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創科技集團董事長秦升益似乎練就了“點沙成金”的本事,將沙變成了精密鑄造材料,變成了油田“增產劑”,變成了新型建材,并由此開創出一個新興產業——工業型沙產業。
下雨天,如果你走在“水立方”場館外1萬余平米的地面上,就會驚奇地發現這里和其他地方不—樣——下雨地不溫。
這就是采用仁創科技集團董事長秦升益發明的仿石材透水磚的效果。
其實,最初,“水立方”場館外地面工程設計選擇的是石材,而非秦升益研發的仿石材透水磚。中標奧運游泳中心(水立方)外圍地磚項目,是秦升益奮力爭取的結果,那是他僅用10天時間研發的全新產品。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秦升益已經跟沙子打了20多年“交道”。20多年來,秦升益以沙子為研究對象,不斷創新,成功開發出100余項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發明獎、中國專利金獎和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沙漠治理及湖泊防滲用的“生泰防滲透氣砂”,初步形成以沙精鑄、以沙增油、以沙治水、以沙建房、以沙治沙等“用沙治沙”新模式,開創出一個新興產業——工業型沙產業。
據悉,在全球范圍內,真正實現工業型沙產業的企業,目前只有仁創科技集團一家,它同時還是全國惟一一家被批準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民營中小企業。覆膜砂產業化,培育了年產值達35億元的鑄造材料市場{石油領域“增產劑”——孚盛砂技術的產業化,產品問世的短短幾年間,年產值已達數億元,并可望培育出年產值高達100億元的市場;而環保領域系列技術——生泰砂及生態防水材料的產業化,可望培育出年產值超千億元的巨大砂產品市場。
陰陽思維
成功源于智慧,更源于耐力,耐力是創新的“發條”。而這種耐力卻是貧困錘煉出來的。
秦升益出生于大別山的一個小山村,由于家里窮,他在中學讀書時,連一份兩分錢的菜都吃不起。
中專畢業后,秦升益劉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做一名普通的技術員。
在鑄造工業中,很多精密儀器的制造。需要用沙子做的模具來完成,比如汽車的發動機。但并非所有沙子都能勝任,當時一直依靠從澳大利亞進口的鋯英砂,這種進口砂一噸價格高達7000元人民幣。
年輕氣盛的秦升益決定研制能做模具的國產沙子。1985年,他首次提出用我國內蒙古沙漠上10元一噸的風積石英砂,取代進口的鋯英砂做精密鑄造材料。這個設想迎來的是一片冷嘲。理由是石英砂膨脹率是鋯英砂的3倍,加熱后容易變形。就連當時科技發達程度遠高于中國的美國也在使用進口的鋯英砂:
秦升益是屬牛的,有一股子牛勁。他記得《周易》里有句著名的話:“一陰一陽之謂道。”他認為砂的膨脹率可以改變——膨脹是“陽”,就需用“陰”來克服,這個“陰”則是收縮。只要把沙礫表面包上一種能收縮的材料,在沙礫膨脹的時候它卻收縮,陰陽相抵,不就能解決膨脹率問題了嗎?
