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平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高職院校面臨著教學上的一些難題,如何開展課堂教學,保障教學質量,更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要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這是毋庸質疑的。但是,一些軟件問題,比如教師在教學中是否做到了明確自身的工作角色、有的放矢、管教管導等,更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高職學生的現狀
近年來,在不同場合,有教師抱怨說,學生厭學,上課精神狀態不佳,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影響到自己的教學質量和情緒,為何主管學生思想工作的有關部門或班主任不加強教育,等等。實際上,在學生當中對任課教師經常有這樣的反饋:
一是內容深了聽不懂,淺了不愿聽。二是教師素質不很高(言辭不當,學生反感;不拘小節,形象不佳;學識有限,難以服眾;不善溝通,缺乏權威;不負責任,不受信任等),因此對該課程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三是老師講的書上都有,我也會照書念。四是我們是老師的衣食父母,是上帝,別惹我急(市場經濟下的社會,顧客是上帝,在學校學生是上帝。有的學生擾亂課堂秩序,而任課教師不管)。五是反正家人已找好了就業的地方,只等混到一張畢業證(在課堂內做自己的事,你講你的)。六是學不學一樣,反正最后還會怕我不及格不畢業嗎?
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不只是在大二、大三學生中有,就連大一學生中同樣存在。上述這些已很能說明任課教師負有責任。
高職高專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有的甚至還見多識廣。毋庸諱言,高職院校的學生從檔次上講,確實是高校中層次最低的,從招生錄取的過程就可以體現這一點。在教學當中,如何抓住這個層次學生的心理特性,作為教師,是該認真研究和探討的。國家大力推進職業技術教育這些年來,感覺到更多的高職高專學生在學習的基礎、方式方法、自覺性等方面,遠遠不如本科院校學生,甚至不少學生仍舊停留在高中的學習層次,或者是仍舊習慣于在中學的教學制度下學習,如今,被動學習甚至厭學的情緒已成為高職高專學生在校的主要表現之一。那么,來到大學的課堂上,怎樣再次調動他們的學習勁頭,應該是教學的首要任務,畢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校的教學是要圍繞學生開展的,如果主體散架了,教學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針對當前學生厭學的情況,應該有這樣的認識:
客觀上說,我們國家在教育體制上表現為“前緊后松”。所謂“前緊后松”是指小學教育到中學教育階段,校內校外抓的很緊。從小學開始,學生接受的大多是先入為主的教育,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如填鴨式地滿堂灌,課后作業一大堆,再看看他們的書包,更是沉甸甸的從十數斤到數十斤,老師是生怕學生學的東西不夠多,臨了在假期還要布置數量相當的作業。而更多的家長們則想盡辦法在雙休日為孩子安排上興趣班,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大概也就從此開始的。如此的經歷,還要經過初中一直延續到高中階段。在這十多年的學習當中,對許多學生來說,學習已成了一大負擔,成了他們心中的痛。難怪有家長感慨說,孩子書是讀多了,人卻越來越笨了。但無論學校、老師或是家長都忘了一點——過猶不及,學生是怕“活到老還要學到老”啊。看來,這才是學生厭學的源頭。所以,一到大學,在學習上就完全放松了。有必要一提的是,國外不少國家在教育制度上是“前松后緊”的,學生們在大學中對學習是越來越感興趣,勁頭是越來越有長進,教師在教學上確實沒有我們辛苦。當然,這里邊含有一些其他的客觀因素,如民族特性、文化傳統、社會觀念、教育體制、經濟基礎,甚至政治政策等。但不管怎么說,目前高職高專學生當中,進入課堂而有厭學傾向的為數不少。
主觀上看,也有一些學生能通過非課堂教學獲得知識和技能。在這方面,電腦網絡起到了很大作用。學生利用互聯網,學習并掌握的知識、信息為數不少,可以說,現代社會中網絡已成了學生必不可少的學習助手,甚至有學生抱怨,老師講的東西還不如從網絡上獲得的東西豐富,干嘛還要在課堂上浪費時間?聽起來還挺理直氣壯的,的確是為在課堂上厭學找到了旁證。
當然,有挑剔的學生如前所述,從儀表、言談、學識、溝通的方面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比較高,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是帶有崇拜情結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要求還是較為苛刻的。
再有,極少部分學生靠著家長或親友的社會關系,早已為自己的將來有了打算,未來的著落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對學習抱有無所謂的態度,個別學生還存在干擾他人正常學習的現象。
以上現象,在各高職院校中也是較為普遍的。辦好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教學的方向。因此,了解學生的現狀,根據學生的特點,轉變教育觀念,尤其是搞好課堂理論教學,如何做到從“要學生學”轉為“學生要學”,實現教學相長,促進師生“雙邊”的互動,這對所有任課教師來講,確實是值得思考和摸索的一件大事。
二、高職院校教師工作角色
雖然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但不要忘了,教師是處于主導地位的。由此,更必須清醒意識到,要使學生在短短的三年學習中,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技能,任務是多么艱巨,責任是多么重大。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1.要具備相當的學識和修養
