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辭 楊 走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邊疆民族地區經濟呈現階梯式的高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時,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和矛盾,這些問題和矛盾都嚴重制約著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試著在梳理現狀、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探索邊疆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以推動整個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道路。
關鍵詞:邊疆民族地區;金平縣;經濟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107-03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簡稱金平自治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地跨東經102°31′33″~103°38′44″、北緯22°26′40″~23°04′32″之間,東隔紅河與河口瑤族自治縣和屏邊苗族自治縣相望,北與個舊市和元陽縣為鄰,西與綠春縣相接,南與越南老街省和萊州省的壩灑、封土、清河、勐德四縣接壤。國境線長502公里。全縣轄13個鄉(鎮),93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委會,1 044個自然村,1 106個村民小組。境內居住著苗、瑤、傣、哈尼、彝、壯、漢、拉祜八種民族和尚未確定族稱的莽人,2008年總人口34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85%。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貧困、原戰區為一體的多民族自治縣。
(一)金平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
1.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資源將難以支撐金平經濟的持續增長。金平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典型的“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可以說,金平這些年的快速增長某種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的物質資源實現的。如2008年金平縣單位GDP能耗為0.26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耗能為2.17 噸標準煤,各類生產性投資達15.7億元,消耗原礦石、煤等原材料生產要素資源共達3 000萬噸,同比增12.5%,SO2、COD(化學需氧量)主要污染物排放共達1.8千噸。①以上數據表明,金平的發展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基本走到盡頭,要使金平的增長和發展能夠延續下去,必須將其動力置于新的基礎之上。
2.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環境將難以承受金平經濟的持續增長。當前,金平的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的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水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棄物污染日益突出,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二次污染嚴重。農村畜禽糞便、水產養殖污染,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到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二)金平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
1.轉變經濟發展發展方式,是金平縣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金平作為一個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尤為突出,如,“十五”期間,單位GDP能源消耗平均為0.25噸標準煤/萬元,而拉動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僅為3.4%,可以看出,如果不改變發展方式,用不了幾年,很多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如礦產資源將面臨枯竭。因此,轉變發展方式從而顯得更為重要。
2.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金平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根本保證。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土地、能源、原材料和資金等要素消耗越來越多,寬松的資源供求關系是無法長期保持下去的,不轉變增長方式就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金平耕地、森林等資源人均擁有量還不足1公頃,只為0.08公頃和0.66公頃,有的更為嚴重,一些重要資源已相當緊張,如,水、礦產等資源,已經接近枯竭,靠大量消耗和占用資源換取經濟較快增長的路子已難以維持下去。如果繼續沿襲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資源需求將難以保證和滿足,生態環境污染也難以承受,經濟社會發展將難以為繼。只有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才能突破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在日趨激烈的國內外經濟競爭中站穩腳跟。
1.體制方面的問題。這是導致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改變的根本原因。最突出的問題是政府職能的越位和缺位問題。所謂越位,主要是指應由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權力過大,干預過多,即政府作用發揮不當。所謂缺位,則是指應當由政府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權力又發揮不足,即政府作用發揮不足。政府的越位和缺位問題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在粗放型增長方式占主導地位和現有政績考核體制下,不少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上往往急功近利,過度強調“跨越式發展”,依靠行政力量推動發展,客觀上延緩了發展方式轉變進程。
2.地理位置方面問題。金平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邊陲,地處哀牢山脈南東端,大地構造屬哀牢山褶皺束。地理位置封閉且錯綜復雜,往往存在著地形的天然阻隔,大部分的山區群眾居住分散、地處偏遠,遠離省、州的政治經濟中心,也缺少中心城鎮的輻射帶動,同等級的鄉鎮之間橫向聯系十分薄弱,各自封閉,自成一體,從而造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阻塞,使其難以融入主流社會的分工體系中。
3.基礎設施方面問題。金平縣山高坡陡,地形復雜,氣候惡劣,在基礎設施上,由于投入不足導致基礎設施極其薄弱,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就交通而言,全縣只有一條212省道公路通往外界,截至2008年末,除縣城駐地外僅有4個鄉鎮通郵路,其余9個鄉鎮的通鄉公路均為等外公路,所有通行政村公路均為毛路,整體路況等級較低,道路坎坷,晴通雨阻,運輸能力差,通達性能低,絕大部分人口分散居住在高山、大多交通不便;就通訊而言,全縣92個村委會,80%以上不通電話(包括網絡電話)。1 044個自然村,60%以上沒有網絡信號覆蓋,近60%沒有通電或沒有實施農村安全電網改造。在以“物流”、“人流”、“信息流”、“價值流”為載體的商品經濟發展的今天,這些更成為關鍵的制約因素。
4.科技教育方面問題。全縣34萬人,僅有1所高中,16所初級中學,1所職業技術中學。缺乏產業發展必須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前瞻性技術儲備,特別是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成果,很多核心技術還是依賴州外和省外;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足,高層次、高水平的領軍人才匱乏;投融資市場缺少活力與東部地區的縣、乃至西部一些縣相比,差距進一步加大。這會極大地制約金平縣產業結構升級,從根本上影響金平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轉變發展方式夯實基礎