一句哲理點燃了一項技術創意。
由于當時申請研究立項未獲批準。秦升益只能在業余時間,省吃儉用拿自己的錢買材料進行實驗。每次用1.5公斤沙子做實驗,3年中。經受了許多次失敗和巨大的壓力,共用了9000多公斤沙子,5000余次實驗,終于研制出“耐高溫覆膜砂”。
但如何使這一技術走出實驗室,卻是一個問題。1988年,秦升益背著50公斤耐高溫覆膜砂,找到了石家莊水泵廠。用了十來個鑄造件試驗,結果全部成功了,石家莊水泵廠領導當即拍板,以3500元一噸的價格訂購五噸覆膜砂。秦升益收獲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從那以后,陰陽思維就成了秦升益的創新寶典。秦升益說:“我后來的許多發明都是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這種方法。”
跳躍式創業
秦升益決定自己創業。1993年,秦升益懷揣著從親戚朋友處借來的3.5萬元錢,只身一人來到北京中關村創業,創立了“北京市長城鑄造新技術開發公司”,即仁創科技的前身。他以技術轉讓的方式在全國組建了第一批9家覆膜砂專業化生產廠,在國內開創了覆膜砂送一行業。
秦升益認為,搞發明創新與辦企業只是“研究對象”的改變,在本質上兩者都離不開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作為一種新產品,“剛開始都要靠自己扛著砂子到用戶那里去推銷,自己到處打聽哪里有用這個東西的。”秦升益說。
秦升益坦承,仁創科技的客戶,諸如一汽、東風等,都是自己親自上門開發的。
據統訊目前國產化轎車發動機90%以上是用覆膜砂技術制造而成。截至2008年年底,僅秦升益的仁刨科技集團自主產業化銷售的覆膜砂累計就達100萬噸,技術轉讓廠家銷售達500萬噸,累計銷售額約100億元人民幣。
覆膜砂剛剛打開精密儀器原材料市場,2000年,秦升益卻在公司高層會議上提出投資開發石油產業油井建設材料的想法。
進入石油開采業?一言既出,公司四位副總一致反對。當時國內汽車生產發展紅火,仁創的“覆膜砂”市場看好。副總們認為即使拓展產品,也應該做汽車零件,即所謂主業突出,做專做強。
秦升益對此的評價卻是:表面文章。
在石油開采領域,高含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西方開采大多采用陶粒材料作支撐劑,不僅成本高,而且油水無法分離,直接影響石油產量。我國開采的油井中水含量也非常大,比如大慶油田,90%都是水。
“創新就是解決難題。”秦升益說。他仍然采用陰陽思維,決定研究透油不透水的產品,采用“破壞水的表面張力”的透水原理,將沙子做成“透油不透水”的石油開采壓裂支撐劑,原創性地發明“增加水的表面張力,破壞油的表面張力”即“多相選擇性滲透”技術原理,使得原油源源不斷通過支撐劑采集出來,而水仍能保留在油井下有效實現了油水分離,大大提高了石油開采率。增加了石油產量。秦升益把這種產品取名為“油哆哆”孚盛砂。
該產品經大慶油田、勝利油田、中石化華東分公司等油井的實際應用,油產量平均提高15%。截至目前。勝利油田、中石化華東分公司等油田累計500多口井應用,增產控水效果突出。
孚盛砂打開市場不久,秦升益的關注方向又跳躍到另外一個市場:用沙子做可以透水的建筑材料。
2005年,通過“破壞水的界面張力”的透水原理,秦升益有效解決了傳統的通過孔隙透水易被灰塵堵塞的技術難題,首創出以沙為原料生產的“生泰砂透水磚”及配套技術產品。
生泰砂透水磚自推向市場4年來,已成功應用于北京、天津、上海、安徽、黑龍江等省市數百個工程。
創新之路
秦升益并不滿足,他決定圍繞沙產業,繼續做大。
“大家都知道:沙漠種植時,植物常因缺水而難以成活。并不是缺少水源,而是灌溉以后,水很快滲到沙層以下,植物不能有效吸收。如何讓流態的沙子也能防水?”秦升益琢磨了起來。
秦升益再次將陰陽思維拿來應用,不過,這次他是反方向研究自己的產品,他以生泰砂透水磚技術為基礎。研發原理截然相反,通過“增強水的表面張力原理”及“反應性覆膜技術”,以沙漠中的風積沙為原料,研制開發出具有優異透氣防水性能的生泰防滲透氣砂。
