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軍
摘要:低碳經濟是繼循環經濟之后,又一種對資源環境更為有利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對發達國家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經驗的總結,得出環保目標明確、管理體制完善、多種手段引導、注重國際合作、重視技術研發等是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特點。據此,結合我國現實,提出應當做好制度、法律、技術、教育等四個方面的工作,以推動低碳經濟在中國的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經驗;發展;資源環境;能源
中圖分類號:F11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6-0073-05
一、引言
低碳經濟是近幾年提出的概念,它是一種比循環經濟要求更高、對資源環境更為有利的經濟發展模式。表面看來主要是為了控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實質是要求人們活動行為的低投入、優投入、低污染、低排放、高產出,以實現經濟、環境、社會三效益的統一,以及人類社會系統、科學技術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
2003年英國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理念,并迅速被諸多國家所關注。[1]如日本,其內閣通過了《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正式將低碳社會作為日本的發展目標;此外,日本的低碳社會計劃小組進行了預算,認為到2050年日本可能減少70%的二氧化碳排放,從而進入低碳社會。[2]與此同時,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也著手開展有關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及相應推動政策的研究,這大大推動了低碳經濟的發展進程。
我國對低碳經濟的發展一直持積極的態度,因此,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已顯示出了強勁的勢頭,具有非常廣闊的空間和潛力。在2007年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著對人類、對未來的高度負責態度,對事關中國人民、亞太地區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同年9月召開的中國科協年會上,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呼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2008年1月,清華大學在國內率先成立了低碳經濟研究院,重點對低碳經濟的政策及戰略開展系統和深入的研究,以便為中國及全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2008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將“低碳經濟”提到了會議議程,認為中國能否走到世界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應對低碳經濟發展調整的能力,中國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種嚴峻的挑戰。[3]在諸多高校、政府部門以及研究機構的共同關注下,低碳經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發展。但是,在看到低碳經濟在我國得到發展的同時,還應明白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還很大,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借鑒他人的經驗和做法,來提升和推動我國的低碳經濟發展。
二、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與經驗
(一)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的現狀
低碳經濟是由英國率先提出的,因此,英國也是最積極倡導和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國家。此后,歐盟、日本、美國等也紛紛加入到此行列,積極地為低碳經濟發展在努力,且在有些方面已趨于成熟。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的諸多做法和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1.英國。英國作為低碳經濟的倡導者,所以在低碳道路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按照《京都議定書》的承諾,英國愿意為歐盟成員國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在歐盟內部的“減排量分擔協議”中承諾減排12.5%,比平均減排8%的目標高出4.5個百分點。不僅如此,英國政府進一步表示,力求在2010年減排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20%,2050年減排60%。[4]為了保證低碳經濟的順利推廣,英國政府主要推出了兩種政策手段:其一是在其“氣候變化計劃”中提出了一項實質性的政策手段,即氣候變化稅。這實質上是一種“能源使用稅”,計稅依據是使用的煤炭、天然氣和電能的數量,使用熱電聯產、可再生能源等則可減免稅收。該稅的征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能源效率和促進節能投資,并非為了擴大稅源,籌措財政資金。據測算,至2010年英國每年可減少250多萬噸的碳排放(相當于360萬噸煤炭燃燒的排放量)。[5]
