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興
清朝末年,河北省清河縣有一個姓王的大戶,幾代人都經營當鋪。由于經營有方,生意很是興隆,積累了不少財富,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富裕人家。
俗話說得好,富生驕奢。隨著生活的富裕,王姓大戶各房的族人失去了進取之心,開始懶于經營了。于是大家就把資金存入當鋪作入股的股東,日常的典當營業事務全交給一個名叫壽苧的年輕人來打理。
這個壽苧呢,酷愛讀書,但對生意卻并不精通,處理典當業務非常隨便。他這樣的企業CEO,自然是很不稱職的。
王氏族人見此情景,都認為有機可乘,不約而同地從自己家中拿一些東西到當鋪來典當。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價格,要伙計如數付給,伙計不敢得罪股東老板,壽苧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攔。沒過兩個月,典當的資本就被詐騙得所剩無幾了,當鋪的經營很快陷入了風雨飄搖的境地。
后來,實在支撐不下去了,干脆關門大吉。就這樣,一家原本資金充足的當鋪遭遇破產,在世間消失了。
于是,當時在清河一帶就流傳著這么一首民謠:“清河王,自上當,當得當鋪空了檔”。后來這首民謠逐漸在社會上傳開了,于是人們就把“上當”比喻為受了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