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衍照
摘要:長期以來,中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特別是以技術換市場戰略的效果不佳,根源于中國經濟轉型期宏觀環境和微觀機制方面的諸多因素導致了企業技術行為的短視。加快中國技術創新,必須讓技術創新成為企業技術發展中的自覺行為,而從宏觀環境和微觀機制方面消除導致企業技術行為短視的根源是關鍵。
關鍵詞:技術創新;技術消化吸收;技術行為短視;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176-03
改革開放以來,為改變產業技術落后的局面, 中國實施了“以市場換技術”為特色的技術引進戰略與政策。經過三十年的實施,中國產業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技術創新能力并沒有得到明顯提高,很多產業已形成對國外技術的嚴重依賴,以至于在某些人看來,這種戰略基本上是一種簡單的技術替代。為什么日韓等國通過技術引進實現了向創新國家的轉型,而這種戰略卻導致中國對國外技術的嚴重依賴?近年來,學者對“以市場換技術”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很少將中國經濟轉型的背景和企業等創新主體技術路徑選擇結合起來,探索這種戰略失效的原因。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最終取決于企業在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下將技術創新作為技術發展的路徑。為實現利益目標,企業家們選擇創新還是尋租還是其他什么途徑取決于他們所處社會和市場環境的激勵和約束。后發國家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無疑是經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的一個線性過程,而在中國經濟轉型期,由于體制轉軌和對外開放進程中諸多不確定因素,無論是從風險還是收益角度來看,循序漸進地進行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并不是企業的最優選擇。
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開發是后發國家或企業技術發展的路徑,但我們總在做第一段,一次又一次引進,而第三段總是遙不可及。引進的最終目標是消化、吸收與創新,這一清晰的流程,中國企業卻并不能完全貫徹到底,原因在于企業缺乏長遠的技術發展戰略,企業技術行為嚴重短視。
1.重技術引進,輕技術消化、吸收和研發。由于中國對外資的優惠政策,企業更傾向于與外方合資引進技術,在技術引進上企業有非常強的動力,但在引進技術進行后續研發創新上卻缺乏動力。從技術投入看,國內很多企業通過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再創新的能力十分貧弱,其中的原因在于技術消化和吸收上的投入不足。根據國家科技部數據,中國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嚴重脫節,2004年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僅僅為1∶0.15,而工業成長時期的日本、韓國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達到了1∶5~1∶8[1]。從R&D強度來看,2006年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為0.81%[2],而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在5%左右。
2.技術引進中重視硬件忽視軟件和管理,也忽視自身創新資源積累和能力建設。轉型期經濟起步階段,無論從微觀還是從宏觀上看,引進外資目的是借助國外資金和技術優勢盤國內資產,實際上目的是達到了。但長期以來,中國的技術引進主要以成套設備為主,硬件設備引進多,軟件技術、管理技術、創新能力的引進少,特別是對引進智力、活件轉移重視不夠。再加上技術轉讓方有意識對核心技術封鎖,后續研發能力的培育成為空談。而企業管理哲學的宗旨在于讓每一個員工忠于本企業,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個員工的潛能,而這正是中國企業管理中面臨的最大難題。鑒于企業管理水平低下,企業創新文化缺失,企業中員工穩定性差,跳槽成為普遍現象,企業更不愿意在員工能力提升上投入,造成企業創新資源的積累和能力建設嚴重滯后。
3.過于追求市場導向,創新活動更傾向于模仿和市場推廣項目。過于追求市場導向表現為跟風現象。如果某企業開發了一種新產品,就會有大量企業不顧自身條件而競相模仿,然后通過大量的廣告宣傳,進行惡性競爭。模仿的成本雖低于創新成本,但最后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企業的創新活動包括市場推廣、生產設施投資和研究開發三種,相比而言,研究開發項目的風險最大。在短期利益的驅動下,企業管理者常常拒絕研究開發項目,而更傾向于市場推廣項目,或追加生產設施投資追求市場份額的擴大,無疑加重了市場惡性競爭。
企業的行為是企業在外部環境的局限下,為實現既定利益目標而作出的反應。中國企業技術行為的短視,根源在于外部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企業長遠的技術發展戰略難以形成。從這個角度看,微觀主體技術行為的短視是經濟轉型期的必然表現。中國經濟轉型期可以概括為,由短缺經濟向供需均衡或過剩經濟過渡,經濟增長無論從宏觀還是從微觀上都屬于要素推動型;市場經濟體制處于完善過程中,政府仍主導的經濟發展和技術創新,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沒有根本確立;而從市場競爭環境上看,還沒有完全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和外商投資的超國民待遇以及對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的歧視仍存在,某種程度上對外開放和外資引進導致市場不均質,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并存;在引進外資和技術的過程中,具體的操作層面上的失誤導致技術引進中的惡性競爭,企業難以實施長遠的技術發展戰略。
