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水游
“德育為先,育人為本”,這是我女兒所在的雅禮中學的辦學宗旨之一。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引導,尤其到了高中階段,孩子恰好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又是中學學習的關鍵時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的規范,對于他們世界觀的形成和性格的塑造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雅禮一直把“德育”擺在優先的位置,強調素質教育,學生綜合能力明顯增強,多年來口碑極好。
前不久,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與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對話時談到:“讀經的孩子不會壞?!瘪R說:他自己青少年階段,被大人和老師要求背誦中國典籍,開始懵懵懂懂,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發現背下來的東西很有道理,為自己一生的指南。見面的當場,馬還背誦了《桃花源記》的片斷,并對大陸近年開辦幾百所孔子學院表示贊同。我到過臺灣,那里確有古風古義在,人們的言談,每每能引經據典,來證明他們行為的正當性,同時,在一言一行之間所表現出來的謙和、良善和文雅,可映射出臺灣的教育的特質。
兩岸一家親,都是炎黃子孫,都在共同的典籍之下成長起來的,血脈相連,同文同根。我們有著相同的文化資源,教育取向和維度應該一致,對人的培養上有共同的價值觀在。我們的教育的改革蠻可以借鑒港、臺、澳地區的成功的模式,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教育方法和評估策略,更不能脫離傳統文化資源和辦學育人的根本?!叭f變不離其宗”,這句話任何時候都用得著。
應試教育有其弊端,但在中學階段無法避免。問題是應試的內容除了應該掌握的知識之外,還應把優秀的文化資源包容進去,也就是說從“育人為本”的這個目的反推過去,把“德育”的內容真正體現在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之中,特別是語文。我是學中文的,自然對語文科目多有關心,在高一階段學生課外必讀的書目當中,中國的典籍極少,而國外名著太多?!斑^猶不及”,這樣只會使學生離傳統的文化越來越遠,單就書本中必修的古典“文獻”,這是遠遠不夠的。既然中學階段是應試教育,大家都在跟著考試的指揮棒走,那么從書本到考試能否對傳統文化典籍有所側重?
“國學”的復興談了這么多年了,“讀經”的呼聲時斷時續,盡管大家對于“國學”的內涵爭議太多,莫衷一是,但古代最基本的典籍是大家認同的,那么,我們就從共識部分出發,從“育人為本”的這個目的來衡量,豐富“德育”內容,真正使“讀經”能納入基礎教育之中,成為一種常態。我們不能只關注文化的輸出,更要注重本土的文化傳承,這才是影響深遠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