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藍
詩人與全權主義
2008年7月21日,作為詩人、小說家的卡拉季奇在白胡子和眼鏡的層層偽裝下,放松了革命警惕,恢復了喜歡拋頭露面的本性,終于在塞爾維亞被捕,并于30日從塞爾維亞移送到前南刑庭。有著相當深厚文學功底的卡拉季奇喜歡把自己稱為詩人,在幼年時,母親就教他識字和背誦詩歌。上中學時,文學特別是詩歌就成了他的道德容器,早在1966年卡拉季奇就發表了名為《荒唐的旗桿》的首本詩集,并在以后陸陸續續出了五本詩集。被趕下政壇之后,他又重操舊業,陸續撰寫了兒童系列圖書。
這樣的新聞,倒是讓我聯想起多年前偶然想到過的一些命題,比如“詩人專權者”。如果說“詩人哲學家”的命名,是著眼于哲學乃是最有詩意的東西,我們可以在尼采、叔本華、弗洛伊德、海德格爾、加斯東·巴什拉等哲學家身上尋找詩的靈魂和言路,那么,我認為,“詩人國王”、“詩人獨裁者”一類的命名似乎不大妥當,因為這兩個職業中,前者是終生的,是屬于靈魂的事業,后者總顯得短暫、波詭云譎、刀光劍影,以厚黑學為運行特征的馬基雅維里主義往往是后者的精神胎記。但權杖不可能在狐步舞帶起的石榴裙紅云中坐懷不亂,權杖乃是劍杖,它立定生根,以木質化的外表與民同樂,唱和之作成為了“傳幫帶”的N年之癢。權杖枝葉裊娜,立刻就是詩會的中心。
詩人與專權者在歷史上的確有不少雌雄一體化的表演,而且詩人與封建君主、極權者、后極權主義均有千絲萬縷的親密關系。印度笈多王朝第二任君主海護王(335—380年在位),文治武功,寫有大量詩作,與乾隆皇帝近似,在日進斗金之余,也揮詩萬首,獲得了“詩人國王”的雅號。有鑒于西方學者往往用權威主義人格來表征那種反民主的專制性的人格特征,廣義的權威主義涵蓋了這個領域的手舞足蹈與口沫,但不全面,全權主義是用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全面控制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天宇和地界,并命令、動員全體成員積極參與支持其權力運動。從表面上看,如此與詩完全無關的領域,口號、標語、巨幅畫像、向日葵、文件、編者按、特約評論員、語錄、黑體字、萬人歌舞、人陣、排山倒海的掌聲,才是全權主義的肢體語言。但詩人可以是個人化的、憂郁的、冥想的,但誰也不能阻止那種翱翔宇宙、讓歷史隨意改變流向的氣概進逼文學,那也是一種詩。就是說,至少存在一種詩化的可能。這種詩的揮寫固然可以使用“愿大海為墨、愿藍天為紙、愿森林為筆”的大手筆,但“海水用干、藍天寫滿、森林寫禿”都不足以把神的大愛寫完時,權杖就逶迤回環,天生一個仙人洞,一笑百媚生。我們可以把這些匍匐的文字視為權杖的精神體操,權杖可以硬如勃起的槍刺,可以蜷身如芒果,也可以柔情似絲帶,比如流行的黃絲帶、紅絲帶,擰成一股繩,編織出大紅繩結之類的迷宮。
對于曼德爾施塔姆的杰作《頌歌》,布羅茨基指出:“對于俄國文學,他抓住了永恒的主題——‘詩人與沙皇。最后,在這首詩里這個主題在公認的程度上決定了下來?!薄?〕布羅茨基進而認為:“詩人與暴君有很多共同性。首先,兩個人都想成為統治者:一個統治身體,另一個統治精神。詩人與暴君互有聯系。”〔2〕其實,他們心性上都癡迷于“惟我獨尊”,前者是內在精神的,頑固自執,一意孤行,乃詩人之本色,優秀的詩人哲學家往往是精神獨裁者;后者是渴望權力輻射到社會所有角落之余,以詩興再做思想動員,并愉快地啟動順口溜大集會、賽詩會、批判會一類形式,娛樂人民、開啟民智之后,再立新功。一般的說法是,好的詩、好的哲學,就這樣容易成為專制的傳道工具,但更上層樓的全權主義者,口舌生輝,自己就是這漩渦的主心骨啊。
