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陳士全 潘士勇
摘要:以應對氣候變暖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緩解水資源日趨短缺為目的,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指出現有水庫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問題產生的原因。通過論證,闡述提高水庫功能的主要措施,其結果,必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關鍵詞:氣候;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中圖分類號:F12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172-02
聯合國氣候變化報告指出,氣候變暖已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中國科技部、氣象局、科學院等六部門2006年發布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指出,未來中國氣候變化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很可能在未來50年至80年使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C~3°C。據中國氣象局統計,2008年春季全國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1.8°C,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值。
氣溫升高導致海平面上升,旱澇災害出現的頻率增加,并加劇水資源的不穩定和供需矛盾。受氣候變化影響,2006年山東省經歷了三十年一遇的秋旱,臨沂市9—10月降雨量只有16.6mm,較歷年平均偏少85.1%,重現期為105年一遇,49座小型水庫干枯見底,全市發生百年一遇的大旱。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山東省平均降雨量14mm,較歷年同期偏少67%。較去年同期偏少39%,山東省旱情為三十年一遇。臨沂市受旱面積在200萬畝以上。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農業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用水量持續增加,供需矛盾加劇,臨沂市在現有工程條件下,通過分析計算,缺水情況見表1。
為了應對氣候變暖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缺水狀況,盡快提高現有水庫功能是大勢所迫。
臨沂市目前建有水庫情況見表2(按設計庫容):
從臨沂市水庫數量和設計庫容看,比較可觀,但實際功能較差,如37座大中型水庫2007、2008年,分別蓄水為12.97億m3、9.42m3(未扣淤積)占興利水位以下庫容的77%和56%。水庫功能差的原因,除了自然災害客觀原因外,從主觀方面講,主要是:
1.“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調”,水庫出現病險。現有水庫大部分興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缺乏勘測資料、設計標準低、施工質量差、資金料物不足等原因,造成工程“先天不足”。投入運行后,壩體滲漏、滑坡、沉陷等事故不斷出現。1975年河南“75·8”雨型出現后,對七座大型水庫和少數中型水庫進行了保安全和除險加固建設,但由于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前期工作質量不高,除險加固并不徹底,同時,經過長期運行工程退化、老化,維修跟不上,“后天失調”。可謂“舊債未還,又欠新賬”,是水庫病險多的根本原因。病險水庫何談功能?
2.庫容淤積嚴重,蓄水量減少。水土流失是造成庫容淤積的直接原因。水庫上游土壤侵蝕模數一般在4 113t/km2.a(3.05mm),大量泥沙入庫,造成庫容淤積嚴重,據1985年“山東省水利工程三查三定資料匯編”有實測計算淤積資料的5座大型水庫統計,淤積十分嚴重(見表3)。
根據表3和1986年編制的臨沂市水資源“攔蓄工程現狀淤積量估算表”分析估算:大型水庫淤積總量占大型水庫總庫容的8.5%,中型水庫占11%,小型水庫占30.5%。庫容大量淤積,又無及時清淤,使水庫實際蓄水量減少。
3.管理粗放,失去蓄水機會。管理粗放,主要指對洪水資源優化調度方面的管理。防洪和蓄水是兩個對立的矛盾,如何實現兩個矛盾的對立統一,即在保證水庫安全的前提下,攔蓄更多的洪水,是對洪水調度者決策水平的考驗。在以往水庫防汛中,由于決策者素質不高,怕擔風險,往往以棄水來保安全,有的水庫洪水未到,提前棄水,名曰:騰空庫容,安全渡汛。結果汛末想蓄水又無水可蓄,白白失去蓄水的機會,使水庫供水功能降低。
據報載,美國目前建有大小水壩8萬多座,水庫總庫容約為130 000億m3。中國名義上同樣也是8萬多座水庫,總庫容僅有5 800多億m3,與美國相比差距22倍,說明中國水庫功能的發揮,還有很大的潛力。針對上述水庫功能差的問題,主要提出如下措施:
1.加快病險水庫治理。據測算,建設一座新水庫的投資是每立方米庫容8元~10元,而除險加固一座的投資是2元~3元,可見除險加固水庫不僅投資小,而且建設周期短、見效快,增量效益十分顯著,同時還避免了移民和環境等問題,經濟上合算,技術上可行。因此,應本著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作為一個時期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力爭按中央和省政府提出的集中力量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改造任務。
2.庫容清淤,增加蓄水。庫容淤積,擠占了蓄水,淤積越多,蓄水越少,水庫功能越低。面對臨沂市水庫淤積現狀,解決的辦法是:“一規劃兩結合”:“一規劃”即對水庫淤積狀況進行實地測量,通過測算,繪制淤積現狀圖,制訂清淤規劃。“兩結合”:即清淤與水庫移民遺留問題處理和小流域治理相結合。中國政府對庫區移民問題非常重視,2006年國務院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又做了具體部署。據調查統計,臨沂市庫區移民人口33.13萬,人均耕地0.77畝,僅占全市人均耕地的57%,人均收入1 157元,占全市人均收入的36.2%。土地少、土層薄是造成庫區移民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借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庫區移民后期扶持機會,把水庫清淤和造地、填高薄地土層有機結合起來增加“造血功能”,其不一舉兩得;小流域治理是山區水利建設的主要項目,治溝、搞水平階、挖魚鱗用土與水庫清淤結合起來,其不兩全其美。
3.加大非工程措施建設。受全球變暖的影響,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正在頻頻出現,單純從提高工程標準來控制,無論從經濟上的合理性還是從除險加固的可行性來說,都不現實。必須在除險加固工程的同時,加強非工程措施建設作為輔助,才能更好的提高水庫的功能。根據目前經濟狀況和管理水平,當前主要加強雨洪測報、洪水優化調度、通訊聯絡等方面的非工程現代化建設。
4.理順管理體制,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現有大中型水庫管理單位,都是水行政主管部門派出,屬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自收自支,不撥事業費。由于建庫遺留問題等原因,地方與水庫管理單位爭水、爭地等事件時有發生,直接影響水庫正常管理。為此,必須理順管理體制,界定水庫管理單位的法律地位,即權利和義務。按照近年來,國務院、省、市有關水管體制改革文件精神要求,采取措施全力推進水管體制改革,確保水庫管理單位管理工作實行正規化、規范化、現代化管理和目標責任管理。
在當今水庫管理立法容易執法難的情況下,為確保工程進入良性運行和管理單位的合法權宜不受侵犯,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尤為重要。
提高水庫功能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它將為水庫下游防洪安全和工農業用水提供保障。總之,提高水庫功能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