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礎的音樂素養,每個人都有,自認為沒有”音樂細胞”的爸爸媽媽同樣可以采用和孩子一起“玩”音樂的方法!和孩子一起進入美妙的音樂王國吧。
編輯 lulu
發掘孩子的音樂才能越早越好,因為大腦發育最旺盛的階段是從出生后即開始,到1O歲左右結束,語言能力和音樂能力都是在這段時間里發展的。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曾這樣告誡德國的父母們: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關鍵不是技巧,而是樂感(主要是節奏感和音高)的形成和對音樂的興趣。奧爾夫提倡自然原本性的音樂教育,用游戲的方法,帶著孩子們從節奏開始接觸音樂,感受音樂,從而真正領略音樂的內涵,一旦他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音樂,有了好的樂感,這時再開始學習就容易多了,“因此,哪怕你連五線譜也認不全,身為父母,你也用不著說,我教不了孩子?!?/p>
從訓練他對聲音的敏感開始
美妙的大自然中,處處可以聽到鳥兒、蟲兒、小動物的叫聲,馬路上各種車輛的鳴笛聲,還有刮風的聲音,雨水的滴答聲等等,可有意識地讓孩子來聽,鼓起腮幫或彈動舌頭模仿,一旦孩子對物體的各種聲音產生了興趣,就應進一步要求他記住這些聲音,例如,讓孩子辨別家人的說話聲、走路聲、敲門聲等。這樣通過反復的訓練,小孩從小就有靈敏的耳朵。
可為孩子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有聲玩具,讓他在扮演“醫生”,“接線員”“修鐘表的人”等角色時,感受聽診器、鬧鐘、手表、玩具電話的聲音。孩子用聽診器聽到了父母“撲撲撲”的心跳聲很興奮,聽到自己的心跳聲更興奮,他完全沒想到,自己的身體里還存在著這么一種神奇的聲音。在激起了孩子極大的好奇心和興趣后,讓孩子繼續感受“嘀嗒嘀嗒”的走秒聲、“叮鈴鈴鈴”的電話聲、“喔喔喔”的雞鳴聲等這些穩定的、均勻的節奏,讓孩子模仿。這樣孩子不但對聲音越來越有興趣,還有了基本的節奏概念。有時,還可以讓孩子比較兩種不同的聲音和節奏,如:電話鈴聲與鐘聲,公雞打鳴與狗叫聲,大雨聲與小雨聲,自行車鈴聲與摩托車馬達聲等等,讓幼兒發現有節奏的聲音所帶來的歡快情緒,感受到節奏的幽默感。
以身體為“樂器”
拍手是孩子經常重復的動作,也是寶寶表達內心喜悅的方式。孩子節奏感的培養就可以從拍手開始,和孩子一起玩拍手的游戲,逐步培養孩子在拍手、拍腿、跺腳、奔跑、點頭等活動中的節奏感。
如果我們能夠盡早地鼓勵孩子通過身體活動去發現他們自身的身體節奏,從而充分利用身體這一天然打擊樂器,去更好地感受和捕捉各種節奏,這對于提高大腦對身體動作的控制能力,增加動作的協調性,使動作更加優美而富有韻律感,是非常有用的。兩歲以上的寶寶,家長還可以打開錄音機,和孩子一起玩《身體是個小樂隊》的音樂游戲,可以鼓勵孩子自由地選擇身體的任何部位為樂曲伴奏,如拍手、跺腳、拍腿、打舌、拍肩等,在拍拍打打中感受音樂所傳達的情緒。
好玩的擬音游戲
在電影中,很多聲音效果是通過擬音做出來的,通過游戲讓孩子了解這一過程,可讓他對聲音的神奇性更感興趣,如用篩子篩豆表現下雨的聲音,用摩擦尺子表現鋸木頭的聲音等;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自制的節奏樂器模仿自然界的各種聲響,如在礦泉水瓶子里裝上沙子或小豆,搖動它,就能發出美妙的下小雨的聲音;用筷子敲擊易拉罐可發出敲小鑼的聲音、用尺子刮拉梳子可發出在地上拖拉東西的聲音;父母還可以鼓勵孩子用不同音色的土制樂器為童話故事伴奏,如在《龜兔賽跑》表現烏龜和兔子的不同特征與情緒。也許孩子表現得十分稚拙,但擬音游戲可以說現了這一年齡獨有的童心和想象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