“在樹坑底部種植土以下,鋪設防水透氣砂,既能保證將雨水或灌溉水涵養在植物根系附近,防止水分滲漏,又不會阻斷根系附近區域與地氣接通,既防水又透氣,有利于植物生長。”秦升益說。
目前,防滲透氣砂除在北京的一些示范工程應用外,已經在寧夏、內蒙古等地應用于沙漠種植。寧夏的示范基地面積近600畝。
秦升益說,從2004年以來,仁創每年的銷售額增長都維持在50%以上,而2008年更是達到了120%的增長速度。“2009年我們內部預定的增長是150%。”
秦升益十幾年的創業,涉足的領域雖都與沙子有關,但又頗為多元化,總是習慣在一個新產品、新市場開發出來不久,就轉向另一個領域。技術出身的秦升益對創新充滿了狂熱的愛好,而事實上,他的榮譽和所得都源自其在技術上的創新,“目前為止,仁創幾乎所有的創意都是以我為主的。”秦升益自豪地說。
創業至今,秦升益沒有做過一個產品廣告,其市場推廣策略,主要是通過市政工程的示范效應進90以仁創目前市場容置最大的透水磚為例,秦升益解釋道:“市政工程是我們最好的展示舞臺,用了這種磚,走路鞋都不濕,還有彈性,產品的好處就很容易被很多人意識到,營銷就好做了。”
雖然老百姓也很喜歡生泰砂透水磚,也有不少人上門咨詢,但秦升益目前還沒有對這竹市場擴大銷售的計劃。“新東西被市場接受總有一個過程,產品也需要有完善的過程。”秦升益認為,對于透水磚之類的產品而言,只有整個雨水收集系統都成型,家庭使用才能發揮生態、環保的作用。
相比覆膜砂和孚盛砂,秦升益最看好的就是“生泰砂”市場,“因為生泰砂市場需求量太大了,”秦升益認為,僅“生泰砂”一個系列產品,未來的市場規模可達千億。因此,仁創科技將生泰砂市場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方向。
秦升益準備在全國“靠近原材料、靠近市場”的地方建立生產基地,實現迅速擴張。他打算在每個省份都建立一個基地。
不過,他也知道,建生產基地需要的資金量特別大,而且建筑市場相對復雜,回款也比較慢,不同地區的市場,都有各自的利益圈子。
“與當地的建材供應商合作建廠技術參股可能是仁創未來考慮的方向。”秦升益稱。
當然,即使如此,秦升益依然沒有忽視另一個可以決定生死存亡的問題,那就是時機。
事實上,創新在秦升益眼里是一個鏈條,創意——試驗——中試——產業化環環相扣,只有一整條鏈下來取得成功,才稱其為創新成功。而這個鏈條越往后,個人的主宰能力越小,難度也越大,資金投入以及人員投入都要求更高。
那怎樣才能避免創新流產?
“重中之重就是把好產業化這最后一關。其中主要就是摸準市場的火候。”秦升益說。
以透水磚為例。事實上,早在2004年年底,這個新發明就已經研制成功了,但秦升益并沒有急于推向市場,而是捂在手里。直到2005年4月,他看到北京市政府的節水令,綠地灌溉禁止使用自來水。“我一看,對水資源短缺,領導已經重視起來了,可以推了。”次月,透水磚正式產業化。
公司出名了自然也就被各種投資基金包圍著,很多基金想要投資仁創,但秦升益對引入VC或PE投資極為戒備,“這些投資基金繞來繞去都是為了上市”,所以,一概遭到他的拒絕。他認為整體上市太冒險。
“借助資本市場把企業做大做強本來是很好的事情,有一部分人卻把這當作了圈錢游戲。”在他看來,“做實業的人怎么能玩過那些搞資本的人?如果要玩過他們,又怎么可能把公司做好?”
“從公司成立至今,仁創的發展資金都是靠自我滾動實現的。”秦升益說。“這么多年的創業歷程告訴自己:智慧來自勤奮,發明扎根實踐,拓展源于奮斗。”
隨著創新步伐的前進,沙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如今,秦升益已擁有6家子公司、1所研究院和5大生產基地。5大生產基地分別位于北京密云、內蒙古奈曼、安徽合肥、湖北十堰和吉林長春,占地總面積1500余畝,具有年產20萬噸覆膜砂、30萬噸孚盛砂和300萬平方米生泰砂系列建材產品的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