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麗
在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結合教學實際,筆者作了如下探索。
一、開拓學生創新思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1.巧妙設疑,生發智慧
清朝唐彪認為:“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故學者非悟之難,而疑之難。”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說:“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因此,質疑、設疑在作文教學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看圖寫作訓練中,可根據圖畫的內容設計思考性的問題,由學生發問再由老師作總結。之后可以把問題用小黑板展示,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討論。
在《秋天》的看圖作文中,根據圖意首先讓學生把問題提出,然后補充設計以下問題:圖上畫的是什么季節?你是怎樣知道的?根據圖意聯想,秋天有什么特點?小朋友拿著什么?正在干什么?他們在想什么?說什么?
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自己思考的興趣,運用“看誰說得好,說的精彩”等帶有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積極獨立思考。具體分為三個步驟進行訓練。一是指派基礎好的學生分別上臺陳述自己的觀點,在陳述的過程中要根據老師提示的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回答。二是讓學生同桌或小組之間相互討論,老師一并參加到討論中,以便具體指導。三是指引優生把整幅圖的具體內容有條理地說出來。這個環節是重點環節,老師還必須指引學生說出事件的時間,地點,起因,變化結果等。
2.巧妙補白,激發智慧
在補寫、續寫材料作文中,往往給學生留下了較大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閱讀中去遐想,去補充,去延伸。很多農村的學生一旦碰上這種作文時就會抓耳撓腮,無處下筆。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做呢?
方法一,創設有趣故事情節,引領入境,激發遐想的火花。如:在《狼和小羊》故事中,通過想象與補充寫出高潮和結果部分。《狼和小羊》故事中狼想吃掉小羊,在“理論”上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小羊在“壞人”狼的強詞奪理下,仍能進行辯“理”。如創設有趣的情節“狼與羊的糾紛經過幾次動物法庭的調解與最終裁定,狼是無理的,但狼終不服,暗地里尋仇”等做為開頭,讓學生自己去補充高潮與結局。方法二,結合文段,創造想象,續寫內容。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餓,她是多么需要火爐的溫暖、噴香的烤鴨,多么希望和奶奶一起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的地方。也許現在的學生不能體會到那種感覺,這時如果讓大家一起乘坐時光的超速車,穿過時間與空間的隧道,動畫般地來到小女孩生活的城市。讓學生展開大膽的創新想象,寫一篇《我來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就不再是難題了。
3.讀寫結合,展示智慧
“寫作基于閱讀”,讀寫結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仿寫。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如果在學習的基礎上,讓他們根據學習過的文章仿照其作文的方法寫出類似的作文。例如:在學習《灰雀》時,抓住《灰雀》里對聲音、動作的描寫,指導學生仿照課文的方法描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學完《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后,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總—分—總”的敘述方法,分四個方面寫“我們的校園”。學生通過這樣的仿寫訓練,學生掌握了寫作的方法,運用掌握的方法寫身邊熟悉的事物,從而獲得肯定后心靈上的滿足。增加學生對作文寫作的積極性。
二、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實現創新的作文教學
1.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學民主要營造輕松、親切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個性充分自由地發揮出來。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挖掘自身潛能,利用作文教學在創新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師生的雙邊關系的特點,教師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探討,并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創新的作文教學目的。
在作文的評改過程中,可采用師生共評的方式,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其中,認識到在作文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這樣營造出的“民主”課堂,充分發揮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更好地挖掘學生對作文的興趣。
2.采用激勵的方法,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作文教學實現創新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要鼓勵學生勇于創作并對這種行為給于鼓勵和肯定,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對學生的文章批改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對于基礎差的也應該及時表揚,讓他們得到鼓勵,看到希望。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采用激勵的方法,也是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