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銀俠 楊改河
摘要:鑒于我國綠色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標準體系和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扶持力度小、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提出了宣傳引導綠色消費意識、加強生產過程中的全程化技術標準和管理體系建設、提高綠色農業的科學研究和管理水平、打造邊遠山區及丘陵地區原生態綠色農業基地建設等措施。
關鍵詞:綠色農業;原生態環境;綠色農產品;制約因素;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6-0026-05
綠色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高形式,是以農產品安全為目標的標準化農業,它是汲取了傳統農業的精華,融無公害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現代農業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循環經濟和可持續農業模式的繼續和新發展。[1]我國近5年來,綠色食品出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長,綠色農業示范區已輻射到東北、華中、江南、浙閩、四川、云貴高原以及臺灣、海南島、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新疆等地[2],綠色農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發展綠色農業,不僅符合“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發展目標,同時對于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消費信心,擴大出口,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國綠色農業發展優勢
(一)擁有原生態的環境資源和天然綠色產品
我國地貌類型復雜多樣,且以山地高原為主,其中以西藏為代表的部分地區為世界著稱的原生態環境區,為我國發展綠色產品提供了天然的資源優勢。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之譽,是世界上獨特的生態環境地域單元,被人稱為亞洲的“江河源”和“生態源”。西藏地廣人稀,是當今世界上尚未遭到破壞、仍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的極少幾塊“綠洲”之一。有環境評估指數表明,西藏生態基本還處于原生狀態。[2]西藏自然保護區面積已近41萬平方公里,居中國之首,西藏的高等植物達6800多種,藥用植物就有1000多種,約占全國的70%,擁有野生貝母、雪蓮花、天麻、紅景天、冬蟲夏草、藏紅花等珍稀藥用植物300多種。西藏的食用菌有400多種,藥菌有200多種。[3]松茸、猴頭、香菇、黑木耳、金耳等大量菌類植物也是市場上搶手的綠色食品。
新疆地域遼闊,山地面積約占42.67%,盆地占57.32%,未利用土地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59.2%。[4]水源的補給主要靠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三大山脈的積雪、冰川融水和無污染的山地降水,天然草地資源占土地總面積的30%以上。[4]世界公認的優良牧草新疆幾乎都有,干旱的氣候條件下農作物病蟲害發病少,有條件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可謂發展綠色食品難得的凈土。新疆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新疆發展綠色食品,真可謂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新疆主要開發的綠色食品產品種類為:畜禽蛋奶類、蜂產品、糧油類、糖類、飲料類、果類(干果類、鮮果類)、蔬菜類、蔬菜加工品、果類加工品、酒類、水產品、食用菌類等,其中香梨、葡萄、哈密瓜、蟠桃、大棗、巴旦杏、烏干梅等均符合綠色食品高標準要求。
秦巴山區山丘連綿,尤為著稱的核桃、板栗、油橄欖、杏、柿、森林蔬菜(薇菜、蕨菜、筍用竹、羊肚菌、香菇、木耳)、蠶絲、苧麻、茶葉、生漆、桐油、棕片等數十種土特產品以及杜仲、天麻、麝香、五倍子等珍貴中藥材,都經過認證為天然的綠色食品或藥品。[5]
(二)具有傳統的有機農業種植技術習慣和方式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使用農家肥的習慣。雖然近幾十年來,我國農業高產區普遍使用化肥和農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受污染的程度還不算嚴重。民間有不少防治作物病蟲害的方法,若應用中草藥制劑的原理,輔以現代的制備工藝,生產植物性殺蟲劑、滅菌劑,將成為我國生物防治的一大特色。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以傳統的農業栽培方法為主,我國農民對其熟悉,易于接受和理解。我國仍有不少地方,特別是山區、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民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農藥,甚至還有許多野生的沒有污染的天然產品,這些農產品,只要對其生產過程和管理方法進行認證,事實上就是綠色食品。
(三)綠色食品成為21世紀消費潮流
