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夏季是各類消化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要加強自我防范意識,及早做好夏季傳染病的預防工作。為此,編者就夏季幾種常見傳染病的傳染源及其癥狀、預防對策做了詳細介紹。讓讀者對傳染病知識有充分的認識,能盡旱防范,避免夏季傳染病的發生,做到早發現、旱診斷、早治療,有效阻斷其傳播途徑。
1 霍亂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所致的烈性腸道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是:劇烈的腹瀉、嘔吐、脫水、肌肉痙攣、周圍循環衰竭、電解質平衡紊亂等,嚴重時出現腎功能衰竭及代謝性酸中毒。典型病人病情來勢兇猛,發展迅速,若治療不及時會很快因脫水、嚴重衰竭而死亡。
2 菌痢(細菌性痢疾)
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菌痢是由志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典型臨床表現是: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膿血便,并伴有全身中毒癥狀。菌痢比較可怕的一種類型為急性中毒性菌痢。它起病急、發展快,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可達40℃以上,嚴重者可出現休克、驚厥,甚至昏迷和呼吸衰竭。
3 傷寒和副傷寒
傷寒和副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和甲、乙、丙副傷寒桿菌引起的。一般1個月左右可恢復健康。
4 感染性腹瀉
從廣義上講,感染性腹瀉系指各種病原體導致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這種疾病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等多種病原體引起。感染性腹瀉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兩大類:炎癥性腹瀉及分泌性腹瀉,炎癥性腹瀉常伴有發熱,糞便多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分泌性腹瀉多不伴有發熱,糞便性狀為稀便或水樣便。
防病專家提醒:上述四種腸道傳染病的傳染源均是病人和無癥狀的帶菌者,它們的傳播途徑相同,主要是經水、食物、生活接觸及蒼蠅傳播的。因此,預防這些疾病要注意飲食衛生,喝開水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凈,飯前便后要洗手,食品要加熱煮熟后再吃,生熟分開(尤其是海產品和肉類食品),防止蒼蠅叮咬食物。要搞好三管一滅(管水、管糞、管食品。消滅蒼蠅),把好病從口入關。
5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病人及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在潛伏期后期至發病后2-3周內傳染性強。甲肝病毒通常由糞便排出體外,通過污染的手、水、食物和食具、蒼蠅等經口感染。日常生活接觸為主要傳播方式:如果水源和蛤蜊、牡蠣、毛蚶等生食的水產品被嚴重污染,則可致暴發流行。本病秋冬發病較多。也可見春秋兩季發病高峰。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2~6周。臨床上分急性黃疸型與無黃疸型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通常起病急,可見畏寒、發熱,體溫常為39℃左右,有顯著乏力、厭食,尤厭油膩,常伴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腹脹、便秘癥狀,黃疸可在1~2周內達頂點,病程為2~3個月: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臨床表現與黃疸型肝炎相似,但一般癥狀較輕,不出現黃疸,病程較短。本病不轉為慢性,預后良好,病后可獲持久免疫。
防病專家提醒:應與患者隔離,注意飲食衛生。少年兒童(尤其是集體生活的孩子)、旅行者、經常外出就餐者應當注射甲肝減毒活疫苗,
6 軍團菌病
軍團菌病是由軍團桿菌引起的以肺部感染為主,可合并肺外多個系統受損的一種細菌性疾病,受感染的人和動物排出的軍團菌污染環境、土壤和水源成為傳染源,其中以各種水源為主要傳染源,空調系統帶菌也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感染的主要途徑是經呼吸道感染,各年齡段的人群普遍易感,特別是患有慢性病的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以及長期吸煙者都是易感人群。軍團菌病全年均可發生,而以6~10月份發病最多。這與其他的肺炎有較明顯的季節性區別。軍團桿菌可以侵犯身體內許多器官,因此其臨床表現常是多種多樣,輕者就像得了一次感冒,重者則發生高燒和肺炎。
防病專家提醒,對家庭使用的空調機,應經常清洗空氣濾網:家庭用的熱水管道、淋浴器、加熱器等有可能存留水體的地方,要注意進行定期清洗:室內空氣一定要注意定期通風,絕不能窗戶密閉:鍛煉身體,提高機體抵抗能力。
7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經蚊子傳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傳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動物(豬是最主要傳染源),通過蚊子叮咬而傳播。有嚴格的季節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個月。人群對乙腦病毒普遍易感,且10歲以下兒童最易感染。乙腦的潛伏期為4-21天,一般為14天。感染乙腦后,癥狀輕重不一。輕者僅出現一般呼吸道或呈一過性發熱:重者表現高熱、頭痛、嘔吐、頸項強直、驚厥、意識障礙甚至呼吸衰竭等。
防病專家提醒,預防乙腦的關鍵是滅蚊防蚊、注射疫苗、對豬等動物妥善飼養管理。一旦得了病,就要及早住院治療。
8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是近30年來世界暴發流行的一種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患者眼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傳染源,通過患眼→污染病毒的手、物、水→健眼途徑接觸傳播。該病傳染性極強,人群普遍易感,發病率高,傳播很快,發病集中。本病在夏秋季流行,多見于成人。
防病專家提醒:要養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衛生習慣:對病人采取隔離,防止家庭成員間、群體間接觸傳播。隔離期至少7~10日:“紅眼病”患者應避免進入公共場所或參與社交活動:不宜采用集體滴眼藥預防眼病。
9 布病(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簡稱布氏菌)侵入機體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布病臨床表現是多種多樣的,多數病例發病緩慢,少數起病急驟,一般類似感冒。最常見的癥狀是發燒、多汗;在急性期關節肌肉呈游走性痛,主要是在大關節。野生動物是布魯氏菌的宿主,與人類有關的傳染源主要是羊、牛及豬,其次是犬。傳播途徑:①經皮膚黏膜接觸傳染;②經消化道傳染;③經呼吸道傳染;④其他如蒼蠅攜帶,蜱叮咬也可傳播本病。患病與職業有密切關系,獸醫、畜牧工作者、屠宰工、皮毛工等明顯高于一般人群。
防病專家提醒,對病畜要及時隔離治療,必要時將病禽全部宰殺。病畜的流產物及死畜必須深埋。對其污染的環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必要時進行菌苗免疫。(南京 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