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靜
調查顯示,到小學畢業時能真正掌握英語的學生僅占學生總人數的20%~30%,有一部分學生甚至喪失了學英語的興趣和愿望,所以有人形容現在的小學英語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如何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和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已成為廣大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幾方面:
一、靈活創設情境,促進有效參與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力量和強大動力。課堂教學若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氣氛就會熱烈活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創設的關鍵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
例如,在教授小學英語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Unit 4時,指定兩個學生扮演“Mocky”和“Shop assistant”,講臺變成了柜臺,他們表演得有聲有色,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他們表演完后,其他學生都爭著要求上臺表演,為能參加表演而自豪,為了表演,學生很快就把臺詞記熟,達到了語言實踐的目的。
二、精心設計任務,優化課堂教學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加工為既具有操作性又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語言任務,形成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任務鏈。教師在設計各種任務時還應考慮活動時機、時間安排、角色分工等諸多因素。當然在開始活動前,教師要說明規則、示范到位,讓每個學生對任務要求都做到心中有數,避免完成任務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例如,在教學小學英語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Unit 7“At the restaurant”內容時,設計 “Menu”讓學生“到餐館用餐”的活動,讓學生練習食物的單詞rice, noodles, vegetable, juice, bread, milk, chicken和句型“What do you like?”“I like ….”“Can I have some…,please?”這個教學活動滿足了學生好動的心理,激發了他們求知的欲望,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任務完成后學生表述食品和要求食物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三、注意學習過程,重視效果反饋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互動,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英語課堂中常用的說、讀、唱、編、演、做等活動可以通過角色分工和合作完成任務的方式進行,如連鎖問答、小組討論、小組互查和采集信息等各種形式的語言聯系活動,以及通過輪流、間隔或隨機的方式開展的限時說詞、造句、問答等競賽。這些活動既能使學生參與語言實踐,又能充分發揮學生互幫互學的熱情,滿足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語言交際的能力。
例如,學習了五年級課文“What do you do on Monday?”后,要求學生做一份調查表;學習了六年級Unit 7后,要求給火星人寫回信;每逢六一兒童節、教師節讓學生制作英文賀卡等。當然教師一定要重視收集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應依據來自學生的反饋為后續教學活動確定方向和合理的進程,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作相應的調整,活化我們的英語教材。
四、滲透學習策略,培養學習能力
衡量教學成效的標準不是教師傳授了什么,而是學生學會了什么以及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在小學英語啟蒙教育中,小學生最初的學習策略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無意識的。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應十分重視并努力創設各種條件和環境對學生進行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例如從三年級新生開始,教師就要注意培養學生聽英語磁帶的習慣。每次上課時,都播放錄音磁帶,讓學生跟著讀,并幫助學生分析語音、語調及發音方法。另外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培養他們看少兒頻道英語電視節目的習慣。在上課時,問他們看到了什么,有沒有跟著電視學會了沒學過的單詞和句子,只要能用英語表達的,都給予表揚、鼓勵。不久很多學生都很自豪地跟著電視“自學成才”了。
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同漢語相比,對學生來說難得多。教師應本著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通過創設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的矛盾,使課堂教學能夠在側重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牢固的英語基礎知識,使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切實可行。
參考文獻:
[1] 王蘊芬,秦益鋒.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設計,2009(1).
[2] 李雪華.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林區教學,2007(2).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