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青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和諧課堂;
表象;里象;意象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2(B)—0034—02
文言文是祖國語言的根,是瑰寶,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源泉。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在文言文教學中構建和諧課堂。
—、進行“表象”教育,激發學生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怎樣才能讓學生樂于接受文言文呢?筆者在講授文言文時常創設一些愉快的、使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場景和情景,把他們引入聽課狀態,做到寓知于樂。這些導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故事導入。如在講《愚公移山》前,筆者給學生講“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指明其根源在于“懶”,再從正面引出“勤能移山的老愚公”;又如在學習《狼》時,筆者給學生講《畫皮》的故事:一個惡鬼,在人皮上畫了一個美女,披在自己身上,就變成美女去害人了。這些事簡直是荒誕至極,但它非常真實,許多壞人在干壞事之前,不是要把自己裝扮成好人嗎?這個故事就出自《聊齋志異》。世間真有狐、鬼這樣的事嗎?不是。談狐說鬼是一種假托的方式,目的還在說人,說社會現象。2.情趣導入。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文言文教學離不開情趣,筆者在教學中利用錄像、游戲來創設情趣,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如講《口技》前,先讓學生欣賞“洛桑學藝”中的一些精彩片段,然后再引出林嗣環的《口技》;又如在學習《閑情記趣》一文前,筆者利用課間十分鐘,與學生玩“老鷹抓小雞”、“斗雞”的游戲,讓學生在盎然的情趣中學習課文。3.情境導入。情境導入就是教師運用描繪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某種狀態、某種景象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的、充滿感情和理智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根本保證。在教學中筆者利用圖片、音樂來增設情境,讓學生真正接受它,并由此產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如教學《岳陽樓記》《三峽》時,筆者讓學生進行圖片欣賞;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讓學生欣賞《明月幾時有》薩克斯獨奏。這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可見,開展“表象”教育很有必要。
二、進行“里象”教育,引領學生探究
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樂園,教師的職責就是讓學生到樂園中去做他們樂于做的事情。朱棣文說過:“好的教育應該是讓你自由尋找那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把人的頭腦當成一個容器,往里填東西。”筆者在引導學生從繼承性學習轉向創新學習時,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果學生喜歡辯論,就讓學生為曹劌和魯莊公而開“辯論會”,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如果學生喜歡上網,就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如講解《石壕吏》時,一學生提出:“石壕酷吏連老嫗都不放過,為何不抓杜甫?”師生上網查詢,尋找原因:1.杜甫是“奉儒守官”之家,是終生不用交稅和服兵役的特殊階層;2.杜甫此時可能是在赴官上任的路上,有官府的文書;3.杜甫當時任華州司功參軍,從九品,是官中最低品級,應著淺青色官服。由于以上原因,石壕酷吏肯定是不會抓杜甫的了。如果學生愛鉆“牛角”,就組織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他們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塞翁失馬》時筆者提問:“文中寫了幾個人?”學生答:“其父——他的父親,其子——他的兒子,應該是祖、父、孫三輩人。”筆者針對文章的結尾提問:“‘父子相保又是幾個人?”學生面面相覷,無人應答。于是筆者指導學生查《古漢語詞典》,并在黑板上這樣板書:“父:①父親;②家族或親戚中的長輩男子;③老年男子;④同甫。其:①代詞,指人、事、物;②指示代詞,那個,那樣。”經過師生共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文中的三個”其父“應該指“那個老年男子”或“老人”,只有最后一句“父子相保”方能被解釋為“父親與兒子”。通過這種探究,學生明白文中的塞翁、善術者、其父實為一人。
