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她那濃重的阿爾巴尼亞口音總是不能完全讀出我的名字。她身材嬌小,僅1.5米左右,但并不脆弱。她走路的速度很快,我有一張我倆在機場走路時的照片,照片上我的手在她背后。看過這張照片的人都說:“你看上去像是扶了特蕾莎修女一把。”而我會告訴他們事實是:“我把手放在她背后,是想讓她放緩腳步,因為我快跟不上她了。”
有一次,我同特蕾莎一起在探訪了危地馬拉的一些孤兒院后,搭乘飛機前往墨西哥。當時我們創辦的慈善基金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一直在為如何壯大基金會而發愁。盡管之前有一些籌措資金的經驗,但是在向別人“乞要”東西的時候,我仍然覺得很難為情,不知如何開口。正在這時,空中小姐給我們送上了午餐。“打擾您一下,”特蕾莎說,“請問這頓飯值多少錢?”
空姐聳聳肩:“不知道,在美國應該值1美元吧。”我敢說這個問題此前沒有一個乘客問過。“如果我把它退給你的話,”特蕾莎說,“你們能不能給我1美元?我想把這錢捐給窮人。”空姐愣住了。“我不太清楚,”她吞吞吐吐地說,“我們沒有這樣做過。”我放下了剛拿起來的叉子。“那我去請示一下吧。”幾分鐘后,空姐回來說:“可以,您可以拿到退回的飯錢,并把這錢捐給窮人們。”
特蕾莎把她的餐盒遞給了空姐,接著,我也交上了自己的。我想,在特蕾莎旁邊安靜地吃下這頓飯肯定是不可能的。沒過多久,我注意到一個同事穿過走道也交上了餐盒,接著是我們前面的一對夫婦……空姐推著餐車穿過走道,似乎沒有一個人想吃午餐。于是空姐拿起話筒對全體乘客說:“如果有人不吃午餐的話,我們的航班會按照每份1美元的標準把錢給特蕾莎修女,她會把錢當作善款拿來救濟窮人。”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整個飛機居然沒有一個人愿意吃午餐,甚至包括全體機組人員。我站起來仔細數了一下,一共是129人。“太棒了!”我對特蕾莎修女說,“現在你已經為窮人籌集了129美元。”她并沒有就此罷休。飛機剛一著陸,她就對我說:“巴布,跟我去拿那些吃的。”
“你想怎么處理那129美元的航空午餐?”我問。“現在,那些吃的對他們來說已經沒用了,但是我們可以把它們發放給窮人。”我極不情愿地來到機組人員面前,在握手完畢后,我把問題提了出來:“謝謝你們把午餐的錢退給我們,這,這個……特蕾莎修女想要知道她是不是還能夠把那些午餐帶走。”
機組人員先是一愣,然后想了想說:“沒問題,特蕾莎修女可以隨意處置這些食物。”我趕緊告訴特蕾莎這個好消息。她非常高興地說:“巴布,給我找輛貨車。”
“什么?”我懷疑我的聽覺出現了問題。“我想要一輛貨車。”十幾分鐘后,我坐上了特蕾莎駕駛的一輛由航空公司提供的貨車,特蕾莎是那么的矮小,以至于她不得不通過方向盤和儀表盤之間的空間去看清前方路況。“我們去哪?”“找窮人。”坐在這個司機的車上,真是讓人擔驚受怕。1個小時后,我們到達了一個貧民區,特蕾莎把車停到路邊。一群孩子過來緊緊圍著我們,他們的父母緊跟其后。特蕾莎跳下車,打開貨車的門,把食物分發給他們。拿到食物的人們并不知道這是誰的恩惠,他們只知道是這個嬌小的女人帶來了吃的。
貨車、午餐和美元,她怎么會得到這么多呢?通過“乞要”。我們回到車里,直奔機場。“巴布,”特蕾莎說,“為窮人去‘乞要’東西,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20多年來,她的話給了我無窮的力量,讓我不再羞于向人們“乞要”東西,因為我深知自己所做的是為了那些最渴望獲得幫助的窮苦民眾,我把自己看成是為窮人謀利的“乞丐”。而特蕾莎修女則是這個世界上最窮的人,同時她也是最富有的。
注:特蕾莎修女,印度著名慈善家,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司志政薦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