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世
摘要:“美德即知識”已經成為千年流傳的名言警句,在哲學界被公認為是蘇格拉底的重要哲學命題。哲學價值就在于對問題的不斷反思與解釋。以當前哲學界對此命題的研究為基礎,以哲學認識論的觀點,在肯定“美德即知識”命題是蘇格拉底的哲學觀點的判斷下,從社會政治、思想價值、哲學風格三個方面重新對此命題進行真偽辨析,進而對這一命題的哲學內涵進行了論證和闡述,肯定“美德即知識”的內在統一性及其積極意義,德性倫理在現代哲學認識論中受到更多關照,追求向善的幸福生活便成為一個永恒的主題。
關鍵詞: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歷史性考察
中圖分類號:B502.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9107(2009)06-0086-04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和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重要性主要是使哲學從自然向人的轉變。這一轉變使哲學不再僅僅關注自然的本原問題,更多的是關注人類社會的問題。對其哲學思想的認識,也便成為認識和研究整個西方哲學的基礎和前提。在他的諸多觀點中,關于“美德即知識”的哲學命題,就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認識。
一、“美德即知識”的命題真偽
蘇格拉底本人沒留下任何著作,研究其思想的史料主要依靠阿里斯托芬、色諾芬、柏拉圖以及亞里士多德的論述和著作。基于這一事實前提,對“知識即美德”究竟是否為蘇格拉底的觀點,就有不同的認識和觀點。當前的有關論述可分為兩種認識。
一種認識承認“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的哲學觀點。這是當前占主流的認識,國內不少學術著作和雜志都堅持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美德即知識”或“德性即知識”,并以此作為蘇格拉底倫理學思想的概括或立論的根據,這一說法在國內學術界流傳多年,直到今天,人們還在不斷地重復著這句“名言”。[1]另一種認識則否認“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的哲學觀點,認為“蘇格拉底并沒有確認‘美德即知識”[1]“德行即知識‘其實是后人杜撰出來的假命題”。[2]
筆者更認同第一種觀點,認為“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本人的思想和觀點。通過閱讀現存的有關史料,可以從三個方面論證“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本人的哲學觀點。
1.社會政治方面。蘇格拉底從出生到被處死,可以說經歷了雅典奴隸民主制由興盛繁榮到腐敗衰落的全過程。當蘇格拉底出生時,雅典的民主制不但建成,而且經受了波希戰爭的考驗進入了全盛時期,到波利克里掌握大權時雅典進入極盛時期。希臘奴隸民主制進一步完善,公民內部的貧富關系進一步調節,公民民主權利進一步擴大,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雅典成為歐洲文化的中心。就是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蘇格拉底接受良好的教育,獲得豐富的知識,交結社會學者名流,享有較高的社會聲譽。但是蘇格拉底的后半生幾乎是在長達27年之久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度過的,這場戰爭使得全希臘的政治、社會秩序陷入了極度混亂,霸主們公開宣揚血與火的殺伐,宣稱弱肉強食就是“正義”和“公道”。同時又給希臘人精神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混亂和危機,使得人性普遍墮落,傳統道德處于崩潰墮落的邊緣。面對災難和沒落中的祖國,蘇格拉底作為熱愛雅典城邦的公民和有遠見卓識的思想家,與同時代人不同的是,他不僅用自己的身體、更用自己的頭腦——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教育實踐挽狂瀾于既倒。他認為:整個危機是由道德和人性墮落、社會政治秩序混亂造成的。因此,拯救社會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靈魂和人的本性,引導人們追求和認識道德的善,從而達到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復興雅典乃至全希臘的宏圖。所以,他要求全體公民進行道德生活的改造,呼吁雅典同胞進行自我反省,尋求一種真正有價值的生活。[3]306-308這一社會政治因素,為蘇格拉底堅持“美德即知識”的命題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2.思想價值方面。智者作為新運動的代表,在雅典和其他希臘城邦的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啟蒙中起過重要的進步作用,智者思潮深刻地影響了希臘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但是隨著希臘民主制走向衰落,智者的人文主義思潮也在蛻變:立足于相對主義價值觀,拋棄事實內涵、只求利己結果的極端價值取向;樸素進化論思想在城邦集團爭霸和掠奪中,流變為論證弱肉強食天然合理的“強權正義論”;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辯論術變成政客蠱惑民眾、謀獲權勢的工具;個人利己主義價值論侵蝕青年一代,滋長享樂奢靡的風氣實世風日下。就這樣,以反對自然主義優先為出發點、追求人之存在固有特性的人本主義而出現的智者們,卻使最能體現人之優秀性的善惡、正邪的價值判斷能力,在其相對主義的價值體系力受到了否定。面對這種思潮,蘇格拉底痛感建立客觀價值標準的必要性,他的哲學變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抨擊和廓清這種思潮,撥正研究人的哲學的方向,實現他的哲學使命。正是對智者的批判,蘇格拉底才思考人的本質問題,進而追求美德(德性)的普遍定義,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