另一種政策是可再生能源配額政策,即所有注冊的電力供應商都制約于一定的可再生能源法定配額:生產的電力中有一定比例是來自于可再生能源,配額是逐年增加的。實現配額政策的主要方式是向可再生能源發電商購買電力的同時購買可再生能源配額證書,或是從發電商、獨立供電方那里只購買可再生能源配額證書。而購買證書這項政策,目的在于鼓勵企業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
通過“氣候變化稅”和“可再生能源配額”政策的實施,英國的低碳經濟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這為英國的可再生能源帶來了長足的發展。同時,英國的政策措施也得到了企業的認可,促使了企業主動配合的意愿,這大大降低了政策的執行成本和“阻礙力量”。
2.日本。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發起和倡導國,日本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面對國內能源資源匱乏的現狀,日本一直重視能源的多樣化,并積極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做出了貢獻。如日本投入巨資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光能、氫能、燃料電池、以及潮汐能、水能、地熱能等方面的研究。在2007年5月,日本的經濟產業省決定在未來5年投入2090億日元用于發展清潔汽車技術,目的不僅要大大降低燃料消耗,還要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日本新的防止全球變暖對策——“福田藍圖”,表示日本減排的長期目標是到2050年使本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目前減少60%至80%。新出爐的行動計劃草案寫明,從2009年起將就碳捕捉及封存技術開始大規模驗證實驗,爭取2020年前使這些技術實用化。“福田藍圖”還提出,日本太陽能發電量到2020年要達到目前的10倍,到2030年要提高到目前的40倍。[6]
此外,日本還注重通過法律法規、宏觀規劃、管理創新等措施,鼓勵和推動節能降耗,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如《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促進容器與包裝分類回收法》、《家用電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綠色采購法》等法律的頒布實施,為低碳經濟的有效推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證[7];同時,日本還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節能規劃的有效制定,這為停止或限制高能耗產業發展提供了標準。
3.法國。除英國和日本以外,法國、加拿大、韓國、瑞典等國都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就拿法國來說,法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歐洲平均水平要低21%。2000年1月,法國開始實施“預防氣候變化全國行動計劃”,同年12月,法國又出臺了“全國改善能源消耗效率行動”方案,根據這兩項計劃,2001年法國政府又通過了節能規范標準,即根據不同地理位置的光照、溫度和濕度等自然條件,評估不同建筑材料的能源利用效能。
即便如此,法國還在朝著更高的綠色發展目標邁進。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法國政府尤其注重在環保、航天和納米等尖端技術領域的投入,將各方面科技政策向環保傾斜。如4月30日,法國政府公布一系列新的環保法律草案,涉及建筑業、交通、農業和能源等多個方面:一是對能源消耗“大戶”的建筑業,提出了對舊房進行大規模改造,爭取到2020年將能耗降低至少38%的標準;二是對于交通,計劃在2020年前新建2000公里的高速鐵路,連接各主要省會城市,到時將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0%;三是對于農業,提出到2013年將生態農業在農業中所占的比重從目前的2%提高到6%,到2020年爭取達到20%;四是對于有關產品安全方面,要求30種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的農藥產品在年內退出市場。[8]而在12月2-5日法國第23屆全球清潔技術設備展覽會上,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全球氣候變暖壓力,清潔技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的尖端科技領域。據統計,本屆展會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共有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2750家企業參加展會,數目較上屆增長11%。法國在會上積極的進行著引導和宣傳,如在可循環和生態技術為主的零碳排放公司方面,法國共有150多家公司進行了參展。[9]這也進一步表明了法國發展低碳經濟,保護環境的決心。此外,法國還向人們提出了諸多具體的低碳生活方式,如開車時減速行駛,既可降低耗油量,還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或者盡量以步代車或騎自行車,來降低環境的壓力。
4.其他國家。如前面所說,除了英國、日本、法國,還有瑞典、韓國、加拿大等諸多國家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特色與優點。
