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均學
摘要:四川是傳統農業大省,加大實施農民繼續教育力度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和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力。政府重視不夠,缺少政策法律保障機制等導致農民繼續教育滯后。抓住災后重建的有利時機,科學規劃、重點推進、努力構建農民繼續教育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新農村;四川;農民;繼續教育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031-02
所謂農民繼續教育,是指對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校生以外的全體青少年農民和成年農民進行由基礎到提高的文化、科技、德行、生活常識等多方面的綜合教育。
1.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據2006年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抽樣調查統計,在全部農村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7.76%,小學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占87%,高中文化和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24%,真正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占27.8%。顯然,農民自身素質遠不能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這種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缺乏道德意識和信仰意識。一些人由于法律意識淡薄而導致犯罪,一些人由于缺乏道德意識而損人利己,還有少數人由于缺乏信仰而參加邪教組織。因此要從法律、道德、信仰三個方面加強對農民的繼續教育,大力宣傳“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二是農民缺少現代勞動技能。一方面,全省留守在農村的農民沒有經過專門的現代農業技術培訓,而是依靠父輩經驗的傳授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而這種生產方式,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很難脫貧致富。另一方面,進城務工的農民也沒有經過專業的勞動技能培訓,只能從事簡單勞動,勞動報酬低。據2006年調查統計,四川省農村勞動力的行業結構看仍是農業結構型,在全部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勞動力占62%;從事工業、建筑業等第二產業勞動力占22%;從事交通、運輸、倉儲、信息、商業、飲食業、教育、文化、衛生等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占16%。因此,只有加大對農民繼續教育的力度,才能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的競爭力。
2.有利于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我們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四川是一個農業大省,三農問題異常突出,雖然城鄉一體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但要真正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從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入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鉤;授人以薪,不如授人以斧。只有農民素質提高了,才能增強其造血功能,才能找到致富門道,而提高農民素質的方法就是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加強對農民實施繼續教育的力度。
3.有利于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力。四川農業結構不盡合理。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產品質量不高,大路貨多,名優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種多,專用品種少;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精深加工產品更少;三是生產的區域比較優勢未充分發揮出來,區域性結構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由于結構調整滯后,農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嚴重脫節,從而導致部分農產品“賣難”和價格下跌,影響了收入的提高。導致農業效益低的最根本原因是農業科技水平總體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1.政府重視不夠。盡管《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但對農民的全方位繼續教育問題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究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各級政府認識不到位。一方面,沒有將農民繼續教育納入全民終身教育體系來思考,以為建立了鄉鎮文化站就實施了繼續教育。誠然,四川鄉鎮文化建設確實取得了實效,僅2007年,四川省省級投入文化設施建設400萬元,中央補助四川省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1 088萬元,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63個。全省現有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3 760個,村(社區)文化室10 644個。但文化建設不等同于繼續教育。另一方面,四川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征決定了農民過于分散和農閑時間不多,加之全省農民多且缺乏好學上進精神,大量青壯勞力外出務工,留下老弱病幼務農,使農民繼續教育對象難組織、難動員、難安排,這就不可避免地對農民繼續教育產生畏難情緒。二是投入不到位。農民繼續教育必須有一定的資金、場所、設備等基礎設施和專任的師資隊伍作保障。現階段四川主要是通過農技校對農民進行技術推廣,而農技校由于人數較少、投入不足,難以承擔全縣的農民繼續教育重任。三是宣傳發動不到位。四川是丘陵地區,除成都平原外,大部分地區主要采用傳統的耕作技術,由于人們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認為農業耕作技術靠的是代代沿襲,無師自通,不需要進行培訓,致使政府和農民本身對繼續教育的意識均不強,積極性不高。
