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紹平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出于教學目的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造出師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統一、融洽和步調一致的情緒氛圍。它對于課堂教學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認知發展水平,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生活化情境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貼近生活的情境,找準現實生活的切入點,強化感性認識,讓他們感知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親自體驗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對生活的直接經驗,提高學生觀察、解決問題以及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來解決問題,讓數學走進生活。如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當學生初步認識了幾分之一后,我出示了一幅巧克力圖(一大塊分成8小塊),問:“看到這幅圖,你能有什么發現?你能發現數學問題嗎?”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子被激發起來,積極投入到知識的探求中,紛紛闡述自己的發現。這樣的情境使課堂氣氛高漲,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學習數學的實踐活動,既感到輕松有趣,又特別難忘。
二、趣味性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教師為把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而有目的地設置的。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積極情緒,使學生疑中生趣,從而樂學、愛學。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我以本校的小足球隊為例,因為這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我問學生:“如果你是教練,有一個罰點球的機會,有四名優秀隊員,你會選誰?”并出示四名隊員的成績:朱偉罰20中18,王鵬罰25中22,李青罰50中43,張海罰100中83。學生在討論中選擇、比較,從而引出百分數的概念。這樣,就將對孩子們極具吸引力的足球與數學學習巧妙結合起來,引領孩子們進入數學園地,將枯燥的學習變成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此外,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和游戲創設問題情境,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三、新奇性情境
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我又向幾個學生提問:“你過了幾個生日?你怎么知道的?”學生都說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接著我裝著很神秘的樣子:“可有一個小朋友卻和我們不一樣,他今年已經11歲了,他說自己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怎么回事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這時我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引導他們進入新課。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四、實踐性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他們搭設一個生活的平臺,借助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創設超市買東西的生活情境,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帶上一些零錢,開展購物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認識了1角、2角、5角、1元、2元……此時老師再適時提出問題:“付1元錢可以用哪些方法?”再一次引發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有的說付1元硬幣或紙幣,有的說付2個5角,還有的說付10個1角,也有說付5個2角,等等。學生對元和角之間的關系也就很清楚了。
五、開放性情境
在教學中,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可以提供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機會,以及展示個性和自由發揮的空間,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如在教學“質數與合數”內容時,由于質數與合數的概念既是數的整除這一單元的教學難點,同時又是后續學習的重要基礎。而教材內容本身是脫離生活的高度抽象的“純數學”,比較枯燥,學生掌握、應用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把常見數1~10分類。這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主動探索的內部動機,開放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表現活躍,他們根據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按不同的理由積極地分類,激烈地辯論。這樣,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發現了質數與合數,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
當然,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和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我們聯系學生實際,精心創設新奇有趣、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就能激發兒童探索數學的興趣,使其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神奇。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西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