俗話說“要給別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沒有淵博的學識、豐富的社會經驗,拿什么傳授給學生,拿什么教育學生?更難以服眾!《禮記·學記》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教師也應利用一切手段,包括日常見聞和在教學當中積累,不斷地掌握新知識新技能,進一步探索并掌握適合自身的、行之有效的講課藝術。此外,多看書、多看報、多上網、多交流,從多方面完善自身形象,加強個人素養,累積優美文辭,彰顯人格魅力,在師生中做出應有的表率,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2.要從思想上、心理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唐代詩人、文學家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把“傳道”放在“授業、解惑”之前,可見,對教師在傳授知識當中引導教學對象的做法看得很重。作為任課教師,應時時加強知識更新,掌握本學科本專業的最新信息和動向,利用課堂教學的有利舞臺,向學生傳遞最新的行業動態,結合就業形勢,分析當前社會本學科本專業發展的前景和趨勢,正面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習的動力,從根本上轉化學生的學習態度,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在教學上真正作到有的放矢。當然,這個工作難度較大,但有時卻是連班主任都沒有如此好的能在第一時間現身說法的機會。
此外,要了解學生心理,掌握學生動態。在與學生的溝通方面,青年教師應該更有優勢。大多數青年教師也是剛剛從學校出來,甚至年齡、心理與學生相近,在對事物的認識了解上和學生也比較合拍,客觀上說,他們更易于接近學生,更容易進行“雙邊”交流。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直接進行教育引導,總比干巴巴的說教要好的多。
事實證明,利用課堂教學的方式開展思想教育和引導,效果是很突出的。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說“文以載道”,這本意是說“文章是用來闡明思想、道理的”,把它用在教學上,換成“教以載道”,不是更有現實意義嗎?
3.要在教學中善于學習,得到提升和進步
中國古代有“教學相長”的說法,“教學相長”是《禮記·學記》中首先提出來的,“……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深刻闡明了教學相互促進的辨證關系。首先,人們通過學習,方知自己知識能力的不足,通過教學,會發現自己仍有困惑。不足和困惑是激勵人們接受繼續教育的動力。其次,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交流、彼此互補的過程,教促進學,學有助于教。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從教師的角度講,正是學生的學習勁頭反過來促進了教師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即認識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加以完善,這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有百利而無一害。教師應勇于面對教學中的不足并糾正失誤,力求揚長避短。教有法而無定規,這說明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學習、完善的過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不斷學習、積累、摸索,不斷吸取先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要在教中學、學中教,不斷進步。如果沒有虛心學習的態度、不斷進取的意識和不倦探索的毅力、不懈的創新精神,就不可能獲得優異的成績和豐碩的成果。
4.要有敬業精神,做好本職工作
做教師這一行很辛苦,也很累,這是眾所周知的。上好一堂課,往往要花費好多的精力。首先是要吃透教材,確定以哪種教法和學法為主,以哪種教法和學法為輔,明確為什么;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指出各步驟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么做,怎樣分配時間等。
另外,教師還應根據教案設計的情況,清晰、透徹地說明任何抓住重點、突出難點、把握關鍵等重要問題。有人說備課累講課更累,時間長了還會出現倦怠狀況。確實,“倦怠”在教師中并不是少數。2006年上半年,一家名為“可銳職業顧問調研中心”的機構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共600名教師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身存在比較嚴重的職業倦怠的教師占27%,“有一些”的占36%,“偶爾倦怠”的為37%。應該說不論干哪一行都會有倦怠的時候,教書也一樣。但不管怎么說,貴在堅持。只要堅持自己的職業信念,“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再苦再累也有所值,因為你選擇了教師這一崇高的職業。
總的來說,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明確自身工作角色,有的放矢、管教管導,應是每個教師牢記的任務。當然,要做得好并取得成效,尤其是青年教師,需要不斷地努力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