21世紀,人類將以“純天然”、“無污染”作為食品的衡量標準。德國的生物農業,英國的有機農業,日本的自然農業都朝著這個方向努力。2005年發達國家市場調查表明,歐洲6個國家85%的消費者寧肯花高價購買綠色農產品。他們認為這些產品無污染,而且味道要比一般農產品好。美國有54%的消費者愿意購買無污染的果蔬哪怕付出較高的代價;英國有66%的消費者表示愿付高價購買無污染的果蔬[3];日本在6年時間里,生產綠色農產品的農戶就達到全國農戶的30%;瑞典的綠色食品要比普通食品的價格平均高40%,但綠色食品仍然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從溫飽向小康邁進,居民的食物消費向著吃好、營養、保健的綠色食品方向轉變。據一份調查資料表明:我國大專院校、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工薪層人士,90%以上傾向于購買綠色產品,據有關部門對北京、上海兩大城市調查,79%-84%的消費者希望購買到綠色食品。2009年5月廣州市召開的全國綠色食品工作會議數字顯示,全國綠色食品生產總量接近9000萬噸,產品超過17000個,生產企業超過6000家。[3]綠色食品消費量正逐步擴大,悄然成為中國大、中城市乃至發達國家居民消費的熱點。
二、我國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產規模小,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含量低
目前我國綠色食品生產面積達到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億畝,僅占我國總可耕地面積的8%,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達到15%以上。[3]我國處于綠色產品開發的初級階段,綠色產品以植物類產品、野生采集產品為主,動物性產品相當缺乏。綠色農業生產多分布于比較邊遠地區,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不高,綠色農產品的產量占農產品總量的比重還很低,且品種比較單一,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另外,我國綠色農業主要為綠色食品產業提供原料,資金投入能力低,出現了加工能力弱、貯運條件差和銷售手段落后的問題,使綠色食品生產與綠色農業生產相脫節,產品深加工程度低,致使綠色農產品尤其是天然綠色農產品多以初級產品的形式進入市場,很難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產品的附加值也很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落后,推廣應用工作薄弱,使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造成了綠色農產品產量低,質量差,多為A級產品,低于發達國家有機食品的質量標準,嚴重削弱了綠色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二)配套技術標準體系和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綠色食品技術標準體系逐步健立,但未能被發達國家承認和接受。主要表現在:我國綠色食品標準的制定、檢查、認證和管理由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及其委托機構獨家執行,與國外相比,約束機制相對較弱,即使按國際要求推出的AA級綠色食品,由于整體生態農業的不確定性和不徹底性,也很難真正與國際接軌。另外,分類粗糙,針對性差。如美國、日本不同作物均有各自的農藥限量指標。而我國農作物除稻米有少數專用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少數蔬菜農藥殘留限量分葉菜、果菜外,其它同類作物大多使用同一標準。第三,發達國家制定的一系列農業標準化法規與政策,在實際執行中采取了嚴格的具體執法措施。一是對不達標農產品采取嚴厲的懲罰手段。例如,歐盟國家多年以前就制定法規禁止抗生素超標牛奶上市(其標準為青霉素類藥物殘留的限量為千萬分之十),對于不合格的,銷毀并處以罰金。美國、日本等國家在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入市場前也要實施識別標志制度。總之,綠色農業生產涵蓋了產前、產中、產后整個系統的安全跟蹤,綠色食品發展要開發安全、無毒、優質的無污染農產品,就要建立一整套綠色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從生產、運輸、加工、貯藏到銷售過程中無任何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不構成任何污染,加上綠色農業所帶有的理想化目標,所以生產的各個環節中,配套技術研究和標準的制定還與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尚不能直接被廣大農戶所接受與應用,加上全程質量監控過程中管理體制、檢測體系、執法體系等尚未健全,造成監督檢測技術的實用性、可推廣性不強。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缺乏資金投入
綠色農業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種植、田間管理、產品收獲、加工、儲藏、營銷等環節都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再加上綠色農業處于發展初期,綠色農業生產基地、加工企業、營銷公司等處于建設的初期,財政未能獨立,需要依賴政府扶植。近年來中國政府對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我國財政補貼有限,以致很多綠色農業建設未能全面地展開,部分項目遲遲未能付于實行。據介紹,2007年中國對農業的投入達到3300多億元人民幣,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不到10%,而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農業的補貼占其農業產值的比重都超過40%。[5]發達國家的有機農業發展初期甚至興盛時期一直有政府和地方部門的財力支持。在70多年的農業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美國政府采取了多樣化的補貼工具與手段,建立了一個完整系統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主要有貸款差額補貼、直接收入補貼、反周期補貼、資源保育補貼、農產品貿易補貼、出口信貸擔保等。