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君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一線需要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由于對目標定位理解得不夠全面,一些高職院校存在著對學生只進行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現象,極大地影響了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
一、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含義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結合。人文精神中包含著科學精神;科學精神中也應包含人文精神。人的素質包含生理和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等,就人文素質來講,就是要做到“四個正確對待”。一是正確對待自然。認識到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類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也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家園。二是正確對待社會。人是社會的一員,人對社會的發展有不可推御的責任,因此要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三是正確對待他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人一起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社會中,因此需要學會與人相處,要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即我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處世原則。四是正確對待自己。這是最不容易做到但卻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個正確對待”,就是一個高素質的人,學校中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這“四個正確對待”。
二、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
據了解,有部分高職學生日益注重物質享受,不思進取,整日沉溺于網吧,沉醉于戀愛中,學習風氣不濃厚。學生的文化知識主要是依靠課本和教師在課堂上的介紹,對課本以外的哲學、歷史、地理、科技以及一般性人文常識知之甚少,有文憑卻沒文化。不管是同學之間還是師生之間,表面上好像很客氣、相敬如賓,實際上往往是情感冷漠,缺乏愛心和激情。行為上我行我素,沒有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舉止粗俗。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缺失:第一,在價值層面,即對人生、生命的認識層面,是殘缺的;第二,在知識層面,可以說人文知識是“貧血”的;第三,情感是比較淡漠的;對社會缺乏應有的責任;第四,行為舉止是不規范的。這應引起從事高職教育的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培養人才是各類高職高專院校的根本任務,要培養既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水平,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三、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的原因
1.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本身的問題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晚,發展歷史短,基礎弱,長期處在教育的邊緣位置。最近幾年高職教育才有迅猛的發展。所以,高等職業院校與資深的綜合大學相比人文環境較差,歷史和文化積淀不足,以至于出現了人文教育的“盲點”。
2.高職生源質量明顯降低
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一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高校擴招的50%集中在高職高專,高職高專門檻降低,生源整體質量明顯下降。使高職高專學生在文化素質方面不容樂觀。
3.高職教育理念上的誤區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但是學校往往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忽視基本素質的培養,把高職教育當成了某種特定職業的專業技能培訓,而沒有看成是人成長過程中的全面素質的培訓,使得人文素質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對教學內容是這樣闡述的: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必需、夠用”并非僅僅是掌握某種技能的技術基礎,還包括相關的知識基礎和理論基礎,以及掌握這一技能的人的綜合素質的培育。如果對基礎課程包括人文素質課程作不適當的壓縮,甚至砍掉,必然削弱了學生的底氣,使學生發展的后勁不足,影響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某些高職院校有把專業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對立起來的誤區,習慣把專業技能教育之外的課程稱作人文素質教育課,似乎人文素質教育是專業技能教育的某種添加成分,而沒有把人文素質教育當作貫穿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的根本原則和教育理念,好像人文素質教育只是文化基礎課教師的任務,而沒有看成是全體教師的共同責任。
四、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1.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育才觀,是切實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
對高職教育理念理解的誤區是制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觀因素,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已妨礙著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要走出誤區,就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育才觀。誠然,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是教育目標,也是特色。但是,學校培養的不僅是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全的心理品質和健康體魄的高質量人才。職業技術院校要加強人文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加強人文學科的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現在都在提倡通識教育。所謂通識教育,就是不管將來學生從事什么職業都必須接受的教育。哈佛大學在1945年提出、1978年修訂的普通教育方案,提出五個領域,美國卡耐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前主席博耶在他的《美國的大學教育》中提出七個領域,包括語文、文化藝術、歷史、哲學、倫理、自然、自我認識等。職業技術院校中也需要加強通識教育。但是因為職業技術院校的學制較短,不能過多地設立通識教育的課程,只能抓住一些核心領域,如語言文化、歷史、倫理等開設一些精要課程。二是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科學教育在上個世紀后半葉特別是80年代以后,其理念有了很大的變化。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科學教育重點是傳授科學知識,80年代以后提出科學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讓學生認識科學、認識科學的本質、科學的價值觀。所以,80年代首先在美國出現了一門新的課程——STS課程(科學、技術與社會課程),讓學生了解科學與技術的關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科學技術與人類的關系。美國有些專家甚至把STS課程稱為新的公民課,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學習的。職業技術院校中的專業教育應該重視STS的理念,讓學生認識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技術與人的關系,克服技術至上的觀點,提倡技術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術是為人服務的,在技術服務中要滲透對人的關懷。
2.人文教育在高職教育中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圍,積極發揮其熏陶作用。校園文化對陶冶學生情操、砥礪德行、錘煉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舉辦人文講座、開辟第二課堂活動;積極組織人力、物力,實施美化校園工程,提升環境的文化檔次,使學生的思想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受到啟迪,素質得到提高。
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如品性學識、舉止言談、性格志趣、氣質修養以及人格魅力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應認識到專業課教師同樣肩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任。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除了應具備廣博堅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具備將課程中所蘊含的豐富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來的能力,從而把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專業課學習的同時提升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