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姣桃
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情感是其核心也是其本質,其最終價值是指向“至高的善”。從美育活動的內在特征來看,審美育人的過程主要不是以思維為特征的認識過程,也不是物質性的實踐過程,而是表現和升華情感、激發個體的生命活力、激發創造性、開啟心智、養育性情的體驗過程,有著鮮明的人文導向。
因此,要真正達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實現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統一,文言文中一些寶貴的人情美資源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不可閑置浪費。
一、優美愛情
《江城子》中刻骨銘心的愛情,《孔雀東南飛》中忠貞不渝的愛情,《雨霖鈴》中難舍難分、纏綿傷感的愛情,《鵲橋仙》中留戀難舍又豁達開朗的愛情……
高中生涉世未深,生理、心理急劇發展并走向成熟,但個性心理與生理發展不太協調(或心理滯后,或生理超前),因而對愛的理解還很膚淺。加上社會不良文化甚至庸俗文化(影視劇中充斥的情愛、性愛鏡頭,流行歌曲、地攤文學對濫情、暴力的渲染,黃色網站的泛濫)的誤導、誘惑、污染乃至于腐蝕,從而出現青春期的少年諸多困惑與迷茫。如果他們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沒有正確的愛情道德觀念,有些人或許會把愛情當作游戲來消遣,當作商品來交換,當作資本來達到某種目的。
文言文中所展示的“姹紫嫣紅開遍”的愛情,正是我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價值觀念,摒棄庸俗、狹隘的愛情觀不可多得的資源。教學中應充分運用這些生動活潑,充滿人文關懷與個性情感的純美愛情,引領他們既沉進去品味其中的真摯、細膩、美好、永恒,又拔出來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比較,理解這些愛情品位上的差異,明了愛情的崇高、真摯、純潔、忠貞、負責。以促使其生理、心理、倫理、道德同步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不要在教學中對愛情諱莫如深,老師的“回避與禁錮”反而會畸形地加強高中生對愛情的興趣,致使部分學生的個性心理與生理發展不協調,膚淺地認識社會與人的情感,最終闖進感情的誤區甚至人生的死胡同。
二、至性親情
《祭十二郎文》中親人間苦難中的相攜扶持、從血脈里流淌出來的悼亡傷逝的切膚之痛,《陳情表》中相依為命、烏鳥反哺的舍棄高官厚祿的至真至誠的孝心,《琵琶行》中惺惺相惜的友情……
上述文言文中感人至深的親情,正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感恩教育的優秀資源,我們應借此引導學生從文本展示的細節中體會親情的平凡和偉大,質樸和高貴,珍貴和易逝,使他們的心變得溫熱、柔軟、敏感,然后從文本到生活,“切己體察”,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自己的親情,讓學生從親人朋友絮叨的話語和瑣碎的小事中,體味出人間的真情至愛,感受血濃于水的親情的美好與寶貴,從而懂得理解、體諒、珍惜、感恩、奉獻。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在這一個階段,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極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青少年的親情價值觀的教育,不管對社會還是對個人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 高尚志趣
《赤壁賦》中超然樂觀、曠達灑脫的胸懷和氣度,《歸園田居》中高潔脫俗、熱愛自然的情懷,《游褒禪山記》中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勇氣,《離騷》中卓爾不凡、高雅圣潔的追求,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諸葛亮“報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
“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作為正處在十六七歲年齡段的高中生,雖早已告別“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學上正處于第二次“斷乳期”,是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期。他們的心理判斷能力還較弱,而且外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內受片面追求考試升學率的困擾。精神的痛苦、意義的失落、價值的迷茫、靈魂的虛無,常使他們生活在一種無根感、疏離感、漂泊感之中,學生有的對正確的人生大目標失去信心和執著追求,有的產生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的思想。因此,他們在學習、生活中一遇到挫折,就覺得人生無趣、浮躁不安、煩惱苦悶、悲觀失望。
文言文中上述高尚的志趣之美,無不閃爍著動人的光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調動各種手段,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從人性的角度去領悟作品無窮的精神魅力,激發學生向往的美好情感,同時認識到心靈美是一切美的源泉,感悟人生真諦,提高審美情趣。從而把這些美好的東西吸收到心靈里,作為人生的滋養,以達到陶冶情操、啟迪智慧,逐步實現自我優化,自我完善的目的。
當我們能像對待智慧美、音韻美、藝術美、風物美等美育資源一樣,在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領略文本中的人情美,讓人情美像清泉一樣時時澆灌學生的心靈時,我們育人目的的全面實現就為期不遠了。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西湖管理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