今天,我又觀看了一遍十幾年前“海灣戰爭”的資料錄像帶。片子長達幾個小時,看著薩達姆·侯賽因慷慨陳詞的硬漢模樣,發現他不但頗有演員的天賦,也是優秀的雄辯家。以前我看過一些有關兩河流域的書籍,指出當地文化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語言華麗,辭藻紛繁,形容詞以罕見的高頻率廣泛修飾著情緒,就好像繁華都市高樓大廈的外觀,彩色陶瓷、玻璃幕墻在陽光或射燈下折射著“誠招天下客”、“我們的朋友遍天下”的物欲與激情。
網絡上四處可見《薩達姆語錄》這一帖子,點擊率極高。諸如——“我一點也不擔心被判處死刑,死刑對我來說還不如伊拉克人民的一只鞋子。我不怕被處死。”“即使他們把我放進地獄之火,真主原諒我,讓他們把我連同用來燒亞伯拉罕的木柴,放進火里,我會說:‘好,為了伊拉克,我不會哭,因為我內心充滿信仰。”“打倒叛徒!打倒叛徒!打倒布什!伊拉克萬歲!伊拉克萬歲……”
薩達姆是很有詩人情緒的,有詩人的胡子、詩人的微笑、詩人的肢體語言,舉手投足,儼然是身著軍裝的謙謙自由知識人士?!缎瞧谌仗┪钍繄蟆?006年5月14日以《詩人薩達姆做好赴死準備》為題,報道律師哈利勒在接受采訪時披露了最近一次與薩達姆長達五小時的談話內容。薩達姆在會談中“慷慨激昂”地對哈利勒說:“我并不怕死,我出庭不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是為了捍衛伊拉克?!彼_達姆告訴哈利勒,他正在撰寫一本新的“史詩”。薩達姆說:“以往我沒有時間寫詩,但是現在我有充足的時間成為一名詩人。”這部“史詩”現在看來一個字也沒有寫,但薩達姆需要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口語把這個信息發布出去,然后,一切就結束了。在他“百分之百當選”伊拉克最高領袖的期間,他寫作的幾部小說據說很“暢銷”,其語言組合方式與那位醉倒中學生的詩人紀伯倫是一個路數。
翻譯家鄭體武在《詩人斯大林》一文里指出,斯大林與學畫不成的希特勒不同,他不是一個失敗的效顰者,而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他從未指望過得到詩壇的承認,卻在初出茅廬時即得到普遍的認可。格魯吉亞的許多刊物一度心甘情愿地為他提供版面,他的詩句在讀者中爭相傳誦。格魯吉亞經典作家恰夫恰瓦澤(1837—1907)曾將斯大林的作品列入中學生必讀書目,這對一個初登詩壇的青年詩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也是絕無僅有的〔3〕。
至于具有憂郁面相的卡扎菲上校,則有更上層樓的趨勢。誰能說,這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標本呢?卡扎菲著書立說頗多,既有政論性文章,也有短篇小說和散文。有一次,當有記者問卡扎菲西方人為什么對他充滿敵視時,卡扎菲回答說:“他們根本不了解我。在他們的頭腦里,我的形象被扭曲了。例如,他們不知道我還是一個詩人,不知道我是一個小說家,不知道我是大學里的哲學、歷史和社會學教授。”〔4〕
我們自然無從得知卡扎菲的詩歌、小說、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的真實造詣,從這些領域著眼,“打通”壁壘的全方位的才華似乎昭然若揭。看了一些他的講話稿,再聽聽薩達姆的各種宣言,總覺得耳熟,直聽到這些包裹著形容詞的企圖和陰騭的智慧被沙漠風暴當頭痛擊,我才恍然醒悟——我發蒙階段就背誦過類似的詞語!后來我寫課堂作文,到了提筆即來的“默化”程度。