1.短缺經濟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外在壓力。截至20世紀90年代,中國一直處于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的轉變,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換,但企業的經營策略轉變卻滯后。在賣方市場下,產品供不應求,消費者的需求層次單一,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擴大生產滿足市場供應,而國內要素供給相對充裕,企業完全依靠規模擴張即可實現利潤目標,缺乏技術創新的外在壓力,企業的技術活動是常規性的。需求對創新的牽引和拉動乏力,技術創新不可能成為企業技術發展導向,這是中國轉型期前期企業技術行為的特征。這幾年,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市場對技術創新的需求拉動將逼迫企業重新審視自身的技術行為。
2.轉型期政府主導的總量擴展模式對引進外資政策的扭曲。漸進型的改革表明,由于發展路徑依賴,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和技術創新活動還不能徹底改變。作為后發國家,我們所實施的發展戰略都帶有趕超戰略色彩,追求總量擴展在轉型期實際上一直貫穿經濟發展的始終。盡管我們一直提倡技術創新,在技術引進中走消化吸收和創新的路子,雖然各級政府所主導的技術創新活動表面上看是利于經濟模式轉變的,但從投資目的、實際效果來看,還是沒有擺脫傳統模式。而中國財稅體制改革,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飯,迫于財政壓力,再加上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考核壓力,強化了各級政府短期行為,那些有利于國民經濟長遠發展而短期難以見到收益的技術創新活動缺乏系統的政策支持,實際上變相的歧視。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除了在宏觀上給了企業以誤導外,更嚴重的是導致了服務于技術創新的制度以及政策的供給嚴重不足。因此,外資政策實際上服務于短期的GDP政策,在各地轟轟烈烈的引進外資中,各類鼓勵政策出臺無疑不是關注項目有多大,資金有多少,能帶來多少稅收,關于外資技術的消化吸收的強制性和鼓勵性的政策卻少見到。
3.轉軌過程中缺乏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首先,政府主導創新活動,在公共科研資金的分配、使用和評價上存在諸多缺陷。長期以來,大型國有科研院所一直是中國大型科研項目的主要承擔者,得到國家從資金到政策的許多優惠。而靠政府確立的大型重點科研項目要么市場適應力不足,要么雖為市場急需,但長期難以研制成功。而對市場反應靈敏,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并有一定市場組織能力的企業,卻很難拿到相應的大型項目的研制開發權。對研發資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從而使研發的成功缺乏機制上的保障措施。從中國國家科技管理體制看,雖然經過二十年科技體制的改革歷程,在市場化的今天,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的狀況沒有得到有效改善??萍既藛T的創新動機集中于評職稱、保學位點,重在發表學術論文和爭國家課題,不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應用性課題研究。在涉及技術引進的政策中,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以后,中國技術政策頒布的速度逐漸加快,政策力度也迅速提高,但頒布政策的核心機構卻不是主管科技工作的部門,而是掌控關鍵經濟和行政資源的其他部門,而在所有的技術創新政策中幾乎完全拋棄了從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的關鍵環節——消化吸收[3]。這主要是由于在傳統經濟和行政資源傾斜配置背景下,各部委追求自身經濟和行政資源最大化的結果。原因在于這些政策出臺是國有企業及其國家主管部委共同合謀的結果,隨著政府體制改革,這些部門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證明自身存在必要,就積極介入技術創新活動(當然無可厚非),但其所管轄的國有企業本身是缺乏技術創新動力的,因而在涉及技術引進的外資政策中當然忽略關于技術消化和吸收及創新環節,將政策的重點放到短期見效快的資金和技術的引進環節。其次,國有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大型國企缺乏技術消化和創新的動力原因在于,他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可依靠壟斷生存和發展。內部機制也不利于創新,國企老總多為任期制,創新雖有利于提升企業長遠競爭力,但短期表現為投入導致利潤下降,且存在技術和時間風險,國企老總的明智選擇是不搞或少搞研發。企業的年度經濟責任考核制度驅使企業追逐近期利潤,企業把難以在短期內看到和實現創新收益的技術創新活動放在次要位置。