3.哲學風格方面。蘇格拉底雖然沒有著作,但他的哲學思想卻因此表現出獨特而鮮明的風格,具體可以概括為三點:
首先,思維范式注重基本概念。許多研究者都指出,蘇格拉底的問題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個公式:“‘x是什么?”,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美德”等等,事實上就即亞里士多德說的“定義”問題,即探討概念的邏輯定義,從概念、語言、范疇來討論它們的意義,這是蘇格拉底一貫的思維范式。在他的大量對話中,都是在討論和說明道德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定義。
其次,辯論風格重過程輕結果。蘇格拉底在和人辯論時,一般都非常注重討論的整個過程,而不對所爭論的問題下結論,他作為愛智慧的哲學家總是挑戰人們(特別是智者)認為理所當然的看法或他們自稱所知道的知識,而不是告訴他們有關問題的知識。在《申辯篇》中,蘇格拉底說他比其他人明智或有智慧,不是因為他的知識(所知道的東西)比其他人多,而是因為其他人都聲稱他們知道他們其實并不知道的東西(即不知道他們自己不知道),而他知道他不知道。蘇格拉底這種批判性的風格成了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傳統。[1]由此可以推斷,“美德即知識”這一命題雖不是蘇格拉底明確表述,但符合他一貫的辯論風格,仍然是他的基本觀點和思想。
最后,價值取向追求目的真理。蘇格拉底是最早把“目的”、“善”引入哲學領域的哲學家。在他的哲學中,目的、價值占有核心地位,事物的本質在于它的目的、功能,“是什么”的概念的定義,也離不開事物特定的價值。哲學探究的目的是為了確定如何過一種善的生活,蘇格拉底用自己的整個生命為“美德即知識”這句箴言作了注腳。
總之,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確定“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的哲學觀點,這是古代希臘首次建立的一種理性主義的道德哲學。
二、“美德即知識”的哲學內涵
“美德”又譯“德性”,希臘文是arete。《回憶錄》記載:“蘇格拉底說,正義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為正義的事情和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美好的;凡認識這些的人決不會愿意選擇別的事情;凡不認識這些的人也決不可能將他們付諸實踐。所以智慧的人總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就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他們試著做也是要失敗的。既然正義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顯然正義和其他一切的美德都是智慧。”[4]《希臘哲學史》中寫道:“在希臘文中arete原指任何事物的特長、用處和功能,《希英大辭典》解釋為goodness,excellenceofanykind。……希臘人看到人不同于動物,需要依靠共同體生活;在社會共同體中需要某種共同的規范,形成當時最為迫切的能受到大家贊賞的共同品性,而這種共同品性是隨時代變化的。在荷馬時代,為維護共同體而奮力作戰就是最有價值最需要的共同規范、共同品性,它就成為arete。……西方語文都遵循拉丁文virtus,如英文譯為vir瞭ue,中文依此譯為‘美德。”[3]435,436不同國家的語言表達著人類共同的信仰與訴求,捍衛著人類共存的規范與秩序。《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一書認為:“我們通常所謂的‘美德、‘德性在古希臘文中為arete,早期具有相當廣泛的含義。……也許可以相當于我國古代哲學中的‘德。現代許多研究者都指出,德不僅指人,而且可以用來指任何事物之優秀品質,……但我們認為,這個詞的基本意義還是與‘人相關的,它不是單純的理論性的、靜觀性的,而是實踐性的。因而一些研究者把它理解為‘功能、‘作用(function),我們認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5]總之,在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中,“美德”一詞是建立在希臘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基礎之上,是對城邦德性共同體的規范性要求。每個公民都應該維護城邦的利益,為城邦而戰,因此正直、誠實、節制和勇敢被公認為城邦“四德”。
蘇格拉底的“我自知我無知”或許會對我們理解“知識”帶來一些啟發。即關于個別事物的知識,算不上知識,只有普遍的、絕對的、永恒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筆者認為,關鍵還是要把蘇格拉底的倫理道德思想和他的整個哲學思想聯系起來進行思考。但從蘇格拉底總的哲學原則來看,它的意愿并不是要研究道德觀念的客觀條件和各種道德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而是要在倫理道德領域中尋求一種僅從自然中不能得到的確定的、概念的、定義式的知識。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中的“知識”,不同于感受,也不同于流行的哪怕是正確的意見;不是自然的物理知識,也不是自然的數量知識;更不是后來所謂“行而上學”的知識。這里的“知識”是一種理性的、必然的真理,是對“美德”的理性的把握;是整個世界的理念的知識,善的知識,“自我”的知識。蘇格拉底認為這種知識無法從自然界中得到。由此可見,知識、智慧是善之本,而無知、愚蠢則是惡之源。美德作為無條件的絕對的善,就是知識。總之,蘇格拉底的“知識”以真理性為標準和要求,最終服務于公民社會,是構成城邦公民資格的善的真理知識。它在表現形式上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