全權主義的話語詩學
著眼于現代全權主義話語系統,我們不應該只是關注政治術語,還應該包括古典的人心/道德御術。不應該只是現代政治學話語,還應該包容后極權話語詩學。極權話語同樣也在“與時俱進”,我認為,它轉換成為現代化話語的標志,乃是在經濟成為權力的主語之后。所以,全權主義所傾心的話語詩學,應該得到重視。我們應該充分掌握古代集權者的詩學表述和現代極權者的權力詩化特征,并著眼于后極權時代經濟欲望對權威主義的粉飾,從而使全權主義的語言研究既能夠有效地顧及權力詩化現象,又能夠有效地發現皇帝新衣的“萊卡化”。
中國古代以來的文學藝術其實都處在詩化思維的籠罩之下。在此蔭庇下,口語、廟堂文學、民間文藝乃至政令和整個意識形態,無不對詩化方式予以倚重。有關“文革話語”以及暴力語言及思想對今天的影響,有關其語法、詞性、修辭、宣傳話語、戲劇話語等角度的研究日益深入和細化。納粹德國解體后,德國思想家恩斯特·卡西勒于1945年逝世前不久就表示:“今天,如果我去讀過去十年間出版的德國書,我會驚訝地發現到,我已經不再能了解德國的語言了。我發現許多未曾聞知的詞匯;至于許多以前就知道或熟悉的詞匯,則有了不同且怪異的意思。許多普通字、詞都承載著感性及強烈的情緒?!倍劦酶宄氖敲绹樟炙诡D大學歷史系教授簡·托馬茲·格羅斯在《社會控制論文集》對所有集權國家的語言特性所做的研究,并提出如下綜合式的結論:
(一)它的語言高度詭辯與修辭,語言中充盈著各種兩極化的圖像。
(二)它的語言具有剛硬、嚴肅的指令形式,經常是口號或一連串口號組成句段或句子。
(三)它的語言既不“描述”,也不“規范”,一切只有強迫式的“定義”。
當代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說過:“語言表示價值判斷,語言中的定義乃在于區別善惡,如語言中只有定義,那就是語言中的每個字、詞都附帶價值,這等于說,語言的過程已被切斷,在指謂與判斷之間沒有了時間因素?!彼殉闪艘环N絕對性的語言〔5〕,沒有絲毫的挪移。
一切獨裁者總喜歡使用一種先驗話語,對自己的處境進行無休止預測。當噩夢般的泡沫洶涌于大腦達到不可遏制的狀況時,他們虛擬出來的敵對勢力,虛擬出來的強大對手,虛擬出來的叛徒集團,虛擬出來的崇高理想,用虛擬的現實鏡子來歪曲歷史走向,這不但是陰謀理論的具體反映,落實在語言上,它虛構一個永恒的所指,以未來承諾的名義,以個人/終極的名義,確定一種烏托邦式的“香格里拉之眼”?,F實中的所有能指都必須指稱這種所指,所指的單面性使其本身成為徹底的虛構,掏空了意義,當一切成為指稱的時候,被指稱就是世界本身。能指的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的普遍性,使能指和所指之間變成了毫無邏輯,也正因為此,權柄的每一次“說出”,就是一切。
從格羅斯的三個結論來看,還可以發現,籠罩在權力話語中的“理想主義”濃云,已經不再是切實的意義話語,而完全是一種理想的無政府狀態,以及權力者的難以遏制的精神漫游。往往都是口語而非傳統意義的書面語,成為全權主義的主流話語,口語喚起的親切與“在場”意義,與古代圣賢們的“語錄”往往讓聽眾產生文化心理上的勾連,但對口語的關鍵詞進行高度修辭,他們尤其喜歡進行各種動詞、形容詞疊加。在關鍵詞前后煞費苦心地大量使用具有細微的區別的、煽動力極強的形容詞和動詞加以修飾。這是考慮口語沖口而出的快感的負效應,猛踩剎車,左和右的、騎墻主義的、歷史和未來的,既要馬兒跑又不要馬兒吃草的,既要又要還要特別要尤其要關鍵要,均體現了這一語言系統的吊詭。這就類似于對一棟田野中的圓木建筑進行豪華裝修,實木難以承受裝修材料之重,吱呀作響,跑冒滴漏,最后與都市的廁所和垃圾庫在外觀上沒有區別。
