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勇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對于“流動性過?!钡挠懻撛絹碓綗崃?從銀行業漸漸擴大到了全社會。筆者認為對“流動性過剩”雖然是從銀行體系體現出來,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國民經濟的深層次矛盾。筆者試圖從國民經濟的矛盾上入手,對中國目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現狀及成因作一分析,并對解決問題的路徑選擇進行框架式探討。
[關鍵詞]流動性過剩 國民經濟 深層次矛盾
“流動性過剩”的概念是2004年國有商業銀行首先提出的?!啊鲃有韵鄬^剩和經營結構調整,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過剩已日漸顯現……”。此概念提出后,一直被不斷地引用。首先在銀行界達成了共識,成為對銀行巨額儲蓄壓力的一種替代說法。2006年以來,這一概念的外延被進一步擴大,成為整個經濟界的口頭禪。
一、“流動性過?!钡某梢?/p>
1.國民經濟深層次矛盾體現為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
國民經濟的基本運行體現為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大環節。我國目前,生產環節的深層次矛盾為粗放型經營的現狀與集約性經營目標的矛盾,粗放型經營的一個標志性的現象就是重復建設。分配環節的深層次矛盾是投資與消費的矛盾,投資率高而消費率低。交換環節的深層次矛盾體現為供需結構不合理,我國目前供大于求的商品達到了70%到80%。至于消費環節的深層次矛盾為國內購買力不足。不僅如此,供應商的產品供給結構和居民商品需求結合也存在嚴重的不匹配問題:一方面低附加值產品充斥市場,而居民對這類商品處于充分消費狀態;另一方面市場需求的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研發不足。國民經濟的深層次矛盾導致社會資金過剩,而在國民經濟運行中過剩的資金最終體現為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薄?/p>
2.居民儲蓄率過高
(1)收入差距擴大。中國的基尼系數已高達40%以上,甚至超過印度。財富向少數人集中,而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比較低,因而富人的存款傾向會更高。
(2)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中國目前的特點是,不僅富人儲蓄率高,普通居民的儲蓄率也很高。這是中國體制改革的特殊時期的特定結果,一方面舊有的福利體制被打破,住房的商品化、教育的產業化以及公費醫療成為過去式,都使居民把大量的收入存入銀行作為養老金、醫療費用以及子女的教育費用。
3.巨額順差與貨幣超發也是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
當前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貿易順差貢獻尤多)是流動性過剩的重要成因。2007年以來,國家不斷出臺政策試圖遏制順差過度增長,但外匯儲備激增不減。這就意味著,由于中國央行需要發行基礎貨幣結匯,中國的貨幣供給量將在今年隨外匯儲備的增加而繼續增長。這些增加的貨幣供給自然也首先會體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巨額順差導致了經常賬戶的巨大盈余,進而導致了過剩的儲蓄,以及由過剩流動性帶來的資產價格泡沫化。
二、“流動性過?!钡奈:?/p>
過度的流動性帶來了巨大的潛在風險。它既可能表現為高通貨膨脹率,也可能表現為資產價格泡沫。
1.“流動性過?!笔峭ㄘ浥蛎浀那罢?/p>
“流動性過?!笔紫葞淼氖琴Y產價格的上漲。但是,我們也要明確,資產價格膨脹也會導致通貨膨脹。僅看到物價指數的穩定而不注意金融資產和不動產價格的上漲,很可能會導致貨幣政策過松,以致不能及時制止泡沫經濟。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股票價格和不動產價格急劇上升,但物價指數卻相當平穩,因而沒有提高利息率,緊縮銀根。泡沫破裂后,日本陷入戰后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在目前中國存在大量超發、但暫時沉積為居民儲蓄存款的貨幣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的過度發展(也可以是房地產市場的過度發展)很可能激活處于冬眠狀態的沉積貨幣,暫時退出流通的貨幣將重返流通領域去追逐商品,從而導致通貨膨脹的復活。這一過程在我國已經顯現,去年資產價格猛漲,而CPI穩定,進入2007年后,尤其是進入下半年,基本副食品價格開始上漲,通貨膨脹已見雛形。所以,流動性過剩是通貨膨脹的前兆,從流動性過剩到通貨膨脹只是個時間的問題。
2.“流動性過剩”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一般認為,商業銀行經營中“流動性”原則是為了抵御“擠兌”風險。而我國以往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癥結之一就是資金不足,因此以往理解的“流動性風險”是流動性不足的風險。但目前來看,我國商業銀行面對的不是流動性不足的流動性風險,而是流動性過剩的流動性風險。過多的資金無處投放,貨幣市場上甚至利差倒掛,帶來巨大的經營風險,這是2004年以前我國的商業銀行不曾想過的問題。一方面我國的商業銀行存在巨大的存差,反映為“流動性過?!?另一方面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的現狀,這就產生了巨大的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而利率風險是因流動性風險而派生出的風險。
3.“流動性過?!睂е碌呢泿耪弑粍有?/p>
在金融市場充分發展以前,過多的流動性可能會導致資源錯配,引發通貨膨脹、資產泡沫等問題。為此,在經濟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扭轉,在我國金融市場彈性還不夠充分情況下,需要回收流動性以防止其可能產生的危害。而且,央行通過大量的對沖操作,為外部失衡條件下的經濟創造一個相對較為平穩的國內貨幣環境,為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贏得時間,這是可取的策略。但是,又必須看到,通過央行發行票據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對沖因巨額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增長,又是不可長期持續下去的,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緩解“流動性過?!钡耐緩教接?/p>
首先,應改變信貸投向結構,大力開發中小企業和個人信貸市場。通過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規范金融生態秩序,強化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以保護債權為中心的規范有序的社會法律和信用環境,消化中國持續增長的國民儲蓄。
第二,鼓勵、支持銀行業的產品創新,調整金融產品結構,疏導流動性。要拓展商業銀行的運作空間;發展貨幣市場基金,發展包括資產證券化,以債券為基礎的衍生工具以及多種組合的利率、匯率產品和債券品種系列等新產品,發展公司和私人理財增值服務。發展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理財托管產品,逐漸改變商業銀行的生存方式。
第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調整金融市場結構。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股票等資本市場,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培養機構投資者,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建立統一的全國債券市場、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制,有效配置金融資源。
除了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金融體系的改革,解決“流動性過?!钡膯栴}更應有長遠的眼光。中國的高儲蓄率是“流動性過?!钡囊粋€長期的根本原因,而要改變目前過高的居民儲蓄率,不僅要靠擴大居民的內需,更要增加居民可選擇的投資途徑。中國居民應該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和進口;但是減少儲蓄就要求中國的改革更多地指向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醫療以及養老金體系。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儲蓄率的下降絕非一蹴而就。
而且,我國目前的“流動性過?!?在更深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的不均衡,只有從制度入手,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結構性不均衡。
參考文獻:
[1]黃達.金融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李楊等.應對流動性過剩的兩個基本戰略[J].中國金融,2007,(3).
[3]王自力,葉貿.流動性過剩難題及破解[J].中國金融,2007,(4).
[4]張力群.資金流動性過剩、資本市場發展與宏觀經濟的穩定[J].中國金融,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