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合作、交流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一、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它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連。因此,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盡量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并由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探索,拓展其思維的主動性,增強其求知欲望。
二、創設活動情境,引導主動參與
由于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口說、手做、耳聽、眼看、腦想的過程中感知、感悟和體驗,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后,讓他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12根小棒(長度為2cm、4cm、6cm、8cm、10cm的各兩根),讓他們大膽猜想:“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拼成三角形?”接著讓學生分組開始動手操作,同時做好記錄。結束后讓學生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并展開討論:“什么樣的三根小棒才可以拼成三角形?”再次用小棒進行驗證。通過操作、猜想、比較、驗證、討論等使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他們學得主動積極,最終解決了問題,感受到了動手操作學習活動的快樂與學習成功的愉悅。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苯處煈獜膶W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和學習動機。如在教學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就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將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同學,讓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蘋果個數。①把8個蘋果平均分給小山和小海,每人分得幾個?學生很快伸出4根手指。②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小山和小海,每人分得幾個?這時,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伸出彎著的一根手指,問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教師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
四、創設開放情境,活躍學生思維
創設恰當的開放情境,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兩積求和應用題”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花店要包花,每10支為一束,每束要有兩種花。請同學們每人包一束花,并算出可以賣多少錢。出示價格表:玫瑰—2元/支,百合—4元/支,康乃馨—3元/支,薰衣草—5元/支,丁香—3元/支。5分鐘后進行匯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生1:我用5支百合和5支玫瑰,算式是:4×5=20(元),2×5=10(元),20+10=30(元)。生2(迫不及待的樣子):老師,我也是5支百合和5支玫瑰,不過我列的是綜合算式:4×5+2×5=20+10=
30(元),還可以這樣列式:(4+2)×5=6×5=30(元)。我適時組織學生進行了討論,鞏固并拓展了所學的內容。然后,我又適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每束花價格要超過30元又低于40元,你打算怎么包?這樣又再次激發了學生得學習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并能體驗到數學和生活實踐的緊密聯系,提高了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五、創設成功情境,保持參與熱情
每個小學生都非??释玫匠晒?需要體驗成功的喜悅。它可以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進而好好地學習。在數學的學習中,我們應該讓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并不停地為學生創設成功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總之,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還有很多,但情境的創設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教材內容、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做到既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又要適當適時,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古寨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