雖然各國歷史、文化、語言、民族等不同,極權者、全權主義在行為模式、思想理論、語言風格、組織形式上卻驚人一致,這肯定將導致他們大結局的相似性。他們簡略的、或語焉不詳的口語一當發布,在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連鎖效應。就其語言風格來講,我們可以注意到一些“通吃”的語匯。
比如:鶯歌燕舞、錦繡河山、戰鼓、波瀾壯闊、走狗、叛徒、丑惡的胸膛、丑陋的撒旦、帝國主義的代理人、鮮血洗亮戰刀、紅光滿面神采奕奕健步登上主席臺,巨人、巨手、巨臂,以致那時的我就猜測,這些龐大的詞匯—定是指—個美麗的大人國。不然,常人的身材好像根本穿不進這套皇帝的新衣。當然,凡事都有極端,還有一種權力話語,就是干脆連形容詞的糖衣也免掉了,直接了當、不講道理。比如,—首曾經被廣為傳唱的革命歌曲:“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就是好……”這么多重復不外乎就是為了強化從結果到命題的一步飛躍。這樣的權力話語,具有很深的當代性,現代漢語里,直截了當的領袖口語成為紅頭文件、成為“編者按”之后,口語以前所未有的鮮活,呈現出戰天斗地的氣概,這極大地改造了現代漢語的走向。
當沙漠軍刀把薩達姆的精銳部隊如砍瓜切菜一般分解,迫使其從科威特撤軍時,薩達姆豪邁地指出:我們英雄的武裝部隊從真主賦予我們的土地上英勇返回,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神圣主權的無上尊嚴。撒旦布什及其帝國主義走狗不要忘記,勝利注定是屬于英勇偉大的伊拉克人民的……聽聽,如果作為他的臣民,處在每天幾十遍的溫故知新式的復習中,能不相信嗎?當然了,這又回到“謊言重復千遍就成真理”的老話了。值得重視的是,這句名言不是約瑟夫·戈培爾的原話,他的原話是:“如果你撒了一個大謊并且不斷重復,人們最終會相信它。但是……真理是謊言致命的敵人,也正因為如此,真理是這個國家機器致命的敵人?!边@不但亮出了詩意掩蓋下的底牌,也揭示了一切秉權者的高宣佛號、口燦蓮花的舌苔底色。
反過來看,在權威話語的進逼下,“很多人沒有判斷力”,其實是一個永恒的正確判斷。即便是以冷靜著稱的德意志人,理性的堤壩也在希特勒的演說下盡數潰塌。人不可能不對事物使用判斷力,但大多數人的判斷力局限在感官的范圍內,這個范圍不輕易擴大,倒是有可能不斷縮小,小到一個點,突然又成為構建巴別塔的基地,自己必須投身于工作。工作就是奮斗,奮斗就是理想和現實。因此,被一些耳熟能詳的權力話語“導引”著思維的方向,自然就成為安穩生活的重要前提。這一群體心理態勢,一再為秉權者洞悉,并玩弄于股掌之間。蘇珊·桑塔格指出:“希特勒像尼采和瓦格納一樣,認為領導就是對‘陰性的群眾的性征服,就是強奸(意志的勝利中群眾臉上是一種極度歡愉的表情;領袖使人群達到性高潮)?!薄?〕從這個結論出發,我們可以找到太多可以印證的例子〔7〕。
