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關鍵詞】 林地 經濟建設
一、林地的特性
1.林地是自然本身的產物。一些生產資料,多半是勞動的產物,而林地這種生產資料,一方面是自然本身的產物,另一方面具有改變土地種類的特性,這就啟示我們既要珍惜和保護自然森林資源,又要利用和改造土地資源。
2.林地的有限性。由于土地受到地球表面陸地部分的限制,所以在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土地的面積都是有限的,而林地的面積更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全部林地,不斷提高集約經營程度,從而使有限的林地生產出更多的木材和林副產品,以滿足整個社會的需要。
3.林地的永久性。人類使用一些生產資料過程中,常常至陳舊、直到報廢。但林地只要在使用過程中利用和改造的得當,就會成為永久性的生產資料。相反,違反自然經濟規律,不合理地利用林地資源,將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使林地失去它的作用,因此,必須按照自然經濟規律,對林地資源合理規劃,合理經營,使林業建設保持繼續發展。
4.林地的固定性。其他生產資料可以移動,而林地則是固定的,不能隨意移動。因此,林地的利用和改造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必須因地制宜地組織林業生產,調整森林結構,持續發展林業事業。
5.林地的可變性。林地經自然或人為破壞,而形成“不毛之地”,則就不成為林地。相反,土地具有適宜自然環境空間或人類干預,則它又可恢復成為林地。因此,要掌握林地的可變性,充分發揮林地的生產力作用,將對林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林地的重要地位
林地也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建設和發展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林地與木材供需,林地與農業的建設,林地與環境、生態的關系,集中反映了當代林地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1.林地與木材供需的關系。人類生存所需的木材和林副產品以及間接林產品,都依賴于林地的供給。因此,人類對林地的依存關系,將日益增強。我國是少林國家,非林區域在國家整體規劃下,大力營造人工林、防護林,以增加森林覆蓋率,從而生產各類木材和林產品,以緩解木材供需的矛盾,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
2.林地與農業等建設的關系。林地對農業各項建設起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由于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及農村再生能源的短缺,導致對林木的亂砍濫伐,造成森林植被的嚴重破環,加劇了山地農田的嚴重水土流失、土壤有機質下降、耕地肥力衰弱,嚴重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只有加強林地和森林資源的保護管理,建設完整良好的森林生態體系,才能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和資源合理利用,使農業環境與社會經濟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3.林地與環境、生態的關系。從林地概念出發,林地本身也是環境,是一個林地生態系統。土壤、森林等都是林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林地與環境條件之間存在著互為作用的關系,這種聯系是通過它們之間的物質、能量的循環流動來體現的。但是,當物質和能量流的循環系統的某一環節,受到自然因素或認為因素的不良影響時,則循環系統的自凈作用將受到破壞,使林地的生產力受到破壞,進而生產環境受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