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淘
我第一次知道徐則臣,是在某本文學期刊的封底上,一張并無特色的黑白照片,配以類似“中國的馬爾克斯”式的很像宣傳噱頭的文字。我心想,這誰呀?怎么就中國的馬爾克斯了?長得倒是像個預備役老作家。待到多年之后我初到《人民文學》實習,在走廊里與他走個正臉,一下就認出了那張雜志上被壓縮成一寸大小的“中國的馬爾克斯”臉。半個小時后,我被編輯部主任邱華棟帶到徐則臣麾下,成了他的徒弟。“編輯業務上,有什么不懂的,都問徐則臣。”彼時我非常迷茫地沖他笑笑,想不出編輯要干些什么,也不確定所謂業務上,有什么我已經懂了的。
剛接觸師傅徐則臣,感覺非常摸不著頭緒。他乍看有幾分木訥,仔細觀察也看不出什么新鮮的,簡直像電視劇里的人物,正直、善良、勤懇……總之和字典里絕大多數褒義詞十分匹配,正派得簡直可以主持春節聯歡晚會,幾乎到了臉譜化的境地。他謙遜有禮,踏實穩重,衣服的顏色從不鮮艷扎眼,上下班背著個學生式的雙肩包,吃飯從不挑食,工作精神百倍,甚至包括聲音,聲音也是渾厚的男中音,好好練練完全可以播音。就是拿放大鏡找,也找不出什么異質,渾身上下全無一點頹廢,一副內斂的欣欣向榮。感覺像來自六十多年前的延安,太革命了吧。
我已經習慣了與有個性的人打交道,以為滿世界都在強調著與眾不同,冬天光腿套短褲,夏天棉襪配棉靴,頭發是赤橙黃綠青藍紫,嘴里是八國聯軍語言外加少量中文,吃某個指定商家的某種蛋糕,穿某個固定裁縫的手工衣物,不營造點出位的個性,似乎已經沒法再繼續混了。忽然遭遇一個徐則臣這樣溫良恭儉讓一點不花里胡哨的人,還覺得挺嚇人的,反而顯得他有些另類了。作品以外,你看不出這是《跑步穿過中關村》的作者,也不知道他與“北京系列”“花街系列”有什么聯系。他不吟詩作賦,也沒有滿臉民間疾苦。工作時間,他仔細地對待一份份字跡潦草的自由來稿;度假時,他不忘為爺爺奶奶采購補鈣的食品;別人夸他媳婦漂亮,他也會露出謙虛里混著得意的微笑。負責、孝順、規矩、真誠,好得簡直有些單調。他樸實中正,任何時刻都無意興風作浪,扎實本分的派頭,過于靠得住,至少從行為上判斷不出他是個作家。當然,我明白,讓人一眼就看出職業,人群里出挑,動不動讓人瞠目結舌,其實是比較低端的。只是在這個高效快捷的世界,低端的也常常最行之有效,早已成了普世的法則。避免“有眼不識泰山”最簡易的方法,是給泰山掛一塊牌子,只四個字足矣:我是泰山。而徐則臣卻反其道而行之,一副茫然迷惑,對誰是泰山并無興趣。他的絢爛豐富都閃爍在作品里,做人上沒有蛛絲馬跡,極少有張牙舞爪的時刻。我甚至懷疑,他少年時也不曾任性過。
從表面上看,師傅似乎不是才子型,恃才傲物,風流倜儻,離他都非常遙遠。但是非常可怕的是,他是大師型。某種需要年過半百才該顯現出的東西,已經悄然出現在了他身上,當然我指的不是衰老。
才子年輕時都有些浮躁,潑辣,甚至尖刻,劍走偏鋒,不按常理出牌,不高興了就視這個或者那個如糞土。但是大師不一樣,大師年輕時顯現的不是鋒芒,而是氣象。大師穩重,謙和,執著,安之若素,遵循庸常的道理出牌,打得你心服口服。徐則臣對事情的態度,很少一針見血,比較常見的反應是一臉學生氣的笑容,保持沉默。其實他反應很快,快到可以連續反應,自如地保持沉默,壓制住可能傷害別人的第一反應。但他也并不是世故地拒絕一切交鋒。他是那種人,從不擺出對峙的姿態,卻從未打算妥協。無意與人辯論,但你要是非和他爭,他娓娓道來的還是自己的一套,很難被干擾。雖然剛剛年過三十,但你能感覺到他內心的東西早已形成了雷打不動的內循環,不曾被入侵或破壞,沒被污染和動搖。他不平鋪直敘,也不故弄玄虛,卻在內心深處固守著作家的貴重和扎實。
師傅的閱讀量大得讓人生疑。他曾經急迫地尋找《拍賣第四十九批》,而我壓根不知道這世界上有這樣一本小說存在,聽聞這個名字以為是什么拍賣會的目錄,并且在得知這是一本小說后也不理解為什么要奔走于各個書店、圖書館,不看就不能安生。他隨意說起的一些外國作家名字,經常讓我匪夷所思,因為對我來說的確是聞所未聞。在同一個辦公室半年,我已然不敢在師傅面前提起任何文學作品,閱讀量的差異導致我們不能在同一水平線上對話,寥寥幾句,我就只能半張著嘴做討教狀了。我不知道師傅是怎樣分配時間的,吃飯、睡覺、寫小說、編輯小說,還看那么多小說,并且還有剩余的時間看電影和籃球比賽。他的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嗎?我不相信。
偶爾我們也談文學。他從不曾做出要指導我的姿態,卻一不小心幾乎瓦解了我的文學觀。其實我一直也是個挺堅定的人,堅持追求生活的趣味,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哄自己高興上。對寫作的態度放任自流,當做興之所至的事情。我從沒想過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因為偉大的人看起來都十分沉重滄桑,我一直致力于逃離沉重避免滄桑。可是師傅對厚重對深刻的理解,竟然莫名其妙讓我感到受了觸動。我至今沒想明白這是怎么一回事,難道他會法術?他好像也沒說什么,卻讓我生出了某種類似自尊心的羞怯:我對文學的理解過去輕浮和隨意,沒想清楚之前應該適可而止不要浪費紙張。作家當不成,至少還要環保。我憤憤然說,師傅,你摧毀了我繼續寫作的愿望。他像所有搶救病人到最后一秒的大夫一樣,表示他沒有覺得我就這么完了,并把這歸結成我還小。我非常感動,但是仔細想想其實他比我也大不了幾歲。
是的,我的師傅并不大,但是他已經異常清醒,帶著對寫作原初的熱情。換一個方向,這樣的人,因為心無旁騖,因為懷揣純粹或過于嚴肅的追求,應該也是很難撫慰的。我猜測他心里必然有隱匿的悲傷憂愁,只是出于天性和教養,他展露出的都是溫煦的陽光。好在,他是一個作家,可以在作品里找到出口。
徐則臣是那種可以寫到死的作家,他長著一張非常適合當老作家的臉,即使出再多的書,也給人一種未完待續的暗示。這是我第一次在雜志封底看到師傅照片時的文藝版本感受,接觸之后發現,我果然有看相的天賦。
責任編輯 許 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