我讀過希特勒自傳《我的奮斗》的漢語簡體版,這本標示為“西藏自治區文藝出版社1994年8月一版”的“假書”,翻譯得一塌糊涂,但發行量驚人。希特勒可能從維多利亞的夸飾文風與狂飆突進運動的浪濤里,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寫作的技術:利用華麗的形容詞、副詞述說民族的苦難和命運,然后直指輝煌的勝利碩果——肯定是屬于日耳曼人民的。應該說,這種狀況的膨脹很容易營造一種詩化氣氛,近似浪漫主義與烏托邦幻彩的奇異效果。作為詩人,這些人無一例外洋溢著激情和煽動力。這種詩化的后果又分兩種:一種類似中國古代的不少皇帝,成天寫詩,寄情于女人風情與山色風光,并未把詩思用在朝政上;另一種狀況是靈感奔至,雷鳴電閃,天地為之變色。就像希特勒欲縱橫天下,就像薩達姆點燃油井看著濃煙在藍天自如揮寫夢幻,就像宣布畝產十萬斤糧食,要把紅旗插遍地球或月球,就像汪國真曾經宣稱要勇奪諾貝爾文學獎,就像大家都會背誦的—副對聯,至今在有些老建筑、老水庫處清晰可見:“指山山讓路,指河河水清!”
中國幾千年超穩定的傳統文化是詩化權力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儒、法、墨、道是構成傳統文化體系的主要支柱,又以儒學為最,而儒學士大夫又無不以詩詞歌賦來包裝自己,來修養陶冶其秉性、氣質和風格。那些飽食傳統文化而臻于“內圣”、“外王”的人物,其詩化的秉性、氣質、風格與其畢生的權力實踐已經融為一體了。
“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這著名的“白紙論”的確喚起純樸百姓對未來的美好向往?!耙桓F二白”的現狀,不但不是社會發展的負擔,而且是“畫最新最美的圖畫”的條件。因為越窮越革命,越能激發巨大的意志力量。
如今,在一張彩色照片上繼續規劃出最新最美的油畫,濃墨重彩,對詩人、權力者來說都是最具誘惑力的事情。
詩化了的現實蛋糕
對詩化與權力的渴望好像每個人都有,只不過大小有別罷了。比如,一些男人在家庭日趨美滿、妻子越發能干、銀子越來越多的時候,開始了把詩化與激情進行結合。這樣的詩化之欲,其結局不難預料——與男人詩化的女人又與別人詩化去了。當你從醉意中醒來時,發現太陽升得已經很高了。我的—些朋友詩化起來就更神經質了,認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遍地是黃金,辭職下海,偷渡不成,最后被押運回籍,差點落個叛國罪名。一些人在官位上坐久了,成為“馬桶效應”的實踐者,上半身西裝革履,下面一絲不掛,門戶大開。欲望在經濟大潮中不斷升華著對金錢的巨大感情,其結果不難預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似乎就能明白統治巴基斯坦二十年的貝·布托,站在絞刑架上發布遺言的真切性:“這些年我一直是一個革命詩人,并且會一直做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口氣。”〔8〕
學人劉小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出版過一本《詩化哲學》,講的是德國浪漫派自席勒、費希特等人以降的羅曼蒂克式的美學思潮,即把詩不只是看作一種藝術現象,而更多的是看作為解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的重要依據,并把美學視為人的哲學的歸宿和目的,成為一種泛美學化的哲學。如此看來,作為一種思想系統,詩化哲學的終極,恰恰是人生的非“詩化”,它作為反抗單邊權力與鐵幕的操縱術,顯得是那樣柔性。全權主義宰制的國家有它操控及摧毀語言及思想的模式,扎米亞京在著名小說《我們》中,描繪過那首每天必唱的圣歌,就成為絕妙的注腳。現代美國文學及文化評論家、《黨派評論》創始人菲利浦·拉夫(Philip Rahv)就指出:“奧威爾式的雙重思考,并不只存在于俄國,它也同樣地出現于紐約的大眾媒體上,它的敘述之邪惡與荒唐,也讓人想起奧威爾的故事?!弊寣K極的關懷與對物質的欲望強行結合,其結局必然是荒謬的。它除了將人和一個制度推向一個欲壑難填的絕境外,不可能為這個操作者之外的任何人提供有益的東西。如果有的話,那就是為我們留下了一大堆形容詞扎結而成的紙花,以及被權力者草菅的無數生靈。
