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朱凌云 劉正琦
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不同類型的職業,職業規劃是每個人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隨著人力資本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員工對“職業規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筆者通過觀察不同職業經理人的職業狀態,就“職業經理人”和“企業老板”的概念和理解,做如下交流,以便“老板”們和“職業經理人”作出更明智的雙向選擇。
一、企業“領導者”的四種詮釋
人們習慣于將“企業領導者”統稱為“老板”,筆者根據不同文化、不同規模的公司,將“老板”自分為四種類型:“老板”、“企業家”、“思想家”、“教父”,這四種稱呼代表了四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和企業文化。
1.“老板”級的企業經營者
這種經營者大多以“人催人”的方式來從事經營管理,這類企業的數量大,但規模小,“老板”大多是能人,憑經驗在市場競爭中生存。此類企業“老板”往往既是“企業財產所有者”又是“職業經理人”,隨著企業規模發展,也開始聘請“職業經理人”。在“老板”級的公司中做“職業經理人”,“老板”對“職業經理人”的授權不太充分,“職業經理人”須有“配角”的表現,才會使個人的職業生涯更長久,否則“企業”的“人際關系”和“制度文化”的缺失,都會加快“職業經理人”更換和流失的頻率,也會給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2.被公眾稱為“企業家”的公司領導者
這類領導者往往通過現代企業“制度”來管理公司,公司的經營活動大多通過“職業經理人”來經營管理,公司的領導者是“出資者”,通過股東大會來做出各面決策,按組織機構及崗位職責分工授權,從事各項管理活動。“企業家”級公司領導者,往往有思想,有遠見,懂管理,“職業經理人”在公司組織構架內充分享受“責、權、利”等民主管理和自主權利,“職業經理人”團隊比較穩定,公司中高層管理流動率不高,經營穩健發展。
3.被大眾和學院稱為“思想家”級別的企業領導者
他們管理的企業往往是行業領先者或者是“標桿”企業,營銷界稱之為“居于行業中有領導者地位的公司”。他們制定行業標準,是行業內的權威企業,行業的同行以他們為學習榜樣,例如聯想公司的柳傳志、海爾集團的張瑞敏。
作者認為“思想家”級別的領導者就向“導師”一樣,他們能幫助“職業經理人”點亮“智慧火花”,創造非凡的業績。經理人也會因創造卓有成效的經營業績而“功成名就”,這樣的“職業機會”并非每個職業經理人都能擁有的。因為“思想家”對“經理人”的工作要求很嚴格,有很多挑戰性的目標需要職業經理人去完成,職業經理人的能力素質、技能只有表現“非凡”才能匹配“思想家”遠大、宏偉的目標。職業經理人在“思想家”領導下的企業工作,既可以獲得豐富的財富回報,又可以感悟人生成功的喜悅。
4.“教父”級的企業領導者
筆者將他們等同于“精神領袖”。媒體常常將他們報道為“經營之神”、“電腦天才”、“傳媒大王”、“汽車大王”等,他們的成功甚至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榮譽,例如:日本松下公司松下幸之助先生、臺灣臺塑集團的王永慶先生、香港長江實業的李嘉誠先生,人們將他們稱之為“神”或者“天才”、“奇人”。他們所說的某些語言有時會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產生強烈的影響力,學術界會研究他們、給他們寫傳記文學,商學院會將他們寫進商業案例,他們的信仰和遠大理想以及目標追求已經成為其公司的“航標”和“北斗星”,“精神領袖”級的企業家已經成為商界和行業的“偶像”。在此類國際化的大企業工作的職業經理人,他們的專業技能,往往達到“專家級”的職業技能了。
由于上述四種規模和四種不同文化的企業,企業領導者所表現出的四種不同特征,為達到企業目標所選擇的“職業經理人”的標準也不一樣,“職業經理人”所表現的能力和舞臺以及成就感都是有巨大差異的。不同類型的企業和企業家成就了不同類型的職業經理人,同時不同能力的職業經理人也造就了不同類型的偉大企業。
二、“職業經理人”的三種詮釋
筆者在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曾與不同類型的“職業經理人”共事,通過觀察總結,根據其工作表現和個人發展,總結出“職業經理人”分為三種類型:一為“依賴型職業經理人”,二為“合作型職業經理人”,三為“合伙型職業經理人”。
1.依賴型職業經理人
此類“職業經理人”絕對服從上級領導的工作安排,缺乏判斷和主見,對上級領導言聽計從,為人忠厚和實在,但缺乏判斷力和主見,此類“職業經理人”以執行為主,一切聽“老板”安排。這種類型的“職業經理人”大多在中小民營企業和“老板”說了算的企業工作,在一些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低價格競爭的企業,此類“依賴型職業經理人”頗有生存空間。
2.合作型職業經理人
他們把公司的事業當成為自己的事業,他們在公司的收入有兩份,一份是薪金所得,另一份是行業經驗和人脈關系,他們做任何有益于公司的任務都是“積極的心態”,并希望做得更好。他們喜歡底薪加提成或者分紅的收入分配方式,不喜歡拿固定工資報酬,主張“多勞多得”的收入分配制度,他們雖然是公司的員工,但幾年后,隨著條件的成熟,他們可能變成公司的“代理商”或者“獨立的創業者”。
3.合伙型職業經理人
合伙型職業經理人往往把企業領導者作為“朋友”,大家合伙干一番有興趣的事業,把事業搞大,這類型職業經理人與領導者有共同志向和目標。此類合伙型職業經理人往往擁有公司部分股份或者對公司未來有長遠打算,不計較近期利益與得失。
上述三種類型的職業經理人和特征,也是因不同的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而形成的,筆者通過自身的職業經歷所觀察總結出來的四種類型的企業領導者和三種類型的職業經理人的特征及表現,其目的是讓雙方更清楚,思路更清晰地認識對方,以便于雙方進行有效合作,同時也增加雙方成功選擇的概率,進而達到“雙贏”的結果。
中國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國家經濟獲得了巨大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產生了無數個大中小型企業和老板,老板們的文化背景、創業經歷和管理理念形形色色、各不相同。隨著市場和社會不斷的變化,形成了一個普遍現象——眾多企業各領風騷十數年。這種現狀帶給經濟界人士許多反思,中國企業需要何種企業領導者和職業經理人隊伍來共同面對競爭激烈的挑戰?未來的國家競爭核心是高素質人力資本的競爭,國家需要有社會責任和企業道德的“老板”來從事經營活動,同時一些不規范的勞動用工和理念也使許多職業經理人產生了困惑和迷失,不同類型的職業經理人如何適應不同類型的企業老板和企業文化?
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1)互信、真誠,達成共識。
(2)“老板”和“職業經理人”雙方有效溝通、明確使命以及經營目標。
(3)圍繞著發展目標進行充分授權、分工,達到合作雙贏。
(4)雙方及時溝通彼此具體工作上的分歧,達成最終解決問題方案。
(5)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模式來保證企業高效進行,并將這一體系貫穿于“企業使命—戰略—戰術—結果”等過程中。
在當前的形勢下,“老板”和“職業經理人”如何達成雙贏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近期難以解決的“中國式難題”,適應國際化競爭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尤其是企業所有者思維定勢的改變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