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乃至污水和垃圾,都將在未來成為投資者追逐的目標。
在未來,政府財政、稅收和產業政策方面對新能源領域的實質性支持力度,將有望進一步得到體現。太陽能、風力發電、污水處理、垃圾發電、氫能、核能與生物質能源、綠色照明以及智能電網等新能源投資領域空間無比寬廣。
太陽能:太陽產業
目前,中國已經是一個在世界可再生能源市場當中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在太陽能利用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中國安裝了最多的太陽能電熱水器。同時,中國也是世界E擁有小水電站最多的國家。
中國在美國市場形成了一個太陽能的板塊,有8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它的總數量超過了美國本土的數量。但相比而言,中國與歐美等發達國家仍然有一定差距。
太陽能發電在中國遠遠還沒有深入普及、推廣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CEO高紀凡告訴《小康·財智》記者,房地產開發商可以跟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零能耗的社區。這個概念在歐洲、在中東已經開始實現了。我們希望盡早能夠建立一個零能耗社區,中間不用化學能源,整個能源來自于太陽能可再生能源,所以如果有地方政府或者是開發商有合作意向的話,我們可以一起探試。
有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在燃氣、電、太陽能三大熱水器行業中,太陽能熱水器市場份額上升到了50.8%。
在采訪中,江蘇日刺達太陽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惠余認為,隨著國家把太陽能熱水器列為家電下鄉的推廣產品,這些市場份額還會迅速增長。太陽能熱水器產業也將迎來了產業升級、品牌集中的大好機遇(相關報道詳見本期)。
風能:群雄逐鹿
中國的風能行業正在呈現出了爆發性的增長,僅僅幾年的時間,就涌現出了十幾家上市公司。
有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風電投資中,有15%的資金投向中國市場,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市場。中國風電行業在2008年全年吸引投資高達340億元,充分顯示出全球資本對于中國風電產業的強烈信心。
中國政府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和2020年,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500萬千瓦和3000萬千瓦。按照每千瓦風電裝機成本6500元計算,新增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需要總投資約2000億元。
美國宣布未來十年中,將有1500億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其中9300萬美元用于風電。
面對如此廣闊的市場前景,最先進入的是產業資本,以發電設備制造業為例,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北京重汽等一批國家傳統裝備制造企業陸續進入該領域,并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另外,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民間資本對風電市場表現了濃厚的興趣,也正在陸續進入該市場。在產業資本的帶動下,開始大規模地關注風電行業的投資。
然而,目前對風電行業的投資還集中在“設備制造”這樣的產業鏈低端環節,隨著各路資本蜂擁進入該領域,產能急速擴大,許多業內人士開始擔心,風電設備制造業已有過熱傾向,盲目投資有可能造成產能過剩。
據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周鶴良介紹,中國120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中,僅有8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入網發電,三分之一的風電裝機容量白白浪費。“發得出電,送不出電”成為新能源發電的窘況。
目前中國新能源發展面臨的一個瓶頸在于新能源如何并入電網。由于傳統能源和新能源接入標準不一,維護成本不一,電網公司動力不足等原因,目前尚無統一的新能源并網辦法。
2008年曾有一個風電廠因為被限制(發電)上網損失了30%。
新能源汽車:本土品牌大有作為
汽車界的小輩比亞迪最近總是成為業界大腕追逐的對象。近日有消息稱,德國大眾汽車與比亞迪即將達成合作。如果屬實的話,這將意味著3<--個大腕與比亞迪的聯姻。此前,股神巴菲特宣布對比亞迪的投資,也一度讓比亞迪風光無限。
比亞迪能夠逆勢出彩,無它,正是背靠著新能源汽車的大旗。事實上,不僅僅是比亞迪,大至通用、福特等跨國大品牌,小至本土汽車廠商,無一例外都把新能源汽車能開發納入未來企業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級。特別是國家發改委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框關扶持政策之后,國內涉足新能源車研發的企業超過40家,其中包括六大汽車集團以及奇瑞、吉利、比亞迪等企業。
在國內汽車制造企業眼里,新能源車更像一個企業未來發展的標志。用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的話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外汽車品牌其實都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大家都有機會。如果本土品牌能夠勝出,那么,中國本土汽車將一舉打破在汽車領域無核心技術的怪圈。
