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春
摘要:一詞多義現象是由于語言在產生過程中所遵循的經濟性原則而出現的,與人類的認知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本文通過分析“火”字的一詞多義現象,探討隱喻和轉喻在一詞多義現象中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一詞多義現象;認知語言學;隱喻;轉喻
一詞多義在語言中十分常見,在人類社會的各類語言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一個詞匯擁有多個不同意義的義項,這個詞就被稱為多義詞,這種現象也就是一詞多義現象。然而在詞最初產生的時候,一般與意義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在語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新的意義不斷產生,有的時候需要新的詞來與之對應,更多的時候則會出現一個詞與多個意義相匹配的關系,這是由于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在起作用。當語言中缺乏表達某一概念的相應詞匯時,人們往往會從已有的詞匯中借用描述同樣形狀或同樣功能的詞匯來作臨時替代,如果這種臨時替代得到了其他同種語言使用者的認可,這一用法就會變成詞匯的新義項,而這個詞匯也就由此而變成一個多義詞。傳統詞匯學從外部因素著手,采用分類歸納的方法對一詞多義現象進行了研究,但是這種研究方法并沒有揭示出一詞多義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和內在機制。
認知語言學在詞匯上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對一詞多義現象進行了分析與研究,認為在一詞多義現象背后隱藏的是人類認知的重要手段:隱喻和轉喻。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段,早在古希臘就已經被廣為研究,其后又不斷有新的論斷提出,但都認為隱喻不過是一種語言現象,只是被用來修飾話語。然而,在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萊考夫和約翰森(Lakoff & Johnson)提出了新的觀點。他們認為,隱喻不應該僅僅是文字修飾,而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方式,體現了人類認知的普遍規律,在各種表達語體中無所不在,本質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感知和概念化的工具。將人類的思維建構在隱喻之上,使得隱喻對研究詞義的演變和新詞的產生具有了重大的意義。
認知語言學認為,一個詞的各個義項組成一個開放式的語義范疇,這個范疇以詞的中心意義或基本意義為原型,隨著語言的使用和發展向其他意義延伸或拓展,這些互相關聯的意義的延伸和拓展的內在機制就是隱喻。隱喻和轉喻對詞的一詞多義現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本文將就漢字“火”為例,分析其多義系統中隱喻和轉喻機制的運作,揭示一詞多義現象形成的內在原因。
一、“火”的意義
在《漢語大詞典》中,“火”的義項有24個,分別為:①物體燃燒時所發的光和焰;②焚燒,焚毀;③用火燒物使熟;④火災,發生火災;⑤指燈燭或火把;⑥用火光照視;⑦古代指雷電,電光;⑧光芒;⑨熱,熱氣;⑩形容紅色;{11}喻緊要,緊急;{12}喻怒氣;{13}喻強烈的感覺或欲望;{14}指茶葉的熏焙;{15}五行之一;{16}指古代服飾中的火焰圖案;{17}中醫指引起煩躁、發炎、紅腫等癥狀的原因;{18}古代兵制單位,十人為火;{19}指若干人結合的一群;{20}指寒食節;{21}年、歲;{22}指槍炮彈藥;{23}星名;{24}姓。由于第24個義項的語義單一,對它的研究也不屬于“火”字的多義系統的研究范圍,本文對此義項不作討論。
二、對“火”的義項的隱喻和轉喻分析
“火”的本義是物體燃燒時發出的光、焰和熱,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加深,逐漸將其他認知域中的意義映射到“火”的本義上來。“火”字的義項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以第一項為原型,通過隱喻和轉喻向其他義項進行意義的延伸和拓展。
