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石 峰 楊俊杰
個人檔案:吳學亮,某防空旅導彈團修理所高級工程師,曾作為我國首批某新型戰車操作人員赴俄羅斯培訓,歸國后面對新型裝備無法自修的尷尬局面,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先后擔負了數次重大演習的裝備修理保障任務,許多在實踐中摸索出的修理經驗為提升新裝備戰技性能提供了第一手寶貴資料,其間他參與研制的“9A331戰車98-3-1電源組合”和“9A331戰車TOB傳動渦桿”均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精鋼百回鍛利劍千錘成
10年前,剛剛在俄羅斯結束戰車操作專業學習的吳學亮,被團里分配到發射站。信心滿滿的他自認為能一展身手,然而不久后的一次裝備故障卻讓他飽嘗“敗北”的滋味。
那是一次防空兵聯合演習。就在警戒雷達傳遞完目標諸元后,吳學亮所操作的戰車卻因自檢不通過而無法啟動,只能眼睜睜看著“敵機”轟鳴而過。事后,來修理的國外專家在看似紛繁復雜的電路中只簡單地換了塊過載電路板,機器就立刻恢復正常。面對這一幕,吳學亮深深感到,只會操作裝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精通維修技能,才能真正把握裝備的“命脈”。
想要精通修理技術就必須先學好理論,為此他主動要求換崗到修理所潛心研究戰車維修技能。缺乏教材,標注的俄文專業術語晦澀難懂,他就買來俄文詞典逐字逐句翻譯;不懂電路基礎知識,他就借閱《數字模擬電路原理》《DSP設計制作》等專業書籍從頭學起……憑著這一股鉆勁,不到半年的時間,他硬是將近百張電路圖爛熟于心。
紙上得來終覺淺。除了學理論外,他更珍惜每次維修實踐的機會。遇有裝備維修,他總是用心記錄國外專家的每一個操作步驟,事后反復研究。有時國外專家不愿動手,他就主動鉆入溫度高達攝氏50多度的戰車內部,在指導下完成修理工作,不斷積累修理經驗。正是通過點滴的積累,他很快從修理專業的“門外漢”變為團里維修技能的“專業通”,逐漸摸透了戰車的“脾氣”。
雄獅列陣前顯威仗良才
2003年夏,黃海灘頭,一場復雜電磁干擾條件下的防空作戰演習拉開了帷幕。對于剛走上戰車工程師崗位的吳學亮來說具有特殊意義,這次任務將完全由團隊自行保障。吳學亮年輕的肩膀能否挑起“千斤重擔”?有人表示擔心,修理所領導也找他談心:“是否請準備回撤的國外專家協助完成這次演練保障?”吳學亮毫不猶豫地當場回絕,他知道戰場上沒有“外援”,而演練將是提高自我保障能力的最好時機。
然而距演練還有4天,擔負實彈射擊任務的9號戰車突發故障,系統過熱導致自檢提示大面積功能模塊出錯,所有零件拆除后檢測正常但裝入系統就不停報警,這個問題之前從未遇過,吳學亮百思不得其解。眼看任務臨近,戰友們紛紛勸說:9號戰車難以修復,不如改用備用戰車。但吳學亮心中透亮,未來戰爭沒有“備用”可言,演練場上對故障“繞行”,戰場上就注定要挨打。頂著巨大的壓力,經過三天四夜反復檢測后,吳學亮終于發現,一塊不起眼的電路板上模數轉換器溫度異常,抱著試試的態度,他更換了這個元件,系統立刻正常啟動,而9號車最終也出色完成了任務。
經歷了數次重大演習洗禮的吳學亮實現了破繭成蝶的蛻變。如今對于一般性的故障,他憑一只萬用測試表就能“手到病除”,而他總結的“戰車快速檢測法”、“戰車電路速修法”等數種故障快測快修的方法更是在全團得到推廣應用。
妙手護戰車慧心解雜難
翻看吳學亮幾年來的學習筆記本,里面除了詳細記錄外國專家講解的各類維修方法、實施步驟等內容外,還批注了個人的分析和看法。在向國外專家當面請教的過程中,他也從不盲目隨從,常常就如何縮減流程提高效率與專家爭論個面紅耳赤。靠著這種創新精神,他在維修領域跨越了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門檻”。
2003年的一次聯合演練中,一臺戰車因截獲雷達突現故障而被迫提早“下課”,專家會診均表示難以短期修復,建議送到廠家進行大修。而吳學亮偏偏不信“邪”,通過反復研究原理比對癥狀,他把焦點集中到雷達輸入裝置這個從未打開過的“黑匣子”上,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他毅然選擇開箱檢測,然而箱內“蛛網”般密集的電路讓他不禁倒吸涼氣。面對數百個陌生的電路,他冷靜地運用自己總結的
“隔離式檢測法”,運用示波器和萬用表逐個對電路進行隔離和“收網”式排查,硬是在上千個元件中找到了損壞的一組變壓器,讓戰車重新恢復了
“生機”。
如今的吳學亮已經是戰車維修專業的技術“帶頭人”,他沒有停住前進的步伐。臨近轉業年限,他把自己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傾囊傳授,在他的培養下,一大批新興技術骨干走上關鍵崗位。
(作者單位:73056部隊宣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