瑞典在對低碳經濟的執行,可謂是運用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如對環保型汽車的推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國民使用環保型汽車,2006年撥款3850萬美元發起為期3年的“綠色汽車-2號”計劃,推動本國汽車制造商研制環保型汽車;同時,還為鼓勵國民購買清潔燃料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瑞典政府還推出獎勵措施:從2007年4月1日到2009年12月31日,凡購買1輛環保型汽車,可免稅1萬瑞典克朗(約合1400美元)。[5]目前瑞典各地的加油站都出售汽油和乙醇混合燃料,以方便環保型汽車用戶。經過努力,目前瑞典已成為世界各國的榜樣,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對于韓國,其政府2008年提出并開始實施“低碳綠色增長戰略”,以實現增長模式的轉換,重新找到快速發展的“新的增長動力”,其正在擬定的《氣候變化對策基本法》將為低碳綠色增長戰略提供法律依據。《第一個國家能源基本計劃(2008-2030)》是韓國首個20年長期能源規劃。按照該計劃,2030年韓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將從目前的2%提高到11%,為此將在設備和研發方面共投入111.5萬億韓元。韓國還計劃2030年前新建10座140萬千瓦級核電站,將電力供應中核電的比重從26%提高到41%。[10]此外,還計劃將新能源的生產量分別增加到目前水平的十數倍或數十倍。
2008年,加拿大政府細化了“讓科技成為加拿大優勢”的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四大科技發展領域的具體范疇。[11]尤其是在環境科技與能源領域兩個方面:(1)在環境科技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實現加政府制定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加政府與國外伙伴一道制定了泛北美溫室氣體限排量及其貿易計劃。為此,加政府分別撥款6600萬加元支持制定工業廢氣排放法規框架并對生物燃料排放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另外,政府承諾5年內撥款2.5億加元支持汽車工業執行汽車工業創新計劃,主要開發環保型汽車的戰略性大項目。(2)在能源領域:繼續支持開發更清潔能源,政府計劃到2020年90%的電力需求將由零排放能源,如水電、核電、清潔煤和風能提供。為此,政府將繼續支持生物燃料、風能和其他替代能源的研究,計劃撥款2.3億加元執行生物能源技術計劃。另外加政府還撥款3億加元支持核能發展,包括開發先進重水反應堆和更新實驗室的技術設備。
(二)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的經驗
通過對英國、日本、法國、瑞典、韓國、加拿大等國發展現狀的分析,可以總結出,發達國家當前在低碳經濟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鮮明的特征,且成為其他國家值得學習的經驗和借鑒的做法,具體如下:
第一,環保目標明確,管理體制完善。如英國、瑞典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環保目標,且為實現目標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比如提出相應的鼓勵政策,以保證目標的到達。
第二,方式靈活,政府采用法律、經濟、教育等多種手段引導企業注重環保。如日本,采用了法律、政策宏觀管理相結合的方式。
第三,企業成為中堅力量,環保產業成為經濟新增長點。這在法國體現的最為明顯,法國大約有200多萬家企業從事垃圾循環回收事業,這大大推動了低碳經濟的推廣。
第四,公眾積極參與,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環保。如瑞典,將環保真正的落實到了現實生活的細處,這大大的貫徹落實了低碳經濟。
第五,積極進行開放,加強學習交流,注重國際合作。發達國家不斷地通過學習,如歐洲國家,互相促進且注重合作,使得當前歐洲環境有了質的提高和變化。
第六,加大投資力度,重視技術研發。如瑞典、韓國、加拿大,在環境科技方面都提出了相應的資助計劃和方式,以便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三、低碳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和推廣
結合發達國家的經驗,依據我國的現實狀況,低碳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和推廣應當做好制度、法律、技術、教育等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激勵政策,完善管理制度
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政府應當積極地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并完善相應的制度,以保證其落實。對于激勵的政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收費,二是補貼。對于那些不采用低碳經濟模式發展、對環境造成污染、浪費資源的企業征收費用,促使其改變發展模式(當然,對于情節嚴重的求助于相關法律法規,通過約束機制來制止其行為);對于那些積極采用的企事業單位,應給予補貼,鼓勵其表現和示范效應,以便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在補貼方面,包括項目資金補貼、損失補貼、低息融資、免收或減免相關的稅費、支持低碳企業進行相關的商業融資(如發行公司債券、股票上市等)、以及支持企業利用低息貸款方式。
同時,還應當建立相應的市場運行規則,如規定企業準入市場的條件、規范項目的競標方式、建立和完善企業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效果考核機制等,以便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增強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信心,提升企業推廣低碳經濟發展的動力。
(二)完善法律法規,引導企業發展
這一方面,可以借鑒日本,日本通過制訂《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等法律,為低碳經濟的有效推動提供了法律依據,保證了日本低碳經濟的迅速開展。而當前,我國還沒有明確的低碳經濟法律法規,更多的是一些與環境保護、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有關的法律條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等。所以,制定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如《促進建立低碳經濟基本法》等,引導企業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這對低碳經濟發展的約束機制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大大有利于環保事業的落實和開展。
