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銀監會公布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試點辦法》),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一系列問題也隨之浮現出來。為什么在此時推出來,有多少人愿意借錢消費,如果銀行和消費者對消費金融公司的態度都不積極的話,消費金融公司如何推出?為此,《小康·財智》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教授,聆聽了他對這些問題的獨到見解。
消費者在準備
早在去年年底就有媒體報道,銀監會擬批設消費金融公司,時隔5個月,銀監會正式邁出了批設消費金融公司的第一步。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推出,銀監會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部副主任陳瓊在媒體通氣會上做出了回答。銀監會自2007年底開始對國內外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研究,通過研究,比較清晰地了解了消費金融在國際上的發展情況、運營模式,并進而分析了在國內發展消費金融的意義、必要性以及推動方式。銀監會希望通過設立消費金融公司這類新型的金融機構,—方面促進中國經濟從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另—方面,可以豐富中國金融機構類型和金融服務產品的需要。
趙錫軍在接受采訪時也認為,選擇這個時機,正好是我們國家應對金融危機,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時刻,拉動內需就需要有一些金融手段支持,雖然目前國內已有一些信用卡消費等支持手段,但是作為一種金融機構的形式提出消費金融公司,這也是一種金融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講,此時推出消費金融公司還是為了刺激消費這個目的。
考慮到中國居民的消費習慣和方式,人們對消費金融公司的市場空間產生了懷疑。趙錫軍解釋道,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以下幾個方面的需求可能使得消費信貸成為一種消費方式:首先,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消費需求在不斷升級,消費品味越來越豐富,消費價值也越來越高,購買冰箱、彩電、汽車等大宗消費品也隨之增加,將來奢侈品可能也會消費得越來越多,這是一個發展過程;其次,現在有些人,特別是城市里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習性有了很大改變,帶動了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改變,在經濟實力不是很強的時候,他們比較容易接受信貸消費;再次,即便是生活習慣沒有變化,消費需求沒有那么旺盛的時候,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婚喪嫁娶,人們也可能需要提前消費,之前主要是向親朋借錢,現在則可以向專門的金融機構借款;最后,隨著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原來沒有消費需求的領域也被開發出來,比如上學、就醫等,這也是消費金融公司市場的一部分。
銀行尚欠動力
有關消費金融公司的出資人資格,《試點辦法》中制定了比較嚴格的準入條件,國內商業銀行被視為最具潛力的潛在投資者,當下試點工作基本上應該是采取政府帶頭并攜手商業銀行的模式。目前,已有部分銀行開始積極籌備消費金融公司。據了解,上海市現已與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等金融機構達成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工作的框架協議,而在2009年陸家嘴論壇上,工商銀行副行長李曉鵬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的具體方案,但是工行非常重視銀監會發布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的決定,正在對這個決定進行研究。
然而,在銀行業界也有一些人對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表態比較謹慎,認為消費金融公司產品與目前銀行已有消費金融產品部分重合,銀行可以拓展消費金融業務,不一定要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另外,也有一些人表示,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具有一定的優勢,不反對設立,但是應該不會積極挑頭。
對于目前部分銀行對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積極性不高這一情況,趙錫軍認為這是因為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競爭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上。如果市場發展到了像美國那種狀態,銀行想要找到一個正常的好的客戶已經非常困難,因為所有的客戶都有固定的銀行,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就必須不斷地想辦法擴大業務,就像美國的次貸,正常客戶放完了再想找客戶,就是次一級的客戶,這就產生了次貸,這都是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不斷地開拓各種各樣的客戶,開拓各種各樣的市場所造成的結果。“中國銀行業發展到一定成熟度以后,自然而然就會有一些競爭,就會開始考慮這個問題。目前,中國銀行業還沒有達到這種競爭白熱化的程度,客戶主要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它們還都顧不上,更不要說個人人銀行肯定是先從最有價值的客戶開始做,做到所有客戶都做完了,它就會開始考慮一些其他的創新手段來爭取客戶,這是市場發育程度的問題。”趙錫軍如是說。
做就是進步
消費者與潛在投資者對消費金融公司的態度較為保守,它是否會按計劃推出,真正推出又有什么意義呢?對于這個問題,趙錫軍說:“銀監會會不會按時推出消費金融公司,要看征求意見的具體情況,如果改動不大,人們意見不多的話,應該還是會按時出來的。”
要使消費金融公司發揮刺激消費的作用,應該具備一些條件,趙錫軍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角度分析認為,天時即從政策層面的支持看,問題不大,政府希望消費金融公司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愿意不斷地積累經驗;地利應該說有些地方差異比較大,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借貸本來就比較發達,這種金融機構出來以后可能有一定的市場,但是一些貧困地區,溫飽問題還沒解決,除了一些必需的借貸,讓他們借錢消費是比較困難的,所以經濟發達地區情況可能會比較好一些,相對比較落后的地區業務推展進程可能要慢一些;人和的問題比較大,因為年輕人和老年人不一樣,每家每戶具體情況不一樣。因此,從條件上講,三方面可能都需要不斷地提升完善,總來的來講,第一,消費金融公司的核心問題是消費水平、消費能力問題,要不斷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第二,消費金融公司推出以后,只要讓它找好業務定位就可以,不一定要讓它發揮刺激消費的主導作用,要看到這需要一個發展過程。
設立消費金融公司,使其發揮刺激消費應有作用,這需要一些條件和時間。在它正式運行過程中也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利率高低、資本金充足,風險防范、貸款催收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具體制度安排層面的問題、公司運營管理層面的問題,如果需要,高利率人們也會貸款,如果監管到位,公司運營風險也會可控。
趙錫軍稱,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有沒有意義,并不是看推出以后有多么火爆,中國人有個習慣思維,總是看某個新事物推出后,能不能驚動全國,中國人習慣一哄而上,并用這個標準來判斷成功與否。事實上,很多業務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在推出之前,人們可以考慮地多一些,全面一些,爭取有個好的開始,但是成功與否要看真正推出后的實際運營情況。是否成功,要從推出后這個角度判斷,現在人們反應不積極,不代表它不應該推出,消費金融公司的設立既有制度意義、示范意義,也具有一定現實意義,關鍵是它需要時間,它是一個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