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月1日文章,原題:經濟摩擦威脅30年的艱苦努力 2009年伊始,中美本應慶祝兩國通過30年的艱苦努力建立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外交關系之一。然而,美國這個超級強國和中國這個新興大國正在相互競爭以度過經濟危機,這可能將成為兩國業已構建的關系網中最為緊張的一點。
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中國問題專家謝淑麗說:“兩國關系很難管理,因為新興力量的崛起總會引發其他國家的反應。”
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表示將在貿易和匯率問題上對北京施加更大壓力。分析人士指出,在兩國均面臨失業增加、經濟前景低迷的時刻,美國更加強硬的立場將會給雙邊關系帶來風險。
美國國內的保護主義聲音日益強硬。但美國駐華大使克拉克·雷德說,華盛頓官方仍然相信,互利將會防止雙方互相攻擊。他說:“中國很明白,……我們在一條船上。如果我們的經濟陷入困境,他們也將遭遇麻煩。”但雙方保持溝通的努力有可能會被基本的不信任所破壞。布魯金斯學會的凱尼斯·利伯索說,20世紀80年代,中國曾天真地以為美國是民主、廉潔、文明的現代社會。但對普通中國人而言,疑慮逐漸出現。華盛頓也并非一直支持中美建立良好關系。
隨著經濟和政治力量上升,中國開始發現,重要的商業行為通常會和戰略利益糾纏在一起。中國的公司正在追逐非洲的原材料生產國,而且還到被視為“美國后院”的拉丁美洲投機。中國還通過海外維和任務小心翼翼地展示軍事力量。對于中國展示力量的不安可能會在華盛頓制造出鷹派。
中國和美國剛剛慶祝了建交30周年,但惡化的經濟前景可能將挑戰雙邊關系。(伊文譯)
韓國《中央日報》1月3日文章,原題:火藥味十足的中美建交30周年 新的一年最引人注目的是中美建交30周年紀念,值得慶祝,也不乏憂慮。
建交30周年的今年,處處可以感受到矛盾的火星。前不久,《紐約時報》一篇報道火藥味十足。“中國提供的廉價產品助長了美國人的浪費癮”,報道似乎是一篇“打壓中國”前哨式的報道。“西藏問題”也是矛盾因素。中國的美國專家分析認為,競選期間曾想會見達賴的奧巴馬上任后很有可能會見他。克林頓政府時期任能源部部長的比爾·理查德森在使無辜華裔科學家蒙受間諜之冤一事上起到了不好作用,目前理查德森已被內定為奧巴馬政府的商務部長,中國對此也感到不安。
事實上,中美關系并不是以10年為周期而出現問題,建交后隨時轉冷隨時變暖,因此華盛頓大學教授、著名中國問題專家何漢理用“和解”與“疏遠”兩個關鍵詞來解釋中美關系。一句話來說,就是愛恨交加的關系。
在史無前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關頭,在《紐約時報》等報道中所看到的“打壓中國”苗頭中,中國真能度過這次危機嗎?能通過又一輪經濟增長戰勝危機嗎?這不僅僅是韓國人關注的事情……▲(作者柳相鐵,張尹珠譯)
環球時報200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