中國農業補貼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與發達農業國家相比,從補貼總量的角度來看,政府綜合支持與轉移支付的力度明顯不足,補貼的范圍呈現出過度的擴散性和普遍性,補貼方式基本是以間接價格補貼為主,直到2004年才開始試行對農民的直接補貼,補貼的運行體制不完善,特別是缺乏應有的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導致本來數量不足的農業補貼難以釋放其應有的經濟與社會效應。另外,我國在綠色農業科研以及品種改良方面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農產品的質和量均難以突破。每年中國投入農業的科研少于國民總產值的0.5%,而其他先進國家可達5%以上。[6]此外,綠色農產品加工的工藝和設備、交通、能源、農業基礎設施、生存環境等方面條件很差,亟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三、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一)宣傳帶動,提高全社會的綠色消費意識
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和各種輿論工具,全面加大宣傳力度,力爭在全社會范圍內培育起綠色消費與健康意識。同時,鼓勵企業樹立綠色龍頭產品,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綠色消費環境。各種綠色食品協會和研究中心等應為大型商場經營綠色農產品提供咨詢,指導人們識別綠色食品,這樣才能有效地完善并擴大綠色食品的消費市場,培養未來消費主體的綠色農產品消費意識。在此基礎上推動市場環境變化,為綠色農業的發展奠定一個穩定的消費群體。
強化對農業生產者的宣傳教育,農民作為最直接的農業生產者,應具備相應的環保意識和強烈的綠色生產觀念。因此政府加強對農村干部群眾的綠色環保教育,使其真正認識開發綠色農業對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現實需要,同時通過發達國家發展石油農業造成的慘痛歷史教訓,使農民意識到不符合可持續農業發展的行為將會使自身收入降低,給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態平衡造成危害。通過培訓教育,使農民從事綠色農業成為自覺和自愿,企業參與成為一種典范,綠色消費成為一種時尚。各級政府通過正確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從而增加人們參與綠色農業開發的信心和自覺性。
(二)加強綠色農產品全程化生產技術和管理體系建設
由于綠色農業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紐帶密切,各個環節的標準要求規范嚴格,不僅涉及了產品生長發育的生態環境、同時受制于種植、加工、儲運、包裝的科學技術,另外也離不開整個系統的組織與管理。因此必須加強和規范綠色產品全程化生產技術和管理體系建設。
首先,制定和完善綠色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生態環境評價方法、生態農業經濟標準、生態無害化生產模式與技術評價標準、農用化學品環境安全標準、生態經濟發展規劃編制技術方法、生態監測指標及方法等。其次,積極運用和推廣綠色農業集成技術。即充分利用空間提高生態系統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產力的立體生產技術、農林牧副漁一體化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IPM)技術、生物工程與生態工程結合的生態技術、維持土壤肥力的生物養地技術、農田生物固氮技術、生態資源開發技術等等。在生產加工技術上,應主要考慮產品包裝、綜合配料、方便快捷的大眾消費趨向,引進與開發加工保鮮技術等等。第三,在組織管理過程中,建立健全并有效運行縣鄉村目標責任制為保障的組織管理體系,以實施質量可追溯制度為基礎的生產管理體系,以市場準入和連鎖配送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體系,以農技推廣和農戶培訓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服務體系,以綜合治理為方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體系,以“品牌+公司+基地+農戶”為模式的產業化經營體系[7],以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標識為重點的監測監管體系等。促進基地建設與龍頭企業緊密對接,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強化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基地建設與產品認證有效互動,實現優質優價,體現綠色農業標準化生產的價值和效益,整體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建立政府對綠色農業支持保障制度
由于綠色農業成本高、代價大,加上綠色產品還未得到全社會的認同,以及綠色產品在種植過程中帶有一定的風險性,所以各級政府應該加強綠色農業的支持保障制度建設。主要包括綠色農產品價格補貼。即在農產品上市季節,根據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加適當利潤確定主要綠色農產品的保證價格。如果生產價格低于保證價格,政府或者是按保證價格直接收購產品。其次,建立綠色農業保險。綠色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農業災害發生的高頻率性和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這對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非常不利,因此政府應對綠色農業保險,降低綠色農業對天災人禍的侵擾,減輕農民的損失。第三,以立法手段加強對綠色農業投入機制運營的有效管理。為了保障農業長期發展的資金投入,規范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防止農業投資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制定頒布農業投資法,以保證農業結構變革所需的資金來源;同時,在財政、金融等方面制定并采取一系列的政府法令予以支持。[8]第四,降低綠色產業的稅收,鼓勵綠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對綠色產業領域發展較好的工商企業,尤其是出口免檢企業,在政府采購及其他方面給予優先權。