范曉萱的成名作《洗澡歌》、《刷牙歌》,可以結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內容,如洗臉、洗澡、刷牙等動作,教給孩子。還可以將歌詞“篡改”成《掃地歌》,《擦玻璃窗歌》,讓孩子在勞動中體味節奏的有趣。還可以讓孩子邊聽《動物狂歡節》這樣喜劇性很強的音樂,邊模仿喜愛的小動物的動作,以表現節奏,例如:小鴨走路、小兔子跳、小松鼠跳、大象甩鼻子等等。爸爸媽媽可以輔導孩子有意識地去感受各種不同的動物出場時,音樂的變化,如小兔子出場時,音樂變得歡快、靈動,帶出一種探頭探腦的機警,表現出小兔子可愛又膽小的性格;又如大象出場時,音樂變得隆重、沉穩,帶出一種“森林之王”的氣勢。通過感受和舞蹈,孩子就會逐漸明白,音樂可以表現不同的形象和情緒,他們模仿和學習的興趣也會大漲。
一起敲敲打打
這可以感受音高和音準的不同,并為之后的節奏訓練打下基礎。敲打練習之前,準備好各種厚度不同的瓷碗和瓷缽、瓷缸,讓孩子用竹筷敲擊,讓他比較不同的碗和盆發出的不同聲音。薄的碗發出的聲音清脆、短促,厚的碗發出的聲音厚鈍、悠長。空的碗敲過后,還可以在碗中倒上水,在5個一模一樣的碗中倒入不同高度的水,讓寶寶比較敲打出來的聲音的不同,從而對音高和音調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學習打節奏
著名的德國作曲家、兒童音樂家卡爾·奧爾夫提出:“節奏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币虼耍瑥男∨囵B孩子的節奏意識是極為重要的。
奧爾夫認為:“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备改缚梢越探o孩子一些節奏感較強的歌謠,引導寶寶樂于以身體奏樂,用身體的協調動作和聲音來模仿節拍。如,很多媽媽和姥姥都會教寶寶歌謠《看大戲》,一面教,一面大人可與寶寶拉手,按照節拍作身體一前一后拉扯動作,同時朗誦歌謠。寶寶對拉鋸動作會很有興趣,在一拉一扯中學會了歌謠,同時感受到節奏的有趣。相應的活動還有《拔蘿卜》和《嘰嘰喳喳》、《蹺蹺板》等。
孩子要是想在學習音樂上有所發展,認識節奏符號是很重要的,這對3-5歲的小寶寶來說,會有一定的困難,因為通常我們所說的節奏符號是個簡單的“×”,而任何一種節奏都是由若干個“×”與小節線、音值線這幾個要素組合成,很抽象。為此,在認識節奏符號前,針對幼兒喜歡色彩鮮艷、生動活潑的玩具的特點,父母可設計一套小動物節奏卡:用鮮艷的卡紙作底板,小動物的頭代替符號“×”,用小樹當小節線,根據小動物的特征設計音值線。如:小貓卡、小狗卡,化簡單抽象為直觀形象,化單調枯燥為生動活潑,讓寶寶通過模仿小動物的叫聲練習相應的節奏類型。如:小貓叫:“喵喵喵一”,相應的節奏是× ×|×||小狗叫:“汪汪汪,汪汪汪”,相應的節奏是:×××|×××||……孩子馬上會被這新穎直觀的卡片所吸引,更對這種有趣的形式感到興奮不已。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節奏型設計了不同難度的小豬卡、小鴨卡、青蛙卡等,寶寶都會非常喜歡,在小動物歡快的叫聲和寶寶的笑聲中,孩子很快認識了這些枯燥、深奧的節奏符號。然后,父母再把節奏卡排成一列“火車”,引導幼兒模仿火車開動時發出的聲音。轟隆轟隆,“轟”是強拍,音量大,“隆”是弱拍,音量小,三拍子的節奏就“轟隆隆”即強弱弱,二拍子的節奏是“轟隆”即強弱,做過“開火車”的游戲后,孩子不用提示便能很快唱出節奏,為將來學習鋼琴等器樂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