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溫環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伴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的工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工業結構經歷了相應的調整并且不斷深化,本文中我們主要從三次產業結構以及就業結構角度來分析1978年以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比例關系的變化。
【關鍵詞】工業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一、引言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它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決定著國家的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我國工業無論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還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超過了50%。工業結構的調整和變遷對一國經濟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許多先行國家的實踐表明,在工業化過程中,工業結構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改革開放30年來,與其他經濟領域一樣,我國在工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方面經歷了波折同時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1978年以來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主要工業品產量也經歷了快速增長,到2007年,我國工業產品產量大多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增加值升至14%,在全球制造業排行榜上中國與日本并列第二。
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由于國內外環境的制約,我國選擇并推行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傳統的工業化道路,經過1953-1978年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雖然基本建立起相對的工業體系,但是卻導致了農、輕、重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到1978年,輕、重工業產值之間的比例為43.1:56.9。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在工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化水平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我國已經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由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后、門類單一向工業基礎顯著加強、技術水平穩步提高、門類逐漸齊全的重大轉變。
1980-2007年間我國工業快速發展,工業經濟總量呈現高速增長趨勢,2007年工業總產值比1980年增長80.2倍,年均增長17%,2007年的工業增加值比1980年增長70倍,年均增長16%。其中2007年一年實現的工業增加值超過1994年以前17年工業增加值的累計,2003-2007年五年完成工業增加值超過改革開放前二十五年工業增加值的總和。
二、1978年以來我國工業結構的演變
1.工業增長變化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保持了較快速度的增長,但是1978年以來我國工業增長也經歷了波動,我們主要選取1980-2007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增長率和工業增加值率來分析說明問題,具體波動見圖1。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特別是從1997年開始,國民經濟呈現持續穩定增長態勢。從GDP增長率的折線圖來看,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除了個別年份(1981年、1989和1990年)外,其他年份的經濟增長速度均很高,這是因為這三年國家實行了經濟調整和治理整頓。從總體上看,1981-200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率的折線表現較為平穩,除了1988年,該年份的工業增加值率為23.32%,為歷年來的最低點,最高點為1985年的34.48%,其他年份比例相差不大。
然而,與工業增加值率相反的是,工業總產值增長率的折線波動相當劇烈,從圖中我們可以大致將其波動分為三個周期:第一個周期(1981-1990年),該周期歷時10年,以1988年為界,此前年份為持續增長階段,一直達到1988年的高峰21.86%,1988年以后直到1990年為低谷階段,工業總產值增長率達到1990年的谷底6.96%以后,從第二個周期開始回升;第二個周期(1990-1999年),該周期歷時10年,工業總產值增長率從1990年開始回升并且達到1993年的最高峰43.17%,1993年以后為工業總產值增長率峰后持續下跌階段(盡管1995-1996年出現了小幅度的回升),一直下滑至1999年的谷底-0.9%,這也是近30年來工業總產值增長率第一次出現負值;第三個周期(1999-2007年),該周期歷時8年,盡管期間經歷了小幅的回升或者下跌的反復,但是基本趨勢還是回升的。
1978年以來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主要工業品產量也經歷了快速增長,到2007年,我國工業產品產量大多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增加值升至14%,在全球制造業排行榜上中國與日本并列第二。
2.工業結構變化
從三次產業結構中工業所占比重來看,從圖2中我們可以看到,1978-2007年間,我國工業增加值以年均15%的速度持續該速增長,200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比1978年增加了約66倍。從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占GDP增加值的比重來看,折線圖的變化相對平穩,30年間占比基本上在40%上下波動,最高值為1978年的44.09%,最低值為1990年的36.74%,充分說明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從就業結構角度看,1978-2002年間,盡管我國工業就業人數在總量上經歷了先升后降的趨勢,但是總體來看,沒有發生大幅度的變化。工業作為我國第二產業的重要行業,其就業人數占我國總就業人口穩定在12%以上。
三、1978年以來我國輕重工業演變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新中國開始了以工業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下圖為1978-2007年以來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的變化。按照輕重工業的比例關系變化,并且結合圖示,我們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發展與工業化進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結構糾偏﹑輕重工業同步發展時期,二是重工業加速發展﹑產業結構明顯高度化時期。
第一階段始于1978年,該階段中國為了糾正建國以來由于選擇重工業化道路而導致的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問題開始進行工業化戰略的重大調整,該階段開始尤其注重市場需求導向,優先發展輕工業。我們從圖中可以看到,從1978年開始,輕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比例逐年上升,到1981年該比例首次超過了50%,達到51.5%,高于重工業產值比重3個百分點。1982-1999年間,輕工業產值比重和重工業比重大體相當,輕工業,產值比重略低于于重工業產值比重,都在50%上下。從表中我們還可以看出,1978-1999年間,有兩年輕工業產值比重超過重工業產值比重,即為1981和1982年,此后,從1983年開始,輕工業的比重略低于重工業比重,在45%-50%區間波動,其中1994年輕工業產值比重為最低,僅為46.3%,低于重工業產值比重7個百分點。
第二階段開始于2000年,該階段的基本特征是重工業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工業增長再次出現以重工業為主導的格局。這次工業結構的變動卻是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以后工業結構的自然演變,重工業的發展是由于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交通和基礎設施投資加大而帶動的,重工業化和高加工度化成為中國工業發展的趨勢。
從工業結構的變動趨勢來看,1998年以來出現了顯著的重工業化趨勢。1998-2007年,重工業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于輕工業增長速度,特別是在2003年以后的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中,重化工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從輕﹑重工業增長素的差異看,2003-2007年,重工業與輕工業的增加率差值分別為4﹑3.5﹑1.8﹑4.1﹑和3.3個百分點。
以上分析說明,1998年以來出現的重工業化趨勢實際上是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將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重工業化為主。因此,我國的這種重工業化趨勢是符合工業結構演變一般規律的。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2008中國工業發展報告——中國工業改革開放30年[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
[2]張塞.國際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