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偉 盧 紅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學改革的方向,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初中科學教學中融入創新教育,是落實科學學科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據初中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初中階段是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習慣、創新動力的關鍵時期。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必須沖破傳統教學的桎梏,自我突破,將創新教育融入科學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良好創新氛圍,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同時,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得到培育與升華。
一、造就創新型科學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說:“為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陽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培養學生的創新教育關鍵在教師,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推動科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作為一門綜合性理科,教師更應富有創新精神,踴躍投身教育實踐,積極探索科學教育、教學規律,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學生的主動精神,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在挖掘興趣與潛能基礎上,勇于探索,使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營造創新的課堂文化氛圍
課堂設計關系到教授科學知識的效果,良好的課堂設計是開啟學生創新思維的鑰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尊重個性、鼓勵“冒尖”,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哈佛大學前校長艾略特認為,每個學生的愛好和特殊才能都應在教育中得到尊重。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做到:
1.大膽設疑,開啟學生思維空間
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教師應善于設疑,創設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打開學生思維,讓學生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思索與探究。例如進行浙教版七年級下“光和顏色”的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探究“假如光不是沿直線傳播,我們生活的地球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2.多做實驗,培養動手探究能力
科學為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綜合理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有助于學生掌握和運用基本科學知識與技能,有助于提高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發展科學探索興趣與熱情,并有助于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例如,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可指導科學興趣小組取兩株大小基本一致、發育相近的健壯天竺葵苗,分別放在等質量A、B兩瓶液體中,A裝蒸餾水,B裝土壤浸出液。分組記載植株實驗前后生長情況,探究:①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②植株質量增加原因;③植株吸收水分如何散失到空氣中;④植株生長情況為何不同。分組實驗與探究,培養學生動手與創新能力。
3.激發興趣,培養創新能力
大作家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習動力,興趣也是創新動力。所以科學教學可以學生渴求未知問題的心理,培養創新能力。這樣的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大家相互探究,大膽發表自己觀點,在合作中獲得新知,感受成功的喜悅,為新課“探究堿的性質”設置了懸念。這樣教師積極引導,設置疑難、暗示,啟發、誘導學生,維持學生的創新興趣。
三、采用創新教學模式
科學教學必須明確并創造條件,真正改變“填鴨式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積極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實行探究式教學模式,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特長,尊重學生差異和個性,使學生真正參與教學,參與探究性研究,實現教學方式由“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由“單向灌輸式”向“多向互動式”轉變,由學生被動接受向探究式轉變。一般科學探究式模式為:提出問題—建立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獲取事實與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例如浙教版八年級上“水的壓強”,學生知道:連通器裝同一液體時,液面是相平的。教師適時提問:這個結論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應用?學生思考,舉出茶壺實例。教師進一步提出,學校鍋爐是鐵做的,如何知道爐內水量?學生探究,得出結論。教師再提出,長江三峽水電站利用長江水發電,修建攔河大壩,那么上下游船只怎樣通行呢?(船閘原理)。這樣更進一步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濃厚興趣與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科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重要切入點。既需以教師為主導,也需以學生為主體。我們要以人為本,努力創設一種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求知和創新潛能,使之走上健康的創新之路。
(作者單位:曹偉湖南省湘陰縣南湖中學;盧紅深圳中海怡翠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