(四)制定和實施與國際接軌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
在充分考慮適應我國綠色農業生產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吸收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農業技術標準,特別是加入WTO后符合國際貿易需要的農業技術及農副產品加工、包裝、貯運等標準。實施技術管理與國際接軌,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其次,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市場需求的多樣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要適時修改綠色農業技術標準體系。同時與國家的建設項目如“西部大開發”、“三北防護林建設”、“生態保護”、“基地建設”、“豐收計劃”、“菜籃子工程”等結合起來,使我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五)提高綠色農業的科學研究和管理水平
綠色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它引入了環境科學理論、農業產業化理論、產業生態學理論、農業經濟學理論、產品營銷學理論,以及現代育種學、新型生物科學、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及信息技術等。因此,要加強綠色農業理論研究,明確綠色農業的內涵和概念,為綠色農業發展奠定可靠的理論基礎。同時,加強綠色農業的科研組織與管理水平,圍繞國際重大橫向協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農業重大產業化項目,整合小課題(項目)研究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復研究內容,集合高精尖技術人才和科技資源,進行綠色農業產業開發研究,同時鼓勵和創造條件讓企業參與綠色農業科研投入,開展校企聯合,利用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為綠色產品的開發和成果轉化服務。另外,結合生產實際,通過國家農業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建設,結合重大科技計劃和人才培訓計劃,總結形成綠色農業集成技術,并在相同和相似區域進行示范推廣,促進綠色農業技術成果快速轉化。不斷改善和提高綠色農業研究工作水平,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綠色農業科研投入體系,保持綠色農業科學協調穩步發展。
(六)打造原生態地區特色綠色農產品基地
根據我國山地面積多、原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特點,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綠色農業基地建設。我國山區、高原、丘陵地的區位條件較差,交通落后,信息閉塞,農業技術水平和商品率較低,經濟相對落后,但環境生態條件較好,污染低,是天然的綠色農業區。要充分利用山地、高原、丘陵的原生態自然資源優勢,選擇商品率高的名、優、珍稀土特產品作為主打產品,進行綠色產品資源整合、科學規劃布局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如利用新疆天然草場建立綠色奶產品生產基地、蜂產品基地,利用秦巴山區豐富的菌類資源建立松茸基地、木耳基地,利用西藏蟲草、藏紅花、天麻等建立中藥材基地等。同時,進行天然綠色產品品種選育研究、種植技術研究、加工技術研究,使原生態的野生產品轉化為現代意義上的綠色食品。加強原生態區域的科技人才引入、培養和培訓,做到對原生態區的產品質量進行自檢、自評,不僅從產品品質上迎合現代人的消費需求,而且要利用現代加工技術、現代包裝技術等對天然綠色產品進行打造,使原生態地區的綠色產品進入國內國際市場少走彎路,增強原生態綠色基地的知名度和信譽度;其次,加強原生態地區環境保護,防止現代化技術的載入造成原生態環境破壞、保持這些地區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另外,必須加強交通、通訊、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及時溝通山地丘陵區與國內中心城市和國際市場的聯系,使我國原生態區綠色產品銷路通暢,綠色農業基地建設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連馥.綠色農業——立足國情的農業發展新模式[J].財經中國,2007(9):100-103.
[2]劉志剛.綠色農業發展模式區劃布局及工作建議[EB/OL].[20080829].http://www.garcc.com/view/art.
[3]西藏的自然資源.[EB/OL].[20090211].中國西藏新聞網.
[4]綠色食品健康消費新選擇[EB/OL].[20060626].http://www.changsha.cn.
[5]吳敬學,陳俊紅.國外政府農業投入政策演變與經驗啟示[EB/OL].[20090218].http://www.shagri.org/readnews.
[6]藍海濤.加入WTO后我國農業補貼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2(5):66-75.
[7]張迎春.農業投入方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EB/OL].[20040614].http://www.sdny.gov.cn.
[8]張諦.財政支農支出的國際比較及國外財政農業投入經驗對我國的啟示[EB/OL].[20080825].http://www.crif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