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迪
[摘要]本文通過傳統口語教學與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比較,從口語課堂的教學實踐出發來詮釋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原則,使任務型語言教學更好地發揮優勢提高口語課堂質量。
[關鍵詞]口語課堂 任務型教學 活動設計
教育部2000年頒發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并提出打好語言基礎要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筆者認為,“用語言做事”的任務型語言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任務型語言教學在很多方面對英語口語教學都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實用潛力,必要時可通過多媒體及網絡補充語料和語境。從教學方式來看,需要設計有效、真實而實用的創新性口語任務,在布置時要進行指導或示范,提供必要的語言支撐。在師生角色方面,任務型語言教學認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學習過程的自我“監控者”和“探險者”,而教師是策劃者、鼓勵者和啟發者。
一、傳統口語教學與任務型教學的比較
1.傳統口語教學的弊端
(1)過于強調準確性。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是聽說法,即只讓學生反復機械地操練語言的結構形式,有些教師對語言形式要求過細過嚴,忽略了語言的內容和意義,學生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得不到培養。
(2)片面追求熟巧。大多數教師讓學生通過反復操練來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這忽視了語言形式的真實性與情景性,學生還是不會在不同的場合用恰當的語言來交際。
2.任務型教學在口語教學中的優勢
(1)學會用目的語交際,突出輸出功能。輸出能引起學習者對語言問題的注意,并能使目的語的表達成為自動化;通過任務的完成來有效提高口語輸出能力,達到口語的流利和正確。
(2)強調真實性,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的個人經歷和專業學習作為課堂的重要資源,使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提供能建立自信并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環境。
(3)注重語言學習,關注學習過程本身。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讓學生參與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體現學生的團體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任務型教學在口語課堂中的實踐
1.Nunan提出任務型教學的原則: (1)語言情景真實性原則。所教語言的材料要真實,任務的設計要使學習者在真實或模擬真實的環境中應用語言,使任務與真實生活、社會生活結合起來。(2)形式功能性原則:注重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的結合,使學習者既掌握語言形式又培養其運用語言的能力。(3)任務相依性原則。任務活動的設計由易至難,逐漸深入,適合學生的語言水平。(4)做中學原則。學生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完成具體的活動來學習語言。學生應按預定的學習目的去開展有意義的語言活動,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5)腳手架原則。語言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所以語言教學要給予學生關注和支持。
2.結合教學實踐與研究,以《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為例闡明這些原則。
(1)例如, 在第一單元口語練習“First meeting”時, 教師可預先讓學生去準備好名片、機場接待牌等,然后把教室布置成模擬公司或機場出口處, 再進行公司職員見面介紹或機場接客的情景練習, 使教學內容顯得更生動、更貼近生活。這充分體現了語言情景真實性原則。
(2)形式功能性原則體現在我們很多課堂口語任務中。例如,在第二單元“How to express pleasure and thanks on receiving a gift or help”涉及如何對接受禮物和幫助表達喜悅和感激時, 教師要提供 “Thank you for…, Im grateful for…,It was so generous of you…等相關句式, 這些語言形式和它們的功能息息相關, 通過讓學生模仿、復述這些語言形式進行強化記憶從而在大腦“貯存”足夠的句型, 做到靈活“調取”。
(3)任務相依性原則能滿足各語言水平層次的學生需求。例如第六單元談論“Posters, Notices and Announcements”時,首先按照教材給的海報讓學生討論海報內容完成對話練習,這是最容易的一個任務,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能勝任; 然后稍微加大任務難度,召開學生會會議組織系內籃球賽,該任務開展以小組為單位,一方為學生會主席布置賽事,第二方為出海報者,第三方為場外拉拉隊;在會議上每方都要詳細地說明具體做法以達到會議效果,小組成員可以輪流扮演會議角色。這個活動對學生表達能力的要求相對高了。最后給予最難的任務即比賽現場的直播。教師一定得準備或補充相當多的輸入, 有些會涉及到較專業的體育英語。為使學生們順利地完成活動, 教師也可充當其中一員, 如擔任會議主席或場外解說員,一方面可以提供優質豐富的語言輸入, 另一方面可以引導任務活動的開展。
(4)只有通過“做中學”,通過完成具體的活動才能積極地學習語言。比如第五單元是進行“weather report”,教師通過讓學生在課堂擔任天氣預報員的角色來掌握如何報道天氣如何描述天氣;比如第四單元談論時間表與行程表,讓學生制定一份學??萍嘉幕澋娜粘贪才?通過商討制定的過程掌握運用語言。
(5)在口語課堂中充分體現腳手架原則,同樣的話題, 同樣的情景, 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與水平, 教師設計不同的任務要求,并在任務開展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不斷關注和支持。如在前文所提的海報這一任務環中,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任務階段給予不同的支持,包括語言句式的支持也包括如何開展活動的支持。
三、結語
任務型教學強調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 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當然, 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看任務型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或方法, 它不是唯一的。教師應根據教學對象與教學內容,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 在英語口語課堂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專業及今后可能從事的工作,這樣才符合職業教育的特點,從而發揮任務型教學的最大優勢。
參考文獻:
[1]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視角[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