據《小康·財智》記者了解,目前最為成熟的技術莫過于混合動力技術。這也是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技術標準中惟一實現了產業化的技術,豐田普銳斯、福田的歐V客車都已量產,并有了一定數量的客戶。
在更為徹底的電動車領域,本土品牌做得也不差。2008年年底,比亞迪推出了雙模電動車F3DM,業內普遍認為,比亞迪此舉或是在為其今年內推出純電動車E6鋪路。
為了能夠讓電動車得到更多的認可,不久前,比亞迪甚至曾向外界透露了其希望開放車用電池領域,作為體驗式供應商與其他品牌進行合作的意愿。
為了扶持比亞迪的發展,深圳市政府正在考慮對新能源車進行補貼,并著手建設部分充電站支持比亞迪電動車的推廣。
種種跡象表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本土企業品牌或許大有作為。
智能電力網:新技術革命
2009年1月25日美國白宮最新發布的《復蘇計劃尺度報告》宣布:將鋪設或更新3000英里輸電線路,并為4000萬美國家庭安裝智能電表——美國行將推動互動電網的整體革命。
這一計劃將提高集能源大成的傳統電網體系的能源效率;逐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創新能源利用體系。
事實上,智能電網在英國、法國、德國等都有潮流性發展趨勢。2001年意大利的電力公司就安裝和改造了3000萬臺智能電表,建立起了智能化計量網絡,歐洲其他國家也正在將智能網絡作為一項革命進行推廣。
著名能源問題專家武建東稱,2008年全國社會用電總量近35000億千瓦時,倘若實現電網信息化的體系創新,每年可以節省其中5%至10%左右的電力資源,接近2000億元人民幣的水平,如果推行更大規模的信息化電網改造工程,國內的電網體系可以創造更加巨大的市場價值。
從技術而言,集成互動電網技術,可以國產為主,兼收歐美技術而并蓄;當然,這個改革最大的難度就是必須開放電網的通訊、寬帶、電視等綜合業務經營,以實現從一般的智能電網過渡到高端互動電網的有效轉型。
十一五期間,中國電力信息化每年約有超過100億元的投資,如果從現在開始就著眼于互動電網的建設,其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擴大這個投資規模,中國將可能成為主導全球互動電網變革的領先國家。
全面實現中國互動電網革命,初期投資需要3000億至5000億元,但是其對變壓器、智能終端、網絡管理技術等行業拉動巨大,效益明顯,由此互動電網改造技術每年至少可拉升國民經濟一到兩個百分點。互動電網改造應該成為拉動中國內需的先頭部隊。
生物質能的潛力
生物質燃料乙醇在中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日益增加。中國是世界第三大乙醇生產國,共有燃料乙醇能力122萬噸/年。預計到2010年,中國燃料乙醇生產能力將達到200至300萬噸/年。
有專家建議,完全可以采用秸稈高效生態循環利用工程技術,將中國北方玉米、高粱作物主產區的秸稈用于生物質能源。每年可實現新增產值160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55萬個。
華北、西北地區的甜高粱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可再生和代糧能源作物。高梁莖稈中含有的糖分,通過酵母發酵成酒精,再經蒸餾得到無水乙醇,可混合到汽油中成為汽車燃料。
目前,山西銘鑫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生物水解發酵蒸餾一步法”生產工藝,為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美國JAC集團公司已經前往山西忻州考察甜高梁秸稈制造乙醇項目,希望在清潔能源和環保先進生產工藝方面與國內合作。
在《小康·財智》記者采訪中,陜西省循環經濟研究會秘書長孫寧生認為,發展循環經濟不僅符合國情,實現了環境與自然對經濟建設的持續支撐,對地處中西部的欠發達城市更有特殊的意義。
他告訴記者,在陜西,養殖示范基地把玉米秸稈拉成絲,運到內蒙古自治區和連云港等地,實現了廢物利用,為農民增收,從源頭上控制了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為農民的畜牧業發展開辟了道路。這樣一種技術深受農民的歡迎。并受到國家環保部和農業部的高度重視。“實踐證明,資源循環經濟可以充分利用利用率,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環境,可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共贏。”
廢物處理:搶占先機
實際上,很多國家將“垃圾”也視作“資源型產業”。從20世紀70年代起,一些發達國家便著手運用焚燒垃圾產生的熱量進行發電。據統計,目前全球已有各種類型的垃圾處理工廠近千家。預計3年內,各種垃圾綜合利用工廠將增至3000家以上。作為一家環保行業的上市公司,合加資源已經在這個方面在搶占先機(相關報道詳見本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主任周宏春告訴《小康·財智》記者,像日本的垃圾處理,他們經過焚燒,整個體積減少了90%。但是盡管有了這種解決方法,還是會出現沒有地方堆垃圾,沒有地方填垃圾的情況。于是提出了利用氮氣處理,深化垃圾的能量轉化。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主任陳永在接受采訪中稱,北京市當前主要是發展兩大類技術,一個是節能減排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如北京市熱、電、氣聯調聯供的研究和示范,實現能效綜合利用和優化;另一個是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工程技術,力爭早突破、早轉化,早應用。
有測算數字顯示,垃圾中的二次能源如有機可燃物等,所含的熱值高,焚燒2噸垃圾產生的熱量大約相當于1噸煤。如果中國能將垃圾充分有效地用于發電,每年將節省煤炭5000萬至6000萬噸,其資源效益極為可觀。
正是看準這種“新型資源型產業”。泰達股份正在大張旗鼓地興建其天津雙港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相關報道詳見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