2006年8月,我踏上了澳大利亞的土地,開始了我在悉尼的留學生涯。從拿到簽證到學校注冊,只有三天時間,我的留學生活就這樣在匆忙中開始了。這忙碌日子里的點點滴滴,今天細細想來,別有一番滋味。
學習生活——寬松中的壓力
提起校園生活,首先就要講講上課的情況。在澳大利亞,大學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學們不像是來上課的,倒像是來參加討論會的。課前常可以看到同學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聊天,老師如果來得早,也會加入到同學們當中。大家嘻嘻哈哈熱鬧一陣,就差不多開始上課了。課堂中,同學們可以隨時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提出不同的看法,然后又會有很多同學發言補充,表示同意或反對。我個人的感覺是,相比較而言,老師講的內容往往不如學生討論時所涉及的話題那樣深刻和敏感。有些工作經驗豐富的同學,在課堂上的表現儼然就是一個助教,可以將有些話題講得很深入,而且自信十足?!袄蠋煛边@個概念在澳大利亞的課堂上并不像中國人常理解的那樣具有權威性。學生向老師發問,老師無奈地表示無法解答,或者向在座的實際經驗豐富的學生請教,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對于中國學生來說,上課有兩大難題:語言和參與。語言問題是大多數留學生剛開始都會遇到的一個難題,主要是因為不太習慣地道英語的語速和說話人的口音。有的中國學生上課時會帶上MP3,到課堂上錄下當天授課的內容,回去再刻苦“練聽力”。通常來說,如此“強化訓練”,一段時間以后,大家就差不多能適應老師的語速,聽課就不成問題了。當然,在課堂上光聽老師講是遠遠不夠的,這里的大學還很注重課堂的參與。老師可能隨時向你拋出一個笑臉,然后問你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或者給大家一個議題,然后隨機分組討論,最后老師在每個小組中選出一個代表闡述看法。說實話,這種授課方式對中國學生的“殺傷力”很大,因為中國學生一向不大敢于回答問題,也不善于參與討論,而且回答問題的效果通常也很差。這其中的原因比較復雜,但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信心的問題。性格上的相對保守和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相對貧乏使中國學生難以自信地參與到討論中去,而由于不敢于也不善于使用英語與其他同學交流,久而久之,就更不會有參與的動力了。所以在課堂討論中,常會看見幾個中國學生坐在一起,默不作聲地呆在教室最不起眼的地方。在這一點上,其他國家的學生包括非英語國家的學生做得都比我們好。
學習壓力在所難免,但與此同時,學校的各項設施和活動卻能讓你有非常好的休閑放松機會,比如,每個學院所在的教學樓都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我以前所在的學院,樓內有沙發、飲水機、冰箱、微波爐等。晚上經?!凹影唷钡耐瑢W可以在這里休息,飲水或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每每看到此景,我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此外,學校各類社團的種種活動,也讓人目不暇接。各種體育活動自不必說,還有的社團組織排練、演出歌舞劇,有的組織學生做義工參與社區建設,有的組織參加宗教活動,有的組織野外探險等。自由、包容與開放體現在澳大利亞的大學的方方面面。
同學間——多元觀念的沖擊
在學校里,你有機會認識來自各個國家、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叵胍幌?,光是我自己在學校接觸過的異國同學和朋友,就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印度、不丹、印尼、越南、孟加拉國、新加坡、新西蘭、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和這么多有著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信仰的同學在一起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文化沖擊是巨大的,體會也是深刻的。
