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健生
一、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新課程改革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自己學習,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而自學能力的關鍵是閱讀能力,掌握閱讀的方法是培養學生形成思維的重要手段。學生閱讀課本是發現問題、解決矛盾、自覺探究的過程。也是自學能力正遷移的過程,現代教育理論認為: 人的創造才能只能靠自己在自由發展中獲得,而閱讀能力的形成是學生自由發展的必備條件。因而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中學物理教學目的的,有助于學生課外的自學。
初中物理教材具有內容少、難度小、趣味性強、貼近生活等特點,而且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自然常識,只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閱讀物理教材是可行的。
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具體做法
1.分段培養,讓學生初步形成能力
第一階段是示范閱讀階段。教師要有目的地逐字、逐句、逐段引導學生閱讀、講段意,讓學生讀懂教材所講的物理概念、敘述物理現象等。
第二階段是啟讀階段。教師指定閱讀內容并給出物理問題及包括重點、難點、注意事項等在內的指導性閱讀提綱,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掌握閱讀要領。讓學生明確認識:只有通過自己的認真鉆研與獨立思考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發展智力,增強能力。教師可以聯系現代生產技術作點生動的預告,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第三階段是自讀形成能力階段。教師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要學生寫出閱讀提綱,或教師偶爾給出少量閱讀提綱,由學生閱讀后試著敘述物理過程,解釋物理現象等。讓學生把有關基礎知識的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理解清楚,弄清它們的來龍去脈,以收融會貫通之效,從而理解物理概念完成學習過程。
2.依據不同要求給出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1)泛讀:通過閱讀理清教材的層次和條理,清楚課文大致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說明或探討什么問題,教師可通過提問、說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物理含義等手段來檢查閱讀的效果,達到訓練的目的。
(2)精讀:把教材的內容分為具體的知識內容和形式的知識內容,抓住重點、反復琢磨。讓學生描述物理情境,分析物理過程。培養學生解釋概念、教材的能力,具體做到讀概念要會敘述、會判斷、會舉例;閱讀定律、公式時,能說清定律、公式所描述的物理含義、定律成立的條件,能應用定律、公式解決問題。
總之,教師在指導學生精讀教材時要設疑,使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設疑的辦法可以從已知提出未知,從演示實驗提出帶本質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鼓勵學生尋求答案。教師可為學生提示必要的學習方法,并根據物理教學特點為學生創造動手實驗,作觀測、記錄與判斷的學習環境。
3.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將書讀薄形成體系的能力
通過學生有目的的閱讀,使學生對所閱讀的內容產生自覺的內化。在學生總結、歸納形成體系的過程中,教師要恰當地引導學生舍棄現象等無關細節,強化與本質相聯系的特征,提出一個基本的結構綱要,再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習任務,逐漸形成能力。
在實際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通常是將兩大方法結合起來應用。筆者在教學中,幾年來都堅持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我所帶班級的學生中多數在初三可根據教師的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結合教材的閱讀,準確地敘述物理概念,弄清物理含義與物理過程,理解教材的重點,突破難點,而且多數學生在課外已閱讀了有關物理的科技通俗讀物。進入高中階段學習時,其學習的自覺性、自學能力、理解能力、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高于其他班級的學生,這些能力的提高無不與初中階段物理閱讀能力的培養有關。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過渡做法,當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之后,就要放手讓學生閱讀,轉化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舊科學技術更新率快的需要。
(作者單位:湖南省資興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