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旭輝
〔關鍵詞〕 中學數學;合作學習;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2(B)—0042—02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已經越來越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也越來越被學生喜歡和接受。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由于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夠以及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導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沒有實效。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營造合作氛圍
學生的學習往往受問題驅動,沒有問題就不能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目標,也就難以激發學生合作的欲望。因此,在教學時,教師首先應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展示合作學習的內容,呈現合作學習的目標。為了使合作學習富有實效,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精心選擇適宜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設計的問題遵循“難度大于個人能力,小于小組合力” 的原則。例如,在教學《統計的初步知識》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播放經過我校門口公路的各種車輛情況的錄像。然后提問:如何才能統計出1分鐘內經過我校門口公路的各種車輛的情況?由于這個問題的情境相對復雜,學生單獨解決存在較大困難,迫使學生尋求別的同學合作,每人記錄一種車輛的情況。經過合作后,學生很快得出結論:1分鐘內經過我校門口公路的轎車有14輛,公共汽車有8輛,三輪車有7輛,卡車有12輛。在整個過程中,小組合作成為每個學生的內在需要,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科學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是以討論的形式研討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活動。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激發學生主動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主動探討,從而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在組建合作小組時就不能隨意分組,要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點等方面全盤考慮,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學習好的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因為表現好,就會有成就感;學習一般的學生能在學習好的學生的帶動下學會表達,學會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達到了縮小個體差異的目的。合作學習小組的人數也要合理,一般以4至6人為宜,人數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也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分組后,還要讓每個小組成員在組內承擔一個相應的角色,包括組長、記錄員、報告員等,這些角色可以適當調換。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對合作學習保持新鮮感,進而提高學習興趣,還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以便打破優等生“一統天下”的局面,體現地位平等和機會均等。
三、教師應把握合作學習的契機,精心設計問題
教師要適時把握契機,科學分配合作小組,并設計具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要有合作的需要。因此,教師不宜提出過于簡單、學生不假思索就能解決的問題,也不宜提出小組合作仍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教學“三角形中位線” 這一課,我提出了以下問題: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線?一個三角形的中位線有多少條?三角形的中位線與三角形的中線有何區別?2.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內容是什么?它的條件和結論各是什么?3.如何證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實踐證明,學生都能輕松地解決前兩個問題,但對這個定理的證明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對此,我不急于向學生講解,而是先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點撥,讓全班學生再思、再議,發揮集體智慧,共同分析,最終解決問題。課堂上,學生積極思維,氣氛活躍。甲學生提出:“這一定理的證明思路和方法,又新又陌生,是怎樣想出來的?”乙學生提出:“對這個定理可以用別的方法來證明,課本為什么要用這種方法來證明?”我首先針對甲學生提出的問題,啟發學生根據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的推論2解決了課本中為什么要“過D作DE//BC,交AC于E”的問題,再在乙學生提出可用別的方法證明的“啟發”下,組織全班學生進行探索,最終通過添加不同的輔助線,運用平行線、三角形全等、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等知識得出這一定理的多種證明方法,使學生深化認識的同時,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是合作學習的重要保障。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并從中獲得知識與技能以及成功的體驗。如果沒有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合作學習便會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
1.學會自主探索。要使合作有效,合作學習前就必須留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因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學生對合作的問題才能有一個較深層次的認識和看法,合作過程中才能不斷地將自己的思維與同伴進行交流。如,在對“軸對稱圖形的性質”的探索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組中交流。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先觀察然后獨立思考,讓學生先對這些圖形的共性有個初步的感知,并形成自己的見解。之后交流時,學生就能各抒己見。
2.學會交流與傾聽。合作時,最大的問題是學生互相之間不能接納別人的意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去,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二聽一思一講:二聽是指認真聽取每個同學的發言,既要聽出別人發言的要點,又要聽出別人意見中的不足和優點;一思是指聽后要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一講是指要把自己的觀點、看法清楚地表達給小組成員。
3.學會反思。合作學習后的反思是學生的思維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與別人的思維進行碰撞后的一次知識的內化與升華。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中所獲得的信息各有差異。合作學習就是要利用這種差異,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協商、交流、討論后形成解決方案。實踐證明,經過反思,每個學生都能在與其他同學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的同時,認識到自己或對方想法的局限性和自己或對方想法的合理性。
五、教師要轉變角色,及時對合作過程實施調控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首先是通過教師的角色變化來實現的。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主要行為表現為傾聽、交流、引導、分享,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和促進者,有時還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因此,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應同時扮演指導、顧問、同伴三種角色。教師應針對班級、小組的具體情況,用恰當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評價。同時,教師還應注意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及時指導,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六、重視合作學習的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評價時,要“課堂評價”和 “定期評價” 相結合。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因此,合作學習結束后,要給學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機會,并及時進行評價和總結,同時也要對每次小組合作的情況詳細記載,便于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有機結合。提倡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相互評價,進而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和自我糾錯能力。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鼓勵性、針對性、指導性和全面性。在教學中,要把握合作學習過程中每一個有利的因素,并合理利用這些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教師還要善于利用過程評價所提供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中的成敗得失,及時調整與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總之,在教學時,合理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課堂便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