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伶
摘要:隨著利益的分化與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社會分化為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由于弱勢群體在財富、知識、才能、人際網絡等社會資本的占有上處于弱勢地位,弱勢群體在利益的表達上往往出現不知表達、不愿表達、不會表達的情況。通過“無差異曲線”這一分析工具,引入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和諧水平這一概念。通過對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自由度和其對社會穩定的維護度兩個變量進行分析,側重于從制度層面探索提高弱勢群體利益表達和諧度的途徑,旨在通過完善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機制以實現弱勢群體利益的和諧表達。
關鍵詞:無差異曲線;利益表達;弱勢群體
中圖分類號:D63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30-0208-02
一個世紀以前,Vilfredo Pareto提出了無差異曲線這一分析工具,用來推導消費者行為,反映消費者對兩種物品消費數量和相應效用的關系。在這里,我們把利益表達的和諧水平類比于一種主觀效用,它是指弱勢群體所能感知到的衡量利益表達和諧度的指標,很難用數字來精確測量,卻能以和諧水平的高低來排列順序。此外,在現實情況下弱勢群體利益表達是否和諧主要取決于弱勢群體利益表達對社會穩定的維護度和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自由度兩個維度。
表達自由度指弱勢群體能夠按自己的意愿表達利益訴求的程度,對社會穩定的維護度指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不影響社會穩定的程度。在現行體制下,二者可以相互替代,并且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也就是說,對于弱勢群體而言,他可以為了增加自己利益表達的自由度而減少對社會穩定的維護度,也可以為了擴大自己對社會穩定的維護度而減少自己利益表達的自由度。當對社會穩定的維護度越小時,表達自由度的效用更大些,反之亦然。兩者的疊加代表了利益表達的和諧水平,由于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所以代表相同利益表達和諧水平的曲線軌跡向原點凸出。與經濟學序數效用論一樣,不同的無差異曲線代表不同的利益表達和諧水平,無差異曲線離開坐標軸越遠,代表了更高水平的和諧度。
從國家的性質上講,社會主義國家由于代表和維護的是以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為主要代表的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相比于資本主義社會而言,更應該保證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通暢性和有效性。
從經濟發展階段性的角度出發,社會不同發展階段所能提供給弱勢群體的表達資源也迥然不同,經濟越發達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壓力必定越小,因而在效率與公平的杠桿中,各種資源會向公平傾斜,制度層面對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資源供給會更多。無差異曲線模型中的預算線也將更傾向于右方,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也就越有可能達到較高的和諧水平。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由于發展經濟的壓力較大,對公平的關注度相對不夠,因此對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資源供給會偏少。因此,不同社會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和諧水平會有差異。
從政府自主性的角度看,有些地方政府盡管經濟較發達,政府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的愿望也很突出,但是如果政府的自主性較低,強勢群體對政府決策的干預力度過大,也會影響預算線的位置。如在西方有些國家,利益集團的游說使得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過程中的公正性受到影響。
從制度建設的層面來看,美國學者亨廷頓認為,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在政治上最大的區別不在于政府形式,甚至也不在于政治參與的程度,而在于是否達到了足夠的制度化水平,建立了有效的社會控制。只有形成對弱勢群體資源供給的穩定的機制,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和諧度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這就對社會的法制化程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根據經濟學原理,在同樣收入條件約束中,只有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相切的那個點,才代表消費者合理利用收入消費,達到效用最大化。與其相類似,在利益表達和諧水平的無差異曲線模型中,在社會對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資源滿足能力相同的條件下,只有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相切的那個點所代表的社會穩定維護度和表達自由度的組合,才是社會利益表達和諧水平最大化的均衡點
(一)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利益表達權利
完善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第一位的就是要實現弱勢群體表達主體的平等化,使其有與強勢群體平等的表達權。但這種權利分為應有權利、法定權利和現實權利。建立弱勢群體權利保障機制的重點在兩個:
