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忠 楊 曦
歷時7年的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剛剛謝幕,又迎來了西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一次性投入最大、維修項目最多的“十一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此項文物保護工程總投資5.7億元,投資總量比“十五”期間增加近2億元,涉及到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阿里五個地市,重點對扎什倫布寺、大昭寺、桑耶寺、夏魯寺、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乃寧寺、朗塞林莊園、拉加里王宮、古格王國遺址、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昌珠寺、色喀古托寺、科迦寺等15處文物保護單位以及7個歷朝歷代中央政府治理管理西藏的紅色遺跡進行維修,工程涉及文物建筑維修保護、古遺址保護、壁畫修復保護、安防、消防、環境整治等項目。
“十一五”期間實施維修保護的22處文物建筑是藏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共創文明的歷史見證。
這批文物建筑形式各異、氣勢雄偉、結構精美、工藝精湛,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狀況,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造技藝,反映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反映了宗教文化傳播、發展衍變的推進與歷程。同時它們也是維護國家領土完整、解決民族間歷史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的重要證據,是研究建筑史和建筑技術科學的重要實物例證。
由于這些文物建筑在歷史的變遷中,因遭受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從而出現諸多建筑險情和安全隱患。對它們實施修繕,使之延年益壽,保存和延續原有風貌的真實性,對于繼承、弘揚和發展西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切實搶救西藏重要的文化遺產,加大對西藏文物保護的力度,特別是對在西藏歷史發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反映漢藏民族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體現西藏各族人民為維護祖國統一、抵御外來侵略的文物古跡進行有效的保護,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明確提出了“繼承、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好文化遺產”的工作原則,2006年4月,將扎什倫布寺、大昭寺、桑耶寺等22個文物單位的保護維修工程作為“重點文物保護設施”項目,列入西藏自治區“十一五”規劃項目方案,向國家申報。
在項目申報期間,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郝鵬,自治區副主席甲熱·洛桑丹增等領導多次赴京,向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作專題匯報,協商項目的重大問題,爭取支持;自治區文物局和各相關地市文物局邀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以及北京市、陜西省、河南省、浙江省等省市的古建筑保護研究所,赴現場進行了實地勘察和評估鑒定,制定保護規劃修繕方案,為正式立項開展項目儲備工作。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分別派工作組進藏,進行實地考察。在2007年1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西藏自治區“十一五”規劃項目方案》,西藏重點文物保護設施建設項目被批準立項。隨后,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分別確定了項目資金。西藏“十一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涉及面廣,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組織好、協調好、實施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是西藏自治區各級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門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為了切實加強對保護工程的領導,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成立了以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郝鵬為組長、自治區副主席甲熱·洛桑丹增為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的西藏“十一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協調領導小組,負責工程項目的組織領導、溝通協調和督促檢查,并在拉薩、日喀則、山南、阿里4個地市分設了工程指揮部,具體開展各項工作。
2009年8月25日,舉行了西藏“十一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開工典禮,文化部部長蔡武宣布工程開工建設,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兩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郝鵬分別致辭。自2008年4月18日,正式啟動西藏“十·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以來,國家累計安排資金2億多元,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拉薩關帝廟、大唐天竺使出銘、扎什倫布寺、夏魯寺、江孜宗山抗英遺址、東嘎寺、亞東清代海關遺址、昌珠寺、色喀古托寺、拉加里王宮、朗塞林莊園、太昭古城、科迦寺等16項文物保護工程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其中拉薩關帝廟和大唐天竺使出銘維修保護工程已經竣工,其余14項維修工程進展順利,施工質量符合設計要求,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色拉寺、桑耶寺等6項工程將于2009年底開工。
西藏“十一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規模大、地域廣、文物點多,面對實施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西藏自治區各級文化文物部門將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嚴格依照國家和自治區關于工程建設項目和文物保護工程的相關法律法規,遵循正確的保護理念和準則,遵從相關的程序和技術,牢牢把握住維修保護工程的目標、過程與質量。充分尊重歷史,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維修原則,運用藏族建筑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努力做到既能排除險情又能最大限度保持現狀,保存和保留原材料、原構件,甚至所有技藝的痕跡,歷代更換添加的信息和歷史的滄桑,以確保文物建筑及其環境風貌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結合工程的實施,加強藏族文物保護技術隊伍的培養,強化文物保護維修技能培訓,更好地保持和發揚傳統建筑技藝和地方特色,增強西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自力更生、自主發展能力。另外通過文物保護工程,可以建立起文物建筑的檔案,以推進后續的保護利用和學術研究;還可將“十一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與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產生互動,積極引導農牧民參與工程建設,調動農牧民參與文物保護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真正做到將文物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重點文物保護與工程建設的良好氛圍,使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各族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