最后,民營企業受歧視。政策性的歧視其實一直存在,特別是在企業融資方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它們面臨的不是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迅速發展的問題,而是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如何在技術落后和基礎薄弱的情況下生存下來。絕大多數民營企業沒有機會進行技術引進,不可能進行技術創新,當然也不可能進行消化吸收。如何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情況下,采取各種合法或不合法的措施,利用其他企業的技術,盡快獲取利潤才是理性選擇。知識產權保護狀況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進行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創新。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相當一段時期,知識產權保護的相對滯后使企業能夠在很低成本下獲取所需技術,自己研發技術的收益又得不到足夠的保護,而引進技術如果被盜用,受損失的并不是技術引進方,這就更壓制了企業在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創新。
4.中國經濟轉型期外資引進中的失誤增加了技術消化吸收及創新的風險。經濟轉型期經濟環境變化快,政策的調整卻往往趕不上經濟現實的變化。在外資引進中,很長一段時期中國對外資的鼓勵性措施多,限制性措施少,比如如何規范外方對中方的技術轉讓,如何對外方技術封鎖和壟斷進行有效的約束,特別是對合資后外方通過各種手段積壓中方技術創新活動缺乏有效制約。在招商引資的大背景下,單個企業在與外方的博弈中處于弱勢,不僅在引進技術的水平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中方享有核心技術等問題上顯得被動,而且中方原有品牌、技術資源流失也常常在所難免。
另外,缺少信息溝通和協調機制以及相應的政府指導,造成重復引進[4]。重復引進造成惡性競爭,而引進外資導致同類技術新舊之間的替代周期縮短,特別是外方手里所擁有的技術儲備完全能夠應對國內潛在的技術后來者,使企業根本不敢在消化吸收上投入,因為在技術消化吸收甚至創新之前,國外新技術可能會引進國內,這實際上是過度競爭,這種新舊技術之間的百米短跑賽,實際上扼殺了企業對引進技術進行消化和吸收的任何企圖。如果國家不能從宏觀上徹底解決片面追求技術先進性的導向,掌控同類技術引進的節奏,技術由消化吸收走向創新將永遠成為明天的話題。
5.技術創新系統建設滯后,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大。按照技術創新系統論的觀點,技術創新是一個多種活動的綜合,也是創新主體與外部環境之間不斷互動的過程。而在中國經濟轉型期,建立一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和完善的國家技術創新系統很難一步到位,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社會文化、制度環境以及相應的支持性政策都還難以滿足技術創新的要求,特別是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系統的建設受制于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和完善的總體進程,與技術創新要求還相差很遠,導致技術創新的風險很難從創新主體上分散和轉移,對于技術創新非常不利,而這種狀況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將延續下去。
理解中國企業技術行為短視的根源是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邏輯起點。長期以來,盡管中國實施了大量的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包括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進而走向創新的政策,但效果不佳,原因是中國轉型期宏觀環境和微觀機制方面的許多因素制約了企業長期的技術發展戰略的形成,自主創新并沒有成為企業發展的導向。進入21世紀以來,在新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國傳統的要素推動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技術創新的需求壓力在增大,技術創新將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是挑戰更是機遇,而從宏觀環境和微觀機制上面是消除企業技術行為短視的根源是加快技術創新的關鍵。為此,中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尤其是科技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快角色政府轉換,確立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為國內各類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技術創新環境,并圍繞國家技術創新系統的建設,完善基礎設施、財稅、投融資政策以及其他服務,降低企業創新風險和成本。而在技術引進方面,要搞好統籌規劃,控制技術引進的節奏,特別是消除技術的重復引進,為企業進行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創造有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