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憤怒”一詞的解釋是這樣的:因極度不滿而情緒激動。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憤怒是常有的事,它是情緒的一種亢奮的反應,這種情緒的亢奮既能反映人的脾氣性格,又能反映人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準,真實地暴露了一個人的內心。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輛小面包車,將前面一輛同向行駛的摩托車碰倒。騎摩托車的人是一個年輕的女子,因為驚嚇,她從地上爬起來以后,坐在馬路上一邊哭一邊不住地發(fā)抖,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而那輛肇事的小面包車司機下車以后,不是看這個女子受傷沒有。而是對她大聲呵斥。面對圍觀者的質疑,他卻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并想趁亂溜走。這時,一個憤怒的聲音出現(xiàn)了:“你不能走!”另一位女子走了出來,“不要怕,請大家?guī)兔缶!眹^的人們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于是,大家有的報警,有的通知受害者的家人,另外的人看住了那位有溜走企圖的肇事司機。在這里,憤怒的力量得到了昭示。
社會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社會。同樣一件事發(fā)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不同的視角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例如,有一個人很喜歡占小便宜,每當他得手之際,就顯出洋洋得意的神態(tài)。但是。當他看到別人在做他曾經做過的事情時,他又立刻改換面孔,變成了一位“正義”的維護者,不惜為此“丑陋”的現(xiàn)象而“憤怒”。這種憤怒是因為“嫉妒”而產生的,它與正義沒有關系。
從醫(yī)學的角度來看,憤怒對于健康是極為不利的,我們都可以經常聽到醫(yī)生的勸告:“不要生氣。”孔子就說過:“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靜”與“壽”之間是有著很大關系的。
俗話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因為一點很小的事情而釀成大禍的例子。例如,飯店里鄰近的兩桌互不相干的人,因為其中一桌上的人在走路時不小心踢倒了另一桌人放在地上的酒瓶子,致使被踢倒瓶子的一桌人如同受到了莫大的侮辱,雙目圓睜,嘴唇發(fā)抖,一副憤怒到了極點的神態(tài)。于是,雙方互不示弱,由一件小事而導致了一場混戰(zhàn),以致警察出現(xiàn)。想想看,這件事真的是讓人十分遺憾。如果當時有一方客氣一點。說聲“對不起”、“沒關系~類的話語,也許就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本來朋友們在一起吃飯應該是很高興的,可就是因為這不合時宜的“憤怒”,攪得事情到了無法收拾的結局。
對每個人而言,在生活當中都應該少憤怒,不是因為你沒有憤怒的理由,而是因為你沒有憤怒的必要,因為在很多時候憤怒是要有代價的。有一首詩說:“哪怕你心中燃起熊熊烈火,也不要在你鼻孔中飄出絲絲青煙。”如果憤怒之火一定要給周圍造成傷害,那還是不要憤怒為好,因為憤怒并不是解決矛盾的根本手段。(湖南 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