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高
項目教學法,是指“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信息處理‘項目中展開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完成一系列‘項目,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利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
力。”因此,設計的“項目”應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一、激發學習興趣,設計趣味性“項目”
愛迪生曾說過:“興趣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項目的設計要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出發點,以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為主觀愿望,以提高學生知識能力為最終目標。在計算機教學中,應盡量設計一些能讓學生積極參與的趣味性“項目”,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讓他們自覺自愿地去學習。
例如學習Flash制作變形動畫,可以設計“圖形任我變”的項目,首先欣賞一組有趣的Flash動畫,初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讓學生掌握變形動畫的制作要領,最后,學生發揮想象自己設計一個有個性的變形動畫。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呈現已完成的學生作品,進一步激發興趣。整節課學生都興趣盎然,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發展。
二、結合學生實際,設計階梯性“項目”
作為教師要對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設計出具有階梯性的“項目”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太容易完成而失去動力,或者產生畏難情緒而喪失興趣。在設計項目時,可選擇一些“伸縮”性較大的主題。例如,用Word制作環保小報時,就應該要求能力強的同學使用藝術字、文本框、圖片等元素盡可能地豐富自己的作品,而對能力弱的同學,教學目標應適當放低。在評價環節,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作品都予以展示,師生共同提出“閃光點”和有待改進的地方,使學生產生成就感以及前進的動力。
三、注重能力培養,設計遷移性“項目”
計算機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學校的硬件設備無法跟上發展的步伐,導致學生在學校學到的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相對滯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應注重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讓學生學會學習、具備能力,才能使其終身受益。因此,在設計“項目”時,應著重考慮是否有利于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發展。例如:在學習Powerpoint關于文字修飾、插入圖片等內容時,可以設計“節日的祝福——制作賀卡”的項目,在學習資源網站中搜索制作賀卡需要的素材,學生根據需要自主選擇、處理。項目完成后,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便得到了提高。
四、根據生活實際,設計實用性“項目”
在計算機教學中,設計一些實用性項目,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細致的觀察能力。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利用計算機技術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計算機技術為媒介的學習中,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信息素質。因此,在設計“項目”時,可采用實際生活中的內容作為項目主題,以計算機技術為工具和手段,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掌握計算機知識與技能,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如,在學習使用“畫圖”這個應用程序時,可以設計“制作校園風光”項目,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來設計這幅圖畫中應該有哪些內容。這些實用性的項目能夠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計算機技術融合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去,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
五、培養協作精神,設計綜合性“項目”
“合作學習”方式是一種以學習為主體,以活動形式來組織學生通過互動、合作來完成某一項目的學習活動。它需要小組成員相互依賴、相互支持、共同合作來提高個人的學習成效和達成共同提高的學習目標。在計算機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合作學習”小組,設計一些綜合性強的“項目”,讓小組成員共同參與,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使學生樹立大局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例如,在學習網頁設計制作時,可以設計“制作個人網頁”項目,將學生分成三人一小組,其中一人負責網頁圖片處理,一人負責網頁動畫設計,一人負責網頁版面設計。小組成員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即完成個人網頁制作,組內每位成員又有明確的分工,一旦遇到疑難問題,還可以相互討論。成員必須完成自己承擔的學習任務,同時也要幫助小組其他成員,既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又對小組同伴負責,個人的成功與小組的成功聯系在一起。這樣,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逐步加強,小組成員互相信任、共同探討、資源共享,一起實現小組目標,協作精神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總之,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內容特點設計出使學生感興趣、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系列“項目”,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作者單位:湖南省華容縣職業中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