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管克江
本報記者 查 雯
美國花旗集團和摩根斯坦利公司13日聯合宣布,兩家公司董事會已經批準了將雙方的經紀業務部門合并,組建新的合資公司的交易。不僅如此,媒體披露,花旗集團正在醞釀更大規模的重組計劃。這意味著10年前花旗集團宣稱的“金融超市”概念走到終點,美國金融業重組揭開序幕。
據英國《金融時報》13日報道,花旗集團為確保生存,將采取分拆措施,把一大部分困難重重的投行業務,以及風險較高的美國消費者金融業務,從全球商業銀行運作中剝離出去。該行動將從根本上分拆經合并而成的花旗集團。該集團是約翰·里德的花旗公司和桑迪·威爾的保險和股票經紀公司旅行者在1998年合并而成。報道稱,分拆后的新花旗將和以前老花旗公司類似,作為全球性的商業和零售銀行。新的公司結構中,將不再包括一些有風險的投行和消費者金融業務,包括次級抵押貸款,這些曾是此前旅行者公司的部分業務。
花旗集團一度是美國資產第一的銀行集團,業務可分三大塊:全球消費者銀行業務、機構業務和全球理財。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3日稱,除了出售美邦,花旗還在醞釀將業務范圍收窄至兩個領域,即大型公司客戶的批發銀行業務,以及面向全球特定市場客戶的零售銀行業務。其他可能被砍去的業務包括花旗集團的消費金融業務,私人標識信用卡業務,以及它在日本的多項消費者相關業務。知情者說,花旗集團可能將把資產的約1/3、即6000多億美元剝離,另組一家不良資產銀行;剩余資產作為核心業務留在花旗。預計這些重大舉措將在1月22日發布第四財政季度業績時公布。
據美國《紐約時報》13日報道,10年前花旗銀行同旅行者集團組成花旗集團,其宗旨是建成“金融界的沃爾瑪”,向消費者和企業提供從消費銀行、保險、財富管理、證券投資等全方位金融服務。金融超市概念提出后,美國金融業步入高速發展時期。但花旗集團的模式也飽受質疑,投資者批評其贏利不佳,政府指責其內部交易嚴重。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花旗集團連續四個季度嚴重虧損,預計2008年全年虧損超過200億美元,顯示出內在的巨大風險。就在不久前,花旗集團首席執行官潘偉迪仍在為“金融超市”辯護,但投資者和政府的壓力讓其不得不改弦更張。《華爾街日報》稱,花旗和摩根斯坦利合并經紀業務將是信貸危機爆發以來華爾街經歷的又一次重大變革,這標志著強大、獨立的經紀公司的回歸。而奧本海默公司首席分析師惠特尼去年底就預言,2009年將是美國金融行業大重組的一年。花旗集團的瓦解揭開了這一重組運動的序幕。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胡志浩博士1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次金融危機對商業銀行的沖擊要小于對投資銀行的沖擊,“對于花旗銀行來說,其傳統業務的風險肯定要小一些。花旗銀行的分拆行為其實是在風險暴露前,進行隔離和規避,防止風險擴散到老資產”。胡志浩表示,“金融風險的發展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攤牌,看看誰有壞東西;第二階段是洗牌,花旗的行動就屬于這一階段;第三階段則是重新發牌,新一輪增長也會隨之開始”。胡志浩認為,盡管在這次危機中,投資銀行受到極大沖擊,但投行業務仍具有很大生命力。“投資銀行的存在是由美國經濟增長模式決定的,而美國這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會消失。投行的存在起到一個關鍵的牽線搭橋作用。它將超前消費產生的風險打包,并通過證券化分攤掉,做到風險規避和轉移。可以說,美國經濟發展依賴于金融市場,依賴于這種媒介。現在投行業務處于受抑制狀態,但一旦經濟轉暖,投行這一市場活躍分子將率先走出危機。”▲
環球時報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