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次經濟危機之后,真正能化解危機所產生后果的東西是每一次重大技術創新。比如說上世紀90年代亞洲地區的金融風暴引起了那起世界性經濟危機的時候,后來便是IT產業的大發展,化解了該次經濟危機。這次,美國金融風暴所演變成的世界上如此嚴重的經濟肅條,將要靠什么來化解?如果必須要有一個更新、更大的科技創新來化解這次危機,它會不會是新能源?新能源能否在未來的發展中,使中國經濟徹底擺脫危機的陰影?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還在加深之時,新能源產業的振興能否力挽狂瀾。
新能源戰略噴薄欲出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財政新能源與節能減排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表示,要推動新能源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是中國高層領導人首次將新能源產業提升至戰略產業地位。專家認為,這表明中國政府決心發展新能源產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同日,財政部提出了財政支持新能源發展和節能減排的十項重點工作。其中明確表示,將啟動大型風電基地開發建設,采取財政補貼方式加快啟動光伏發電市場、鼓勵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等。
新能源產業地位提升的背后,是金融危機折射出的原有經濟發展模式難以持續的困境,以及國際競爭的壓力。
“一些發達國家為對對危機,實行被稱為‘綠色新政’的措施,刺激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李克強說。
目前,美國已經在新能源投資上搶先一步。2009年2月15日,總額達到7870億美元的《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ARRA)由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生效,其中新能源為主攻領域,重點包括高效電池、電網改造、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
李克強表示,綜合考慮國內外情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是促進消費、增加投資、穩定出口一個重要的結合點,也是調整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力一個現實的切入點。
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在接受采訪時告訴《小康·財智》記者,政府將加大財政投入,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增加節能減排投入,實施重大節能工程,企業重點節能技術改造,努力淘汰落后的產能。穩步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的改革。
丁學東認為,“這次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不僅是著眼于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實際需要。而且始終堅持保增長與調結構、抓改革、重民生、促和諧相結合。”
政府將對其增加投資
有消息稱,會議之后將加大十項重點工作的財政支持力度,且將陸續出臺后續的支持政策。
科技部副部長杜占元告訴《小康·財智》記者,要從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機的挑戰,就必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家領導人指出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戰略性產業,這是應對國際復雜經濟環境變化,依靠科技推動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帶有根本性和長遠性的舉措。”杜占元強調。
據杜占元介紹,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已經在推動戰略性產業方面開展了探索性的工作。
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的推廣示范行動已經啟動,采取對公共交通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財政補助的政策在上海世博會和13個城市開展了試點示范工作,計劃三年內面向30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領域推動使用6萬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國家科技基礎專項重點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區域生態經濟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董鎖成在接受《小康·財智》記者采訪中稱,沿海地區目前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在轉移,幾十萬個企業倒閉。新一輪經濟增長靠什么?要靠高科技支撐的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城市來帶動沿海區域發展。
董鎖成認為,“中國現在有54個國家級的高新產業園區,這些園區,尤其應該率先打造生態城,建設循環型社會、循環型經濟。這樣的話會形成一個生態城市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