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群 王 艷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他們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教育他們的第一責任人,更是他們健康成長一輩子的終身教師和親人。學校是未成年人的第二個溫馨的家,在這里有無數個關心、愛護他們的老師和同伴,能伴隨他們一起學習、游戲,一起茁壯成長。社會更是未成年人成長成才的大熔爐,考驗著未成年人的每一步長大足跡,每一次生活經歷,每一段成長過程。我們成年人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的這個大家庭中,有責任心地、理性地、自信地、勇敢地去呵護未成年人。在這里,我們先從秩序感和規則教育著手,與未成年人一道探討人類生存的奧秘。
一、秩序感與規則教育
秩序就是整齊與有和諧感的生活。而有序的習慣和美感就是秩序感。在培養未成年人秩序感的同時也就進行了規則教育。規則教育是從屬于社會教育的,是社會教育中關于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合作習慣、初步的責任感和幫助未成年人(嬰幼兒、少年兒童)“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會行為規則”方面的教育。不過,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合作意識、責任感和自律精神只是規則教育的部分目標,而非全部。對未成年人進行規則教育主要是讓他們掌握適應性規則,即指在某一具體時段內適合相應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規則,主要涉及公德、安全、惜物、個人衛生、作息時間等方面的內容。這些規則能培養未成年人的良好行為習慣,充分指導他們積極探索世界,培養他們的個性品質和獨立人格。
二、未成年人的“危險期”
青少年處于矛盾時期,他們的心理發育不成熟,思想簡單,情緒不穩定,逆反心理強,既渴望擺脫束縛,但又受到能力限制。未成年的獨生子女既想得到同伴認可接納,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又太強;既想張揚個性,但又比較偏激。未成年人的自尊心、好勝心強,易感情用事,但分辨是非的能力、自制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上嬌生慣養、溺愛庇護、打罵訓斥、家庭暴力、父母離婚等因素,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冷漠、叛逆的性格,促使未成年人缺少獨立性和安全感。
如果大家認為未成年人有許多優點或不足讓你歡喜或擔憂,那么我們認為孩子的優點是集家長、教師的優點于一身的展現,孩子的缺點便是家長自身不足的體現。因此,家庭、學校、社會應統一戰線,從現在開始與未成年人一起生活游戲、一同學習成長,相互尊重,以理解、平等、寬容的態度促使孩子不斷進取。
三、實施規則教育的策略
有些規則是為了順利地實現某一短期目標而制定的臨時規則。規則教育需要我們在制定規則時應堅持合理性、靈活性和堅持性的原則,并依據參與者的實際需要不斷進行修訂與完善。我們對未成年人實施規則教育的策略如下:
(1)規則教育是把“雙刃劍”。教育孩子時,應從認知上、方法上和心理上給孩子指導和引導,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曉知以理,動之以情,將嚴格與自由相融合。
(2)重視孩子權益,尊重孩子的人格。盡力與孩子共住、共處、共學,減少家庭的變遷與生活的動蕩,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游戲的教育環境。
(3)不要以犧牲未成年人的自主性和快樂為代價。避免未成年人的“從眾行為”,要對未成年人因材施教,鼓勵他們勇敢直前、奮發向上。
(4)正確對待未成年人的“反抗行為”,理解未成年人的“無理行為”,充分準備,合理回應,讓未成年人順利度過“心理反抗期”,使使其勤奮學習、堅強勇敢向前沖。
(5)規則是不可改變的,但要不斷修訂與完善臨時規則。成年人要注意未成年人規則意識的培養,但不要混淆了規則的類型及其教育方式。
(6)正確處理成年人的要求與未成年人的需求之間的關系。未成年人的活動安排應有愉快的體驗和個性化的表現,要把握教育的自由度,使嚴格與自由和諧統一。讓未成年人學會明辨是非、揚長補短、開拓創新、全面發展。
(7)未成年人處在自我中心階段,常常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看待事物,對成人的強行限制表現出煩躁甚至反抗的情緒,他們又不具備理解與接受別人要求的能力。因此,成年人要理解他們反抗行為:一方面鼓勵未成年人表達自我,另一方面調節自己的情緒,與未成年人快樂交流。
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笨傊?只有具有教育智慧的家長和教師才能夠懂得未成年人的需求和挖掘未成年人的各種潛能,才能夠通過眼神、言語、動作等與未成年人建立親密的關系,才能夠聽到未成年人說話時“內心潛在的聲音”,才能促使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得到實效。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幼兒教育集團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