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欣
善于學習,是自信力的表現
中國最應該向日本學習什么教育不發展,人才不能輩出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會取得巨大成就,與虛心學習國外經驗有著密切關系。但金融危機卻讓我們看到,美歐的一些發展理念和制度設計,并不能適合中國的需要。如果說,未來中國在發展中,更需要有選擇地向國外學習的話,那么日本仍應是一個主要目標。我們需要掀起第三次“學習日本潮”。
中國人曾有過兩次學習日本的經驗,第一次是百年前,甲午之戰失敗后,中國人知恥后勇,拜敵為師,隨之日語中“外來”新概念擠占了四書五經中的話語。主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國共兩黨的先驅們,大都是這些新概念的實踐者。第二次是30年前,鄧小平訪問日本,體驗自動化,乘新干線、感受高速度,國內隨之掀起了一股“學習日本”的熱潮,日本技術幾乎成“現代化”別名。
但是,兩次學習都有一些遺憾。第一次,許多人將日本視為“小西方”,日本只不過是“西學東漸”的“工具”;第二次,許多人是將日本視為“經濟巨人”,日本只不過是“技術與管理”的“培訓班”?!肮ぞ哒摗迸c“技術論”,如同兩片葉子遮住了人們的眼睛,影響了我們對日本社會整體,尤其是人文領域的關注。
日本是一個后進的東方島國,20世紀初,花了30年就進入了“列強”行列。二戰失敗后,也只用了20多年又超過歐洲各國躍居世界經濟次強。而我們以優于日本的“硬件”,經歷了30年高速成長,仍與日本等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僅此一點,就仍需要虛心學習。前兩次學習日本是形勢所迫,今天依然如此。世界大動蕩的變局、歐美模式的瓶頸、我們自身發展的困難,都逼迫我們以更高、更全面的視角再一次學習日本。中國現在需要認真總結經驗,更需要找出差距、后來居上。畢竟,善于學習,也是一種自信力的表現。
中國最應該向日本學習什么
中國向日本學習,有兩個基本點:第一是最大的相同點,第二是最大的相異點。中日國情最大的相同點就是人多。而兩國最大的相異點就是“人”的作用不同。中國人多往往被看成是包袱、困難,是分割社會財富的“分母”。而日本人多卻是日本最大的財富、長處,是創造資源、創造一切的“分子”。決定能否變分母為分子的關鍵就是教育。
“人的教育”,概括了中國第三次學習日本的要諦。日本自然稟賦比中國差很多。日本憑借的就是一流的、有組織的人力與人才。有人形容日本近代崛起是一手“槍桿子”,一手“筆桿子”。但近50多年來,日本人自己更看重后者,教育立國被視為日本發展的核心。百年前,日本一位樞密顧問官田中不二磨曾對訪日的中國實業家張謇介紹:“國之強不在兵而在教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則總結:“日本經濟實力世界第二,是日本普及、發展教育所帶來的成就。”
重“普及”,善“提高”,是日本教育最重要特征。全民普及的教育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一以貫之的國策。高入學率、終身教育與素質教育,使1.3億日本人深受其益。2008年,四位日本教育背景的學者獲諾貝爾獎,又再次讓世人對日本教育刮目相看。其中,物理獎得主益川敏英不擅英文,連護照都沒有,被視為日本本土教育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益川教授得知獲獎時,第一反應說出的“沒有特別高興”立即成為一句名言。但他聽說自己尊敬的前輩南部教授一同獲獎時,卻喜極而泣,稱自己“從來都是仰視南部先生,能與先生一同獲獎,真太感動了?!睂ψ约旱拿⒉辉谝?,而對自己尊敬的師長卻如此感泣,從教育學角度觀察,這種胸懷比所得的大獎還要珍貴。這位大學者還是反戰運動的踐行者。這樣的人在日本并不少見。看看益川,再參照我們中國當前的一些教育弊端,不是“分數掛帥”,就是“求名求利”,或“學而優則仕”,連大學也要賜予行政級別。在這樣的教育觀念、體制、標準和內容下,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何時才能成為上有優質大家,下有合格勞力的人才大國呢?
教育不發展,人才不能輩出
未來世界,關鍵就是人才之爭,也可說就是教育之爭。今天,日本在節能、環保等各新興領域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最具世人矚目的,還是日本的教育成就。中日的最大差距就在此。
十年改革紀念時,鄧小平曾說∶“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誤在教育!”今天,中國所有領域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難度最大。2008年是恢復高考30年,但恢復高考只是“恢復”了文革前17年的體制,在整個中國跨越“17年體制”,與世界接軌時,教育在忙什么?日本無論什么功勞,都應記在教育的賬上;日本有什么弊端,教育也不能推脫責任。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時,日本國內很多人都指責教育有問題。中國今天有失誤,教育當然不能幸免。日本當年從戰后廢墟站立起來,30年后發展起來一大批世界一流企業,以手握大量頂尖自主創新技術領先于世界。日本即使在長期“平成蕭條”時,也從未虧待過教育、科技,反而乘勢實現從GDP向HDI(幸福指數)的發展模式轉型,使今天的日本仍然走在世界前列。
人類發展如同一個孩童長大,從重表面實力到重綜合實力,從重資源、GDP到重人才、人的自由成長。今后競爭的關鍵在于人才。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決不應忽視最大、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教育不發展、人才不能輩出,人口不能轉變為人才,中國就是再增長20%,也是在拼資源、拼環境、拼勞力。美國透支的是金錢,中國透支的是資源、環境與勞力!新發展觀將“教育、健康及體面生活”作為基本要素,其意義對于中國更為深刻。今天的金融危機,再一次使所有國家面對危險與機會的雙重挑戰,中國應該向何處去?中國的教育應該向何處去?看看日本,一定會對我們有所啟示?!ㄗ髡呤侨毡綣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長。)
環球時報200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