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梁
章克標是一個傳奇人物。
章克標生于1900年7月,今年已經有102歲了。
1999年,海天出版社出了本“百歲老人章克標自傳《世紀揮手》”,其封面上的“世紀揮手”四字就是香港的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敬書”,因為章克標是金庸中學時代的老師。該書的封底上有余秋雨先生的一段話:“我們面對百歲老人,無異于面對一個生命的奇跡。如果這個生命又載著文化,那么生命的奇跡也就變成了文化的奇跡。”
章克標20年代留學于日本,攻讀的就是博士學位。30年代活躍于文壇,在上海創辦“獅吼社”,與豐子愷、葉圣陶等一同主編雜志,在開明書局主編數學教科書以及《開明文學辭典》,與詩人邵洵美創辦時代圖書公司等等,并撰寫了名噪一時的雜文名著《文壇登龍術》,被人稱之為:“著名雜文家、小說家、翻譯家、教育家、數學家。”由此可以想像,章克標在中國的文壇,絕對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用流沙河先生的話說,章克標在百年之內出了兩次風頭,值得。
當然,流沙河先生所指的風頭,指的是大風頭。
其一,1933年5月章克標在上海以“綠楊堂”名義自費印刷的大作《文壇登龍術》。該書一問世,立即轟動文壇,當年就重版兩次,成為名著。魯迅先生因此還寫過一篇《登龍術拾遺》,以致在若干年后的文壇,還引起過這樣那樣的誤解,章克標也因此吃過不少的苦頭。現在該書又在四川文藝出版社重印,著名現代文學研究專家龔明德先生還在其書后附有《試讀魯迅<登龍術拾遺>》,說魯迅對章克標所著《文壇登龍術》一書沒有貶薄之意,倒是很表贊賞的。
其二,1999年1月章克標在上海《申江服務導報》的《人間鵲橋》欄目里登了一則百歲征伴求侶廣告。其廣告云:“本人,1900年7月生,年正百歲求老。前年老伴仙逝以來,初時頗感得到解放自由之樂;但一年之后,又漸覺孤獨單調難耐,深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大道理有道理。為此,廣告征伴求侶,以解孤寂。征求對象:女性,別無條件,但希望她亦知道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的小道理。所謂伴者,照測字的先生講,就是半個人。也是說明這個道理的;還有侶者,是兩口人,表示兩人可以開口談話,自然不患孤寂寞了。……”該廣告一出,應征者無數,上至七八十歲的嬪母也,下至二十來歲的少女,于是媒體猛炒,章克標百歲征婚便又成了個人們茶余飯后的一大談資。
2000年9月中旬,我與龔明德陪伴流沙河夫婦去海寧觀錢塘潮。到了海寧,自然就想到要去拜訪章克標老先生了。
章克標就住在海寧一個普普通通的居民樓里。
章克標新婚不久,通過征婚找了一個五十多歲看起來顯得很年輕的太太。我們一去,她就不停地張羅。她說本來住一樓,現在人多了,有時她那邊的兒子兒媳也來住,所以又在二樓租了兩間房。章克標在二樓接待了我們。
一見章克標老先生,我們就不得不驚嘆這人間生命的奇跡。章克標除了耳朵有一點聾之外,其余的一切都完好無損。他的新夫人把他打扮得像一個老太太。他一見我們就說:“你們看潮了吧,今天是觀潮節。”
我們這一行人與章克標都有著一種文化的緣份。流沙河先生寫過《笑讀文壇登龍術》,龔明德是《文壇登龍術》重版的責任編輯,并對其作過專門的研究,我們的《創作》雜志則發表過流沙河寫章克標的文章。因此,我們與章克標老先生可說是神交已久。今日相見,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們東聊西聊,他老人家的精神出奇的好,反應也格外的靈敏,在交談中沒有任何的障礙。沙河先生為表敬意,送了他老人家一幅對聯:“二十世紀何其短,百一人生這樣長”。他說也要送我們每人幾個字。我們怕影響了他老人家的休息,他夫人說:沒關系的,他高興。章克標曾寫信問過“流沙河”三字的由來,沙河先生還曾致信與他作過解釋。這時,他提筆一揮而就,送給流沙河先生的字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徐志摩故居,我買了一本章克標的《世紀揮手》,此時我正好拿出來,請他老人家題個辭,他把書接在手中,問清了我的名字,便下筆如有神地寫道:“國之棟梁,頗有于髯之風,而梁架于文化教育與科學之上,實國家重器也。”于髯者,于佑任也。這種信手拈來的溢美之辭,自然是不能當真的。但出自一位百歲老人之手,讓我又不得不對其生命產生一種敬畏。我們要走了,他老送我們下樓,眼不花,背不駝,下樓連一根拐杖都不要。聽說我們要在樓下與他合影留念,他還換了一套嶄新的花格子西裝。后來我把這照片拿給朋友看,見者都說:這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據海寧幾位與章克標走得比較近的文化界朋友說:章克標直到現在,生活都能自理。《世紀揮手》其初稿就寫了約一百萬字。他是平均每天以四千字的速度寫作的,且一寫就是整整的八個月。說起來,真是有點像神話。
有關他的長壽之道,不少的媒體都曾對他進行過專訪。其中有一條頗為奇特的秘訣是:三十年不懈地食粥,且一日多餐。為此,中央電視臺還曾拍過他食粥的“粥”制作的全過程。但他說,他食粥并非為了養生,而是一個偶然的原因造成的,不過食粥確實有利于養生。宋代的陸游還寫過一首《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除了食粥之外,章克標說:人要健康,首先得精神健康。如果說要補的話,先要補心,然后再補身。
能夠見到一位百歲老人,這本身就是一種榮幸。
能夠見到一位身心健康、生活自理、且還能下筆如有神的百歲老人,這對我而言,實在可以稱得上一種榮幸中的榮幸了。
寫于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