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華 麥麗宇
摘要:為擴大內需、減輕企業設備投資的稅負負擔、促進企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進行了增值稅改革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基于企業的角度,分析增值稅轉型對企業的影響,以及增值稅轉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增值稅轉型;生產型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企業
中圖分類號:F812.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019-02
為擴大內需、減輕企業設備投資的稅負負擔、促進企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允許的所有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抵扣其新購進設備所含的進項稅額,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結轉下期繼續抵扣。為預防出現稅收漏洞,將與企業技術更新無關,且容易混為個人消費的應征消費稅的小汽車、摩托車和游艇排除在上述設備范圍之外。同時,作為轉型改革的配套措施,將相應取消進口設備增值稅免稅政策和外商投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增值稅退稅政策,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統一調低至3%,將礦產品增值稅稅率恢復到17%。
1.促進投資、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相比較而言,企業實施消費型增值稅投資越多,實際稅收負擔率越低,投資越少實際稅收負擔率越高,投資增加對增值稅稅收負擔影響的程度最高。因此,消費型增值稅推進投資增長的作用最大,而且特別有利于促進固定資產的投資。增值稅轉型形成對投資需求的拉動效應,其現實意義是增值稅盡快轉型能較好地適應當今世界科技發展迅速、資本有機構成加快的投資發展趨勢。從對行業投資的刺激上看,消費型增值稅有利于促進資本密集型行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投資的增長,生產型增值稅僅有利于促進勞動密集型行業投資。這說明實行消費型增值稅既有利于促進投資增長和科技進步,又有利于促進勞動力就業。
2.降低固定資產成本,減少企業的稅收負擔。目前中國增值稅的法定稅率為17%,換算為消費型增值稅稅率為23%,這一稅率高于西方國家的平均水平,企業的稅負明顯過高。一方面,消費型增值稅允許企業一次性全部扣除固定資產中所含稅款,即廠商外購的生產資料,不算入產品增加值,而只是對消費資料征稅,從而降低投資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利潤。對于同一個企業,生產型增值稅的實際稅負要大于消費型增值稅的稅負。另一方面,生產型的增值稅,生產單位開票就要交稅,甚至,根據增值稅的實施規則,發貨就要交稅。也就是說,生產單位貨款并未收到就先墊交了稅款。從全國來看,大約平均要三個月后才能收到貨款。全國每年按8 000億元增值稅款,三月期,年息5.3%計,生產企業將承擔106億財務費用(利息)。眾所周知,貨款總有一部分永遠不能收回(呆壞賬,儲運損失,陳舊報廢……),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已達3 300多億元。如果以年500億元估計企業白白多交了約85億元的增值稅。增值稅轉型之后,以上兩項全國企業將年減稅約200億元。
3.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促進生產的細化分工。生產型增值稅不能徹底的消除對外購資本性貨物的重復征稅因素,實踐中將會出現企業因縱向聯合深度不同稅負各異的情況。一些“大而全”、縱向聯合深的企業,由于生產的“一條龍”特點突出,生產所需的設備往往可由內部各成員單位協作制造、相互提供,而無須外購。這樣,其產品中所含資本性貨物價值少,稅務輕,市場競爭力強,而專業化協作生產企業由于購進設備所含進項稅得不到抵扣,其產品中所含資本性貨物價值量大,稅負相對較重,市場競爭力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優化組合產生非中性的影響,不利于生產的細化分工。消費性增值稅消除了對外購資本性貨物重復征稅的因素,促進了專業化協作企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企業的組織結構,促進生產的細化分工。
4.對企業財務杠桿效應的影響。(1)增值稅轉型對經營杠桿效應的影響。經營杠桿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對營業成本中固定成本的利用。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時期與一定生產能力下,不受產量變動影響的成本,其中包括固定資產折舊費用。經營杠桿的表達式是:DOL=(S-VC)/(S-VC-F)其中S表示銷售收入,VC表示變動成本,F表示固定成本。因此,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增值稅轉型后會降低企業固定成本,經營杠桿系數變小,也就意味著企業的經營風險降低,同時利用經營杠桿獲利的空間縮小。(2)增值稅轉型對財務杠桿效應的影響。財務杠桿是指企業在籌資活動中對債權資本的利用。在資本結構一定的情況下,債權資本通常是固定的,并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因此在投資報酬率大于債權資本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利用財務杠桿效應給股東帶來額外的收益。財務杠桿的表達式是:DFL=EBIT/(EBIT-I)其中EBIT表示息稅前利潤,I表示債務資本利息。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增值稅轉型后導致企業固定成本降低,息稅前利潤提高,財務杠桿系數變小,企業的財務風險變小。
5.增值稅轉型對企業經營現金凈流量的影響。在生產型增值稅制度下,企業購買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不能抵扣,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在現金流量表上表現為企業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出。增值稅轉型以后,進項稅允許抵扣,企業流出的現金減少,則使企業內部現金流量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增加,而在折舊成本轉移的過程中,增值稅改革通過降低產品銷售成本使得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提高。
1.增值稅轉型存在的主要問題。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固定資產存量問題難以解決。對于存量固定資產稅額采取不予抵扣的方式,會出現存量固定資產與新購進固定資產在抵扣上的銜接問題,在新辦企業與老企業之間存在著不公平競爭的問題,不利于企業兼并等資產重組的進行,因為被兼并企業原有的固定資產不能抵扣,經營好的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寧愿購買新的固定資產,而不愿實施兼并。否則,企業可把原有的固定資產賣給關聯企業,使原有固定資產不能抵扣的稅款得以抵扣,使存量固定資產所對應的進項稅額不能抵扣的政策名存實亡。
2.針對增值稅轉型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的對策。對存量固定資產分期按比例抵扣,可以將實行消費型增值稅以前的外購固定資產所含稅款分期按比例抵扣,比如,可以規定在實施消費型增值稅的第一年可抵扣改革時點上存量固定資產所含稅款的10%,第二年可抵扣15%,第三、四、五年分別抵扣20%、25%和30%,這樣既不會打擊存量固定資產占比大的企業的積極性,同時又將財政收入的減少分配到改革后的五年當中去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