有一位巴西的同學,在上學的同時又找了一份建筑事務所的工作,條件和待遇都很不錯,讓大家很是羨慕??蓻]過多久,她就辭職了,原因是老板讓她加了幾次班,她覺得占用了自己的私人時間,影響了生活質量。按照我們的理解,加班不就小事一件嗎?何況還有額外的加班費。再說年紀輕輕的,這點累都受不了,還能成什么大事?可她的經歷中還偏偏有我們做不到的大事。她雖然只有25歲,但在世界各大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其中更是一國不落地走遍了北美洲和歐洲。她從18歲就離開了巴西,在世界各地一邊上學,一邊工作,一邊旅行。在她看來,旅游和休閑是生活的全部,工作只是為了掙錢去旅游度假而已。如果說這是西方人休閑心態的代表,那另一位新加坡同學體現的就是東方人高節奏、高壓力、高度自律的生活方式了。這位同學在澳大利亞頂級建筑規劃公司PTW(作者注:北京奧運會“水立方”的設計公司)工作。在那里上班,薪酬高、成就感強,但同時工作壓力也很大,即便這樣,他周末仍要去一家私人建筑事務所兼職。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周末還抽出半天時間,組織一些新加坡人跑半程馬拉松(Half-Marathon),以磨練自己的意志。而且據他自己說,周圍的新加坡朋友都是這樣:高效、勤奮。如此的上進和勤勉讓我們這些自認為勤奮、刻苦的中國人也相形見絀。
圖書室——那一本本的風情
在任何國家的大學里,老師都會給學生留作業。從我的經歷看,寫論文是最主要的作業形式。論文的布置又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比如老師規定大方向,讓每個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寫;或者劃分小組,由小組成員聯合完成論文等。但不管哪種形式,去圖書館找資料是必不可少的。要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論文,往往要參考十幾甚至二十本書。所以往來圖書館的人,都是書包加提袋,而且大包小包都裝得滿滿的。
另外,圖書館中還有很多中文館藏,吸引了大量的中外讀者。而稍微一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中文館藏部分,外國讀者都徘徊在歷史、思想、哲學這些書籍前;而中國讀者借的多是小說一類的通俗書籍。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是中國學生平時被英文“折磨”得比較痛苦,因而會拿通俗讀物作休養腦筋用;而外國讀者則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因而專揀“高深”的書來讀,倒也難為了這些讀中國字兒的“老外”。
校外生活——瑣碎中的成長
寫了這么多,可能有人會問:講校園生活,怎么“吃”和“住”這兩大部分卻只字未提呢?因為這兩部分主要都不屬于校園生活的范疇,要到“校外”來寫。先說“吃”,學校里有餐廳,可價錢不便宜,賣得也多是吃幾次就膩的西餐,而且下午五點就關門。所以絕大多數中國學生,要么選擇去校外的中餐館吃,要么自己做飯,而由于價錢和口味的緣故,后者還是最主要的形式。我在出國前除了泡方便面,就沒有做過飯。出國后,由于生活所迫,我很快學會了做飯,而且由于不斷實踐,現在竟也能變換花樣和口味,手藝越來越好。至此,如果再不說“住”的問題,大家就會納悶了:在哪兒做飯?宿舍怎么做飯?澳大利亞的大學都沒有大規模的學生宿舍,只有個別的住宿式學院和小型公寓。學生的住宿需求,主要靠在學校附近租房來解決,所以在很多方面就不像國內讀大學那樣便利。不過,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而創造條件的過程對人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都是有幫助的。留學生們得自己選房,租房,和中介打交道,和房東、房客打交道,并適當維護自己的權益。住下來后,又要學會買菜、洗菜、做飯。在沒有經歷過這些之前,誰都不曾想到生活是如此的瑣碎與繁雜,但經歷過之后,就會知道這對自己是一種難得的鍛煉。
曾經有一次,我和兩個中國同學在家里做小組討論。討論從中午一直持續到晚上12點多才結束,大家連晚飯都沒吃。我檢查了一下冰箱,發現有一些剩余的“原材料”,于是三個人齊動手,乒乒乓乓一陣,一桌簡單的飯菜就上桌了。大家默契地互相幫忙夾菜,話不多,沒了剛才完成作業時的那種興奮,但心底充滿了對共同經歷的理解,并在無聲中表達著對彼此的支持和鼓勵。
這就是我們的留學生活,在寬松環境中不斷感受到壓力,在生活瑣事中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