2.缺少政策法律保障機制。農民繼續教育和職工繼續教育相比較,現階段農民繼續教育明顯缺少政策法律方面的保障機制。1995年國家便出臺了《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于2003年還專門頒布了《四川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條例》,根據這一地方性法規,各市縣(區)相應制定出臺了一些貫徹落實性政策措施。目前,中國公務員、教師等職業已建立了一套繼續教育制度,即通過黨校、行政學院和師范院校來完成。而占四川總人口80%的農民,他們的繼續教育則無統一的有效組織。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些地方,農民繼續教育成為可有可無的事,制度、法律和監督機制嚴重缺位。
3.農民繼續教育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揮。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以來,中央加大了對新農村建設的力度,“十一五”期間,國家實施職業教育四大工程,其中三大工程與農民相關,即“國家產業發展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工程”、“在職人員繼續教育工程”等。四川也結合本省實際開展了“三下鄉”活動,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等。從培訓內容看,涵蓋了建筑、家政、農技、實用種養技術、電焊、家電維修等;從培訓形式看,有短期培訓、有長期(3個月以上)培訓、有半工半讀培訓、有有償培訓、有無償培訓(政府提供培訓卷)等;從培訓主體結構看,有政府職能部門實施的工程培訓、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歷培訓、還有民營或私營業主自辦的職業技能提高培訓等。
1.抓住災后重建的有利時機,科學規劃、重點推進。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嚴重破壞,目前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災后重建,災后重建不僅是基礎設施的恢復和重建,而更應該著眼長遠,增強農民的造血功能,提升農民的素質,把農民的繼續教育納入災后規劃重建之中,精心組織,重點推進,使之成為農民致富的民生工程。
目前,四川農民繼續教育應突出以下四方面的教育培訓:一是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汶川大地震給人們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目前國家正在采取各種措施撫慰人們受傷的心靈,對國家公職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分批實施,而受災最嚴重的農民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實施?我們不能忽視大多數農民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必須派出高水平的專家深入重點農戶家中進行心理輔導,定期在鄉鎮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服務,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災后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實施,以幫助農民走出地震陰影。二是開展有機農業生產方式的培訓。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受常規農業的影響,單純追求土地產出量的提高,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工業化的化肥、農藥、助長劑,農業產量得到了提高,但農產品的原有品質破壞,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威脅到人類的健康,發展無公害農業是我國農業今后發展的方向,我們農技、農機培訓人員要在培訓過程中向廣大農民講授有機農業對生態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讓農民認識到有機農業比常規農業更有競爭力,培訓要著重向廣大農民傳授有機農業生產知識。三是加強新式農機具的推廣、應用培訓。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全國各地都在發展適合當地實際的特色農業,適應農村產業結構的新式農機具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比較效益的提高,促進了產業升級。由于新式農機具科技含量高,農民在使用、保養、維修上都要有專業技術。
2.建立相關規章制度,構建農民繼續教育的長效機制。四川省對公務員、教師繼續教育已建立了相關規章制度,農民繼續教育還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如果沒有規章制度作保障,農民繼續教育將會成為一句空話。這些制度或法規應包含以下內容:第一,解決好投入問題。包括資金投入、物質投入、項目投入、政策投入和科學技術投入。對資金投入主要思考:一是財政預算安排。可以實行從中央到地方,層層預算,層層負擔,專戶管理。可以將中央財政對職業教育總投入中抽出一部分專門用于在職農民的繼續教育培訓。二是設立農民繼續教育基金。由社會閑散資金、企業贊助資金、海外援助(項目)資金、慈善資金等方面組成。第二,解決好教育資源問題。一是整合教學資源,建議將縣農技站、農廣校和縣職教中心合并,這樣才能將有限的資源形成合力,才能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突出特色,避免多頭、分散、重復、封閉辦班,造成資源的浪費。二是整合師資資源,在現有師資力量中,全縣統一調度,統一管理,同時每年向大中專學校引進一批“雙師型”師資,也可設置客座教師崗位對外聘請一批,借助現代網絡資源利用一批。第三,解決好組織領導問題。農民繼續教育必須以縣為單位,在一個縣必須是全縣一盤棋,必須堅持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和指揮。成立“農民繼續教育協調領導小組”,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正副組長,縣級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農業部門,抽配專人辦公。鄉鎮設立相應工作機構,專人負責。只有如此,農民繼續教育才能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