認知語言學家們認為,轉喻是在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型”內以一個概念實體為工具,為另一個代表認知目標的概念實體提供心理途徑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通過一個人、一個物體或者一個事件的凸顯性成分來理解個人、物體或事件的心理映射。隱喻和轉喻的認知機理不同,當然認知方式也不同。隱喻強調的是相關兩個域中的部分相似性,而轉喻中相關的不一定是兩個域而是兩個部分,不是相似而是相關。“火”的本義中的“熱”,由本域投射到與之相關的目標域如感覺域或情感域,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感覺或欲望”“怒氣”“急躁”“熱烈的感情”等。“火”本義中的“焰”則可以投射到圖案域,產生了“火焰圖案”這個義項。“火”的本義中的光則被用來借指“火把”等意義。基于相似性原理的投射過程是隱喻機制的作用,而基于部分指代整體或用事物某個特性來指代此事物的則屬于轉喻機制的范疇。
“火”的義項中有許多是通過轉喻機制產生的,從“火”到“槍炮彈藥”就是一例。使用槍炮的地方自然是戰爭之地,也就是“火線”。由于過年的時候會放炮仗、放煙花,所以“一火指一歲”也就可以理解了。“火”本身是原始人見到電擊樹木而產生的火,從此引出了“雷電”的義項;鉆木取火后“火”的功用是烤熟肉食等事物,因此有了“爐灶”的意思,又因為軍隊中十人為一灶開火做飯,因此“十人為一火”的義項也就很合理了。這種特征用來指代吃飯的人數,是典型的轉喻機制。寒食節因為不能開火,也被稱為“火”。“火”引申到“火災”,再引申到“緊急”的意義,是轉喻與隱喻共同起作用。火的顏色為紅色,因此也就有了“火紅”這個義項,從“紅色”還能引申到“紅色的雞”——火雞、“紅色的星”——火星,這都是轉喻機制的作用。
下圖是“火”字的隱喻和轉喻系統。其中實線箭頭表明是由轉喻機制產生新的義項,虛線箭頭表明是隱喻機制作用而產生的新義項。
三、結論
與傳統語義學研究不同的是,認知語言學不贊同將意義理解為與客觀社會的對應,而且各個義項之間也不應該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有鑒于此,認知語言學家們提出意義來源于人類的身體經驗和社會經驗,相應的認知語言學認為一個詞的多個義項之間的關系是有中心義項和邊緣義項之分的。在抽象層面上的“火”無法通過人們的認知直接被觀察到或者被接觸到,而只能借助隱喻、轉喻等手段來被人們所認知。在人們認知世界的過程中,隱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意義的引申方面,隱喻的作用要比轉喻的作用更為主要和更具決定性。隱喻可以幫助人們將相對抽象、結構不清晰的概念轉換為相對具體、機構相對清晰的概念,從而使之更容易被人理解。
要對外部世界進行感知,人只有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這五個認知通道。“火”有因與視覺相關的隱喻與轉喻而產生的詞族,如“火紅”“火星”“火樹銀花”“火花”“火星兒”“火舌”“火苗”“火海”等,說明人類可以通過視覺感知外部世界的色彩和形狀。對一個現象進行認知,有時也需要多個知覺通道進行協作。“火”的詞族中有“火辣辣”,這就是感覺和味覺進行協作才能產生的。
認知語言學家們認為,隱喻和轉喻也可以被用來解釋一個詞的詞族中的詞語。“火坑”比喻很悲慘的境地;“火藥味兒”用來指說話很不中聽;“火中取栗”比喻的是為別人做事,自己沒有好處;“火燒眉毛”比喻事情緊急;“火上澆油”比喻在已經很緊張的局勢上再加劇緊張局勢;“火速”比喻用最快的速度;“冒火”比喻發怒;“刀山火海”比喻十分危險的情境;“火候”用烹調的火力大小、時間長短比喻做事的分寸,等等。以“火”來比喻緊急的事務十分常見,這是因為在火起的時候有“一旦失去控制就很嚴重”的特征。而緊急的事務通常需要較快的速度才能解決,“火速”的產生也就理所應當了。在“火”的詞族的詞語中還有一些是通過轉喻的方式得以實現的,比如“火柴”“火車”“火鍋”“火箭”等,都是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特征來指代某一事物本身。
綜上所述,本文只是對“火”的常見意義進行了分析,在語言不斷的發展中一定會有更多的義項出現,這些義項都可以從認知隱喻和認知轉喻的角度進行分析,有的義項之間的理據性是十分明顯的,有些則需要詞源學的研究來加以解釋,但是通過隱喻和轉喻的發展,認知語言學無疑為人類語言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研究開辟了新的路徑。本文中所分析的隱喻與轉喻現象在一詞多義現象中的作用表明,隱喻和轉喻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思維方式,在人類認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