(三)重視技術研發,加強國際合作
技術是低碳經濟實施的保證,因此,必須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工作,重點著眼于中長期戰略技術的儲備;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如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諸多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等,應當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理順企業風險投融資體制,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等先進技術。這就要通過多渠道的融資,包括BOT、發放債券、上市、設立碳基金融資等方式,為研發(R&D;)所需資金做好準備。
同時,還應當積極地整合和利用國際資源。眾所周知,發達國家的技術總的來說要先進于發展中國家,而未來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長的大部分又來自發展中國家,且發展中國家限于自身經濟實力,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技術研發能力相對不足,這大大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的低碳經濟發展。因為,發展中國家僅僅依靠技術的自然擴散帶來的溢出效益或者商業性的技術貿易都是不夠的,為了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但實際是,受到一系列壁壘和障礙的干擾,技術轉讓進展十分緩慢。所以,未來國際氣候制度的發展、環境的治理,非常有必要尋求通過制度化的手段,來推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以期實現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要借助一些國際化的組織及機構來推動其合作的進程,這些組織包括聯合國、國際環境與發展委員會(CIDIE)、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以及眾多的非政府組織(NGO)和研究機構,如世界資源研究所以及多國發展銀行。其中,最重要的要數聯合國的相關部門,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者是全球環境的領導機構,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多邊技術合作和投資前的渠道。
(四)加強教育宣傳,引導公眾參與
由于環境與資源的公共物品性,產權的不清晰,人們肆無忌憚的濫用資源、任意污染環境,這給資源與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利潤最大化的驅使下,導致大量的增長是依靠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這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截然相反的。而在此情況下缺乏法律法規,更是助長了這種不合理、不理性的發展行為,這也明顯對低碳經濟的推動缺乏有效的激勵。因此,有效地利用當前的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以及其它媒體,加強教育宣傳,尤其是應當將低碳經濟的有關知識引入教科書,從學校的孩子們入手,以全面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有效地引導廣大公眾的參與,這對于低碳經濟理念更為廣泛地被接受和其模式的推廣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趙娜,何瑞.英國能源的未來——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J].王偉,譯.現代電力,2005(8):90-91.
[2]莊貴陽.低碳經濟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J].世界環境,2008(2):34-36.
[3]朱志勝.不要讓低碳經濟成為“紙上談兵”[J].環境科技,2008(11):71-73.
[4]潘家華.英國低碳發展的激勵措施及其借鑒[J].中國經貿導刊,2006(18):51-53.
[5]胡淙洋.低碳經濟與中國發展[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1):11-18.
[6]劉浩遠.日本內閣通過“低碳社會行動計劃”[EB/OL].[20080729].www.ce.cn/xwzx/gjss/gdxw/,新華網.
[7]藍慶新.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借鑒[J].經濟導刊,2005(10):90-93.
[8]李學梅.法國公布新的環保法律草案[EB/OL].[20080501].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新華網.
[9]科技日報.第23屆全球清潔技術設備展在法國舉行[EB/OL].[20081208].www.slbhw.com/xsdt2.asp?bh=117.
[10]韓國啟動“低碳綠色增長戰略”[EB/OL].[20080920].news.hexun.com/20080920/109020436.html,中國經濟網.
[11]杜華斌.2008年世界科技發展回顧各國科技政策大盤點[EB/OL].[20090104].tech.southcn.com/jrjj/content/2009-01/04/content_4814220_7.htm,科技日報網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