一是公民應有權利要轉變為法定的權利,比如罷工權。像重慶出租車司機的罷運行動,很多學者認為罷運具有罷工的性質,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罷工本是公民的應用表達權,但法律沒有予以確認,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應有權利的缺失。二是法定的權利沒有轉變為現實的權利。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其中表達權第一次被寫入了黨代會報告。但是,要把這些法定的權利轉變為弱勢群體實實在在的權利,需要通過規范、程序和制度來讓它更具體,更有操作性。譬如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游行、示威的權利,但是我國的《游行示威法》卻有許多復雜煩瑣的程序性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行使這一權利的可能性。三是規范強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在市場化和民主化的推動下,由市場培育和發展起來的強勢集團正在成為影響公共政策的重要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弱勢群體的弱勢是由于強勢群體造成的,因為強勢群體可以基于自己在政治、經濟和知識等方面的優勢獲得更有利于自己的地位,繼而利用這種地位獲得更多的增量權利,從而擠占弱勢群體應有的權利。有研究表明,中國現在的政府自主性正在降低,有些公共政策存在被社會強勢群體主導的現象。四是正視合法抗議和沖突。過去,我們往往過多地從政治的角度來理解利益沖突和合法抗議,一談到利益沖突,就很容易將之與反政府甚至社會動亂聯系起來。近年來,上海、廈門、重慶等地對公民的“集體散步”和“罷運”等利益表達方式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對這些利益表達方式給予了適度的寬容和理解,從而既保證了弱勢群體合理訴求的滿足,又重塑了政府在官民互動中的良好形象。
(二)提高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能力
一是國家在宏觀層面更加注重公平。公平與效率在很多情況下確實是一對矛盾,但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任何矛盾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公平與效率的矛盾也并不是不可調和的。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講效率的公平不會長久,沒有公平做基礎的效率也是無源之水。尤其是在我國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今天,在宏觀政策層面如教育政策、社保政策、就業政策等方面更加注重公平,是使弱勢群體擺脫弱勢地位,提高其利益表達能力的治本之策。二是提高組織化程度。弱勢群體利益表達存在著分散化與個體化現象。而這種“原子化”的表達由于缺乏一個匯集和凝聚利益訴求的組織,既形不成政策壓力,更不能降低表達成本。因此對于弱勢群體講,“組織起來”的權利將更有力量也更有效率。比如以出租車司機協會的組織形式,才能夠形成足以與不合法的公權行為、利益對立方的侵權行為相抗衡的力量,才能防止強勢“少數”的任意、強勢部門和強勢“少數”的交易,防止個體權益的失陷,從而有助于形成公平、平等的對話機制和民主、規范的行業治理結構,有助于平衡行業利益關系,有效地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
(三)提高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回應性
1.提高利益表達渠道的便捷性。(1)完善人大等民意代表制度。一是提高代表弱勢群體利益的人大代表比重。比如說要按照十七大報告的要求“逐步實行城鄉代表按人口比例選舉”;二是直接選舉弱勢群體的人大代表,避免上級圈定,使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識更強;三是提高人大代表的待遇,實行專職制,確保人大代表有時間有精力來履行代表職能。(2)健全信訪制度。信訪部門可以實行條塊雙重領導,可以與政府督察部門、效能辦等類似機構合并或合署辦公;另外也可嘗試把目前分散在各個職能部門的信訪辦,全部歸總給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讓人民代表依據人民來信來訪行使對一府兩院的監督權。一方面避免各職能部門之間和上下級之間互相踢皮球,另一方面可減少人民群眾的信訪成本,同時也有助于強化人大的權威。(3)發揮公共媒體和知識分子的作用。公共傳媒和知識精英是社會話語權的掌握者,通過他們可以迅速喚起社會關注并形成輿論壓力。近幾年來,如取消農業稅,減免義務教育費用,修改收容遣送條例以及醫療改革、教育公平等事情都和一些學者與傳媒的積極參與有關。但這種途徑要求政府放松對公共傳媒不必要和不合理的行政管制,降低官方色彩,增強傳媒自主性和公眾言論自由性。
2.完善問責制度。問責其實是對責任的追究制度,行政問責制是針對政府而言的普遍的責任制度,是指“特定的責任主體對各級政府和公務員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的履行情況實行的、要求其承擔否定性后果的一種責任追究制度”。其精神在于政府手中的權力來源于人民的委托,政府在權力行使過程中,公民可以以法定程序對其行為進行監督、質詢和要求答復。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利益矛盾日益凸現,政府責任越發重要。明確界定政府的責任范圍和內涵并法定化,建立和完善政府責任落實機制以保障責任效力,形成權責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逐步消除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現象,是政府責任制度建設和完善政府責任體系的根本所在。各地頻發的群體性事件,使政府責任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引發了持續不斷的官員問責浪潮,在地方層面上完善政府責任制度已經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