基于上述概念的分析,通觀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筆者認為“美德”與“知識”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二者是規范性和真理性的統一,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是邏輯性和歷史性的統一。蘇格拉底是從他自己的哲學基本立場來立論的,在最高的意義上,“理念”本身具有一種現實性的力量,所謂對“建筑師”之“德”的知識,不僅是書本上的,而且還應是實際的,“德”本身要求“發揮”實際作用,所以對“德”、“善”、“理念”的知識,不僅是理論的、靜觀的,而且是實踐的。不實際蓋房子的“建筑師”,按蘇格拉底的哲學看,只是像“建筑師”,不是“真”(現實的)“建筑師”,因為他對自己作為建筑師的職責、功能、作用——作為建筑師的本質——“德”,并無真知。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德”包括了人的一切優秀品質,包括了這些品質在現實中發揮作用這樣一種能動性,因而也可以理解為“人”的品質。這樣,對于“德”的知識,就是對“理念”(對人的“理念”)的知識,就是人的自我認識,就是“認識你自己”。“自我”的知識,既是真理,又是道德,知識與道德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統一了起來。所有表現為善的、有利于城邦強大目的和行為都是美德,一切的善的美德都可以通過善的知識傳授給每個公民,最終讓每個公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遵守城邦各種規范。從而符合蘇格拉底將“認識你自己”作為“美德即知識”的立論前提,“美德即知識”又為“德行可教”做了理論準備,這樣的邏輯體系,也適應了當時城邦民主制的社會發展現實狀況。
三、“美德即知識”的命題馀論
蘇格拉底用自己的整個生命為“美德即知識”作了注腳。他畢其一生的精力,成天穿行于雅典的街坊和市場,象一只“牛虻”一樣刺蜇雅典的人們,使他們從功利的追逐中醒來,把照看自己的靈魂作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生命的見證總是比理論要強大的多,蘇格拉底的聲音之所以余響千年,并不是他的“美德即知識”提供了多么令人信服的理性論證,而是因為他用生命開啟了一個不為生命所擺布的自足境界。
然而,無論“知識即美德”這一信念對于蘇格拉底是多么真切,它都深深地烙著唯理主義的痕跡。在蘇格拉底那里,肉體與靈魂被截然判分為二,理性被當做人的全部本質。[6]亞里士多德雖然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有所批評,但是對這一理性主義傳統毫不動搖。這一理性主義傳統“不僅是希臘哲學的主流,而且是整個西方哲學和科學的重要傳統”。[3]589蘇格拉底不僅奠定了理性的地位,也奠定了美德地位。不管是笛卡兒開啟的近代認識論轉向和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都堅定了這一理性主義傳統。認識論問題在此擱下,主要考慮倫理學的影響。雖然近現代哲學都主張把倫理學和知識論分開,一個分析道德,一個追求真理。雖然一方面是因為“美德”和“知識”概念在近現代的含義有了很大的改變,更主要的科學的發展突顯了科學真理,突顯了知識的作用,倫理學從古希臘到當代并沒有明顯的進步,還是紛爭不斷。但是任何一個倫理學家都繞不開蘇格拉底。他提出的是一個永恒的問題,人要追求幸福生活,但是人也要向善。康德的理性主義倫理學號稱是對實踐理性的批判,但是用到實踐中還是起不了道德規范作用,尼采的意志主義倫理學雖然是反理性的,但是還是收效甚微,功利主義倫理學更是跟智者派相差無幾。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都對蘇格拉底提出的問題表示認同,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都沒有解釋好,某種程度甚至可以說并不比蘇格拉底好,因為他用自己的行為展示了他的理論的真理性。
總之,“美德即知識”這一古老命題向人類揭示了兩個深刻而永恒的真理:道德知識與道德行為的形成始終不能脫離道德實踐;人類一切向善的道德生活最終是追求幸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陳真.蘇格拉底真的認為“美德即知識”嗎?[J].倫理學研究,2006(4):47-53.
[2]堯新瑜.蘇格拉底問題的解構與解蔽[J].石家莊法商職業學院教學與研究:綜合版,2006,2(3):9-13.
[3]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等.希臘哲學史[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吳永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5.
[5]葉秀山.蘇格拉底及其哲學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7-170.
[6]游冠輝.論“美德即知識”[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