實踐證明用50種方法教育1個學生與用1種方法教育50個學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法的新穎靈活,不僅能拓展學生學習的外延,豐富學習的內涵,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樂于接受,逐步將積累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技能,以便在利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時形成新的發現,進行再創造。一旦學生在學習中有所創新,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收獲,那么,教師的引導將成為他們終身學習的導航燈。 三、進行“意象”教育,實現和諧課堂
如果說“表象”教育是引領學生進入“快樂大本營”,那么“里象”教育就是讓學生在“快樂大本營”中做他們喜歡的事情,而“意象”教育則是在快樂大本營中讓他們比拼才智。這是和諧課堂的最高境界。對“意象”可以有多種理解。這里的“意象”指主客交融,物我一體的狀態。“物”既可以指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也可單指某一方面的事物;“我”指的是人的主觀世界。
那么,怎樣才能展示學生的才智呢?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法。
1.巧手展示。如教授《核舟記》時,學生制作了小帆船和小泥人,筆者把學生制作的小帆船和小泥人巧妙地運用在對學生進行以空間為序的介紹。教具的巧妙運用,使認識得以深化;讓學生再根據模型復述課文,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就加深了。
2.巧嘴展示。如可引導學生根據他們對《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的理解繪制插圖,再根據插圖配解說詞:“幾位高大健壯、魁梧的男子手持釘耙、斧子、鋤頭奮力開山。他們的姿態表情各異,或瞠目,或吶喊,或蹲,或收腹,或蓄力待發……只要手拉手,肩并肩,就可以移山,就可以填海,就可以戰勝任何艱難險阻。”
3.表演展示。對一些能通過表演來展示教學內容的課文,筆者讓學生化靜為動,把無聲的文字變為直觀的動作,進行表演展示。最后評選出最佳編劇和最佳演員。如教學《兩小兒辯日》《狼》《陳涉世家》等課文,就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分角色去再現情景。
4.創造性思維展示。對于古體敘事詩,根據其內容含蓄,結構嚴謹,跳躍性大等特點,筆者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對詩歌的意境進行合理想象,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體會了詩歌語言的凝練性,還提高了他們的鑒賞感悟能力。如在《石壕吏》課例中,筆者讓學生展開想象,再現官吏與老嫗的對話。可以讓學生根據平時所看的電影、戲劇,探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并配以簡單道具進行表演。在表演中,學生對課文情境的理解加深了,融入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很多地方值得肯定。學生的表演可歸納如下。
【序幕】拉上帷幕,整個村子在黑夜的籠罩下陷入沉寂。
【開端】由遠及近的狗叫聲和腳步聲劃破了村子的寂靜,在火把的照耀下,幾個差官敲響了一家門。屋內,夫婦倆立刻被驚醒,老兩口三步并作兩步往后墻跑,老太婆蹲下,老頭踩在老太婆的背上,艱難地翻過墻。這時,打門聲一陣緊似一陣,急促而兇悍,只差撞門而入了。老婦人顫微微地開了門,只見門外站著幾個兇神惡煞的官差。(畫面:火把照官差;老婦蹲狀,老頭踩婦背翻墻逃跑狀。)
【發展】差1:“男人呢?快把人交出來!”差吏一進門就聲嘶力竭地叫喊著。他們一個個怒目橫眉,在火把的照耀下好似一群魔鬼,老太婆戰戰兢兢地哭訴道:“我的三個兒子都到鄴城防守去了。前兩天,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他的兩個兄弟都已戰死。死的人已經長眠地下,活的人又能再活幾天呢?唉……”講到這里,差吏暴跳如雷。差2:“少啰嗦,家里還有誰?”老婆婆涕淚橫流,她擦著眼淚悲悲切切地說:“家里再沒有男人了。有個吃奶的小孫子,就因為他太小,他母親才沒有改嫁。可她連件遮羞的衣服都沒有,怎么好出來見人呢?”(畫面:老婦啼哭。)
【高潮】“那也不行!將她抓去犒勞我們軍爺。”說著,兇暴的差吏就進屋抓人,里屋傳來小孩的啼哭聲和撕扯聲,只見一個年輕的婦女掙脫軍爺的手去撞墻。婦女血流滿面。老婆婆跪著央求道:“求求你們留下她吧!你們實在要人,我隨你們去好了。我雖然年老體衰,可是連夜趕到河陽還來得及做早飯!”(畫面:年輕婦女血流滿面靠在墻角。)
【結局】“那就快走!”如狼似虎的差吏把老太婆連推帶拽。(畫面:官差推婦。)
【尾聲】尸橫遍野的戰場上,一縷嗆人的炊煙升起……(畫面:炊煙繚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