在這個崇尚技術與機遇的時代,后者為詩化權力者提供了超越前者的動力。作為理性世界日益強大的反動者,這種小丑或撒旦不但不會絕跡,反而還會更多。像美國的人民圣殿教、日本的奧姆真理教等等,都是在華美的真理話語包裝下,大肆危害人類社會的。
布羅茨基認為,詩人的作用不在于“瞬間的改變”,詩人用間接的方式改變社會,“當詩人的作品被接受,他們講的是詩人的語言而不是國家的語言”。比如但丁之于意大利語,比如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于俄語,“今天的俄國人民不用社論的語言講話。我認為他們不講。蘇維埃政權為所有方面而得意洋洋,除了一點——語言”〔9〕。這是否是布羅茨基過于樂觀的估計呢?他也許不明白,連如今的社論和口號,也被詩化了。
眼下,蘭花指翻飛,日破云濤萬里紅。被日益詩化的現實里,就結出了累累碩果:農民得了“富貴病”;各大城市“幸福感”的評選;王兆山“縱做鬼、也幸?!钡年庨g抒情;一個詩人寫道:領導一講話,連“廢墟里的亡靈也聽得有了呼吸”;重慶一大學生發現了團結的力量,發出了“我們祈禱:讓地震來得更猛烈些吧!”的高呼;出現了余秋雨“在全民悼念的汽笛聲中我暗暗自語:/如果能有十個輪回,/即使再有地震海嘯,/我選擇投生的土地,/一定不會改變”之類的誓言……
徐友漁在《對當代科學知識的臆斷》一文里指出:“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引入外來學理的努力一直綿延不絕,但從來都有一種不良傾向,把堅實的東西軟化,把理性論證的東西文學化、詩化,把所有的理論、學說都變得空靈、飄逸,一切為當下的生存方式和心態服務,表面上大肆喧嚷西方學理,實際上少有理解和把握。”這個說法太溫和了。詩化的因子洶涌在人們的血脈中。敢于詩化權力與世界,詩化的權力實際體現了“極權修辭學”的某種語法,是秉權者板結的鐵幕上婀娜多姿的褶皺。自己被自己的真誠謊言所感動,詩化歷史之余,詩化現實卻是權力者最為著迷的現實勞作。他們確實在詩化著什么,當他們詩化完畢現實以后,詩化未來,就很自然地成為一件順手牽羊的工作。每當他們的詩性不可遏止的時候,正如蠱蟲成蠱,相互吞噬,我們就該明白,是到了權力徹底被詩化為泡沫的時候了。那時候,再來詩吧。
注釋:
〔1〕〔2〕(美)所羅門·沃爾克夫:《布羅茨基談話錄》,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17~18、92頁。
〔3〕《譯文》2002年第二期。
〔4〕見《卡扎菲傳奇》,《重慶晨報》2002年11月3日。
〔5〕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居所》,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240頁。
〔6〕(美)蘇珊·桑塔格:《在土星的標志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頁。
〔7〕參見拙作:《就像左手握右手》一文,刊于《書屋》2006年六期。
〔8〕〔9〕(德)維爾納·富特:《名人遺言全錄》,哈爾濱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