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國
【摘要】新教材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新教材首先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對此,我們要有深刻的認識,要立足學生終身發展以及參與未來競爭的需要,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育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實驗、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們的教學觀念與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進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學方法,從而逐漸過渡到熟練地駕馭新教材,才能變挑戰為機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發揮其作用。
【關鍵詞】數學 新教材 興趣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和探索的傾向。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對所學知識加以關注和研究,因此,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并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極大的幫助。如,在初一數學第一章節中加入了“豐富的圖形世界”,從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物體出發,開辟了初中數學的一片新天地,一改舊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數”,避開了教學的難點,使中小學知識的過渡變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學生對中學數學的畏難心理,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優勢所在。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課程的執行者,我們應該對此加以強化。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數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國在數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要挖掘絢麗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數學美,給學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總之,我們應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方式、多種途徑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大家感受到數學中充滿了美,數學也是一門生動活潑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圍繞過程與方法,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數學學習是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必須要有主體的積極參與才能實現。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將數學知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貫穿始終,這是培養數學思想和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們應緊緊圍繞這一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有利于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和交流,獲得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概念的建立過程
傳統的教學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常常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新教材給我們開拓了新的思路,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概念的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使學生理解概念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定理、公式的發現與證明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數學證明的思想脈絡,體會數學證明的思維和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獨創性。
3.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沒有對常規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挑戰的第一步,就是提問。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因此,我們可以將學習內容設計成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來引發學生更多的提問,啟發學生的思考,逐步使學生學會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觀點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并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初步掌握建立數學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講到“可能性”這一節時,可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彩票中獎率進行研究,比較各種形式的彩票中獎率的高低。
4.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嚴謹活潑的課堂氛圍
改變課堂上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的舊模式,更多地采取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問題可由學生來提出,結論由學生來探究,方法由學生來摸索,結果由學生來評價,甚至可以讓學生上講臺講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挑戰知識權威,使學生解放思想、開闊視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精確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學數學教學從:“知識傳授”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模式,著眼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養成,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實踐中,我們應精確把握其精髓,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結合近幾年教改中涌現的激勵式、探究式、發現式、情趣式等優秀的教學法,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新教材的特點,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實際的教學法,更好地開展新教材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對課程進行適當的修正和調適,靈活使用新教材,設計出新穎的教學過程,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發他們的進取心,這也是衡量課程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試一試”等內容,我們可以利用新教材這種富有彈性的課程設置,結合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和發展要求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對較為寬松的課時安排,選擇更為合適的時機和內容,開展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從應用中體會數學的快樂;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將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新動向和新趨勢,及時地應用在教學活動中,進一步體現數學的實用性等等。
研究表明,課程改革的成功有賴于教師切實有效的實施。在創新意識強烈的優秀教師眼里,教學并不是一項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門藝術,只有結合教學規律以及教材和學生的特點,不斷更新教學模式,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達到新教材培養創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創造出教學之美,體會到教學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