1.改善交通和城鄉基礎設施。通過積極爭取國家、省州支持,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各級資本投入,加強交通、水利、能源、社會事業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夯實經濟發展后勁,拉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同時,加強通訊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以網絡電話為主的通信基站的配套與建設,使城鄉通信覆蓋率達到90%以上;完成農村能源建設工程,促進全縣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加快城鎮和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通過扶貧重點村推進工程,異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沿邊村委會建設、勞務輸出、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等項目建設,為群眾脫貧致富打牢基礎。
2.依托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轉變民族經濟發展方式的基礎。一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二要加快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三要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二)優化產業結構,扶持發展特色產業,增強主導產業的帶動力
1.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1)做大電礦結合產業。金平最大的優勢,是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極為豐富,要積極做好電礦結合,實現電礦工業強縣目標。(2)做強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鞏固提升橡膠產業。在鞏固好現有橡膠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800米~1 000米海拔的新品種試驗示范推廣,穩定地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擴大香蕉產業種植規模。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在利用好勐拉、金水河、者米、勐橋四個鄉(鎮)的壩區優勢,調整大田種植穩產高產優質香蕉3萬畝的同時,積極研究開發老勐、老集寨、大寨、沙依坡等四個鄉鎮的熱區緩坡地,努力實現15萬畝的香蕉產業種植規模,打造金平香蕉綠色品牌,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實現農民增收。培植竹產業。(3)大力發展畜牧產業。發展畜牧業是一項“短、平、快”的富民興縣工程,金平具有發展畜牧經濟的傳統優勢,要在鞏固和提升生豬生產、本地土雞生態養殖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種草養畜技術推廣,推動草畜配套工程,以生態豬、烏雞、小耳豬、山地羊四個畜種生產的產業化發展,促進整體畜牧業產業化的升值,加強優良品種的引進、改良和推廣工作。突出抓好養殖基地建設,積極發展養殖專業村、養殖大戶,搞好畜產品流通。培育知名品牌,發展畜牧產品加工。逐步完善畜禽疫病防疫體系,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項目。(4)做活邊境貿易產業。全縣13個鄉鎮中,有6個邊境一線鄉鎮,要充分發揮這一區位和地緣優勢,做活邊境貿易,把金平建成以貿易加工為主、區域物流集散和轉口貿易為輔的邊境貿易強縣,成為紅河州乃至云南省面向東南亞、特別是越南、老撾的最前沿。
2.以民營經濟為引領,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趨勢看,民營經濟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近幾年來,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我們按照“抓大促小帶中間”的思路和方法,促進了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導規模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過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3.大力發展旅游業。金平縣境內溪流淙淙,風光旖旎,境內居住著八個民族一種人,少數民族節日多,民族風情濃郁,情調獨特,是生態考察和旅游觀光的圣地,加上有名特優產品資源,如草果、香蕉、橡膠等。金水河口岸是國家二級口岸,是通往東南亞國家的主要便捷通道之一,又是著名的“胡志明小道“的北接口,是跨境旅游、國際民風民俗和國際社會主義革命圣地旅游和觀光的佳境,同時金平又是自衛還擊戰爭的主戰場之一,是紀念歷史、見證戰爭的邊陲屏障,因此可將跨境旅游、民俗旅游、社會主義圣地旅游和戰爭旅游確定為開發重點,加快旅游產業升級步伐,扶持興辦具有民俗風情和地方特色的“農家樂”、“林家樂”和“民族樂”。依托縣城改造、小城鎮建設和旅游業發展,積極改擴建和培育各類集貿市場,加快了商貿流通,帶動了貨物運輸、餐飲娛樂等服務行業發展。
(三)加強民族人才開發戰略,提高民族整體素質
1.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文化科技水平,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定性因素。(1)抓好初等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2)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3)提高農業比較利益;(4)鼓勵和支持城鎮下崗職工和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和創業。
2.完善教育培訓制度,提高現有人才的綜合能力。一是立足本地“學”,強化現有人才基礎知識;二是外派出去“跟”,拓寬現有人才的知識視野;三是邀請進來“帶”,幫助現有人才提高技能。
(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逐步建立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管理體系,力爭建成縣城、銅廠、勐橋、蔓耗渡口市場四個廠礦集中、環境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小區域經濟區;鞏固達標排放污染源整治成果的基礎,工業三廢處理率達到50%以上,各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計劃指標以內;縣城和13個鄉鎮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地面水Ⅱ類標準。一是要強化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二是積極治理老污染源,嚴格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三是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加強鄉鎮企業環境保護工作管理。
(五)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開放投資領域
采取國際上通行的投融資方式,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高效、優質服務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在鞏固和發展已有合資合作成果的基礎上,積極推廣新的合資合作領域。進一步改進招商方式,大力實施“載體”招商,以特色項目、特色資源等為載體開展項目招商、嫁接招商、專題招商、上下游配套產業招商,有選擇地承接東部及沿海發達地區在產業、技術、資金上的梯度轉移,多種方式、積極有效吸引外資、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實現寬領域、多形式、多層次的區域合作。加強對外資的引導,引導外資投向支柱產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突出戰略合作伙伴、戰略投資者的引進,提高利用外資的整體水平,增強經濟發展后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以開拓越南市場為重點,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大力培育名牌出口商品。抓住國家降低出口經營權審批門檻的機遇,支持更多具備條件的企業獲得進出口經營權,擴大出口創匯群體。選擇在國外有市場銷路的產品,發展對外加工貿易。積極探索與國外承包商、境外企業合作,承攬境外工程。鼓勵企業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裝備,推進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