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平



由吳小鈞編劇的《戰神·1948》,寫活了中國解放戰爭史上的名將粟裕的大智大勇和大誠大義。看了戲,觀眾都為粟裕的智慧謀略和坦蕩正直所折服。這是一部創作態度嚴肅認真、有相當思想深度、大氣質樸的作品。本文集中談談劇本的藝術追求。
《戰神·1948》是一出描寫現代革命戰爭歷史題材的戲劇。作者避開了在舞臺上正面表現血與火的戰爭場面,而是著力寫人物、寫心理,也寫出了自己對歷史經驗教訓的思考。劇情主要講述的是1948年粟裕三次斗膽直陳,改變毛澤東既定的戰略部署,最終加速贏得解放戰爭全面勝利的歷史故事,還穿插了1958年粟裕受批判、1962年陳毅在廣州會議上“放炮”、方志敏烈士在獄中對“左”傾路線造成危害的總結等事件。
劇中,出現了毛澤東、周恩來、陳毅、蔣介石等一批領袖級人物。既然該劇取材于1948年解放戰爭中的一段歷史事件,所以其主要情節必須尊重歷史真實。黑格爾在運用歷史劇這一名稱時,把它界定為“向過去的時代取材”的作品,并把“維持歷史的忠實”作為一個重要的創作原則。
吳小鈞為人處事以嚴謹細致著稱,寫歷史劇更是一絲不茍。他創作這出戲,醞釀用了八年,寫作花了三年,查閱了20余本將領傳記和相關史料,做到了“藝術真實以完全的歷史真實為前提”。這是一出典型的學院派風格的歷史劇,它和一批掛著“歷史劇”的招牌,卻把歷史當成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加以隨意編造篡改的作品絕不相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主要情節、人物乃至主要人物的語言,都以史實為依據的。這是難能可貴的。
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揮出紅色令旗,讓粟裕率兵10萬進軍江南,在浙江、江西交界處從背后插敵軍一刀。粟裕挺身而出,擋住令旗,頂著中央五大常委的決定,提出改變戰略,暫緩南進江南、將敵人的主力殲滅在江北的建議。為此,他三次上書毛澤東,還先后兩次與陳毅長談,舉事論理,分析透辟。這個主要情節,完全符合史實。據史載:“粟裕體察軍事政治形勢的發展,于1948年1月、4月提出3個縱隊暫緩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建議,為中共中央采納。5月陳毅奉調到中原工作,他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6月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六七月間,指揮華東野戰軍8個縱隊、中原野戰軍2個縱隊進行豫東戰役并取得了勝利,改變了中原、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又如陳毅談到在1962年廣州會議上向知識分子道歉的情節,也是實有其事的。
是否符合歷史真實,是一出歷史題材戲劇成敗的前提。只有真,才可信;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具有永恒的價值。法國畫家安格爾說:“請熱愛真實,因為它是美的。只要您能辨認它,并深刻感受它。”《戰神·1948》的主要情節因其真實,使觀眾看了信服,從而心甘情愿地跟著編劇走進他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這部作品就基本成功了。
該劇在重視歷史真實的同時還注重細節的真實。開場后,伴隨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1812序曲》,毛澤東、周恩來、陳毅、蔣介石、粟裕相繼上場。劇中還有多處表現粟裕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波瀾的戲,同樣用了這段背景音樂。這是一首展示莫斯科大教堂曾于1812年毀于法俄戰爭后又得到重建的交響樂。據說,以這首樂曲作為全劇的情緒音樂,是粟裕的女婿、陳毅的幼子陳小魯提議的。粟裕十分喜愛音樂,會吹口琴、彈奏月琴和風琴,1951年他調動工作搬家時,曾吩咐秘書帶上三樣東西——一架鋼琴、一臺電唱機和一摞唱片,唱片中就有《1812序曲》。編劇以此曲作為粟裕內心情感激蕩和向往人類和平的象征,發掘出粟裕不僅是理性的鐵血將領,也是感性的藝術愛好者。有如此真實的細節作為材料,使全劇對粟裕的內心世界和性格情感的展示刻畫更為豐滿。
劇中還有一個獨特創意是“敘述人”的安排,不僅串起了全劇的龐大結構,而且易于深入揭示角色的內心世界,使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的表現能夠收放自如。他時而敘述事件、介紹人物,時而與劇中人物直接對話交流,時而在一旁靜靜觀察,道出人物的內心活動和今人審視歷史的哲理。這種形式,即是借用布萊希特的史詩劇手法,也與中國戲曲的敘事方式有相通之處,體現出編劇的智慧。
《戰神·1948》最大的特點還在于其與一般獻禮劇目頗為不同,它不是一味歌頌建國的豐功偉績,而是有意借史說事,針砭時弊,因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劇中,粟裕第三次上書并和毛澤東面對面交換意見后,他的堅定進一步促進了中央改變戰略的決心。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經過反復商量,采納了他的意見。毛澤東對粟裕說:“粟裕同志啊,你贏了!”并請周恩來宣布:“為了實現新的戰略,必須成立中原軍區。現任命劉伯承為中原軍區司令員,陳毅、李先念為副司令員。由粟裕同志接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委。”事實證明,這一決定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贏得了寶貴的先機,也為后來新中國的建設發展保存了實力。對于這一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的事件,作者發出了深情的贊賞,當然他也為后來這個優良傳統的逐漸喪失而無限感慨。因此,在劇中,作者還根據史實借陳毅之口說了一大段慷慨激昂的臺詞,用以強調發揚黨內民主的必要:
敢于實事求是地提出與中央戰略行動方案不同意見的將領是大智大勇的,而善于實事求是地采納部屬的不同意見的最高統帥更是大賢大德的。毛澤東采納粟裕的意見,正說明當時黨內軍內的高度民主。可惜啊,后來這種風氣越來越淡薄了。1962年的春天,我再也憋不住了,在廣州召開的全國科學家座談會和全國劇本創作座談會上,我放了一炮。我說,我們的某些黨政領導干部缺乏民主作風,我陳毅是心所謂危,不敢不言。我垂涕而道:這個作風不改,危險得很! ……弄得科學家們見你畝產一萬斤,也不敢說話;見你的大水庫不合科學原理將來要造成災難,也不敢提批評意見。一批評就是反黨,一批評就是反社會主義。我們共產黨就是有點民主,自己能夠謙虛,能夠團結人,大家愿意加入共產黨、舍生忘死地來進行戰斗,這樣才打敗了反動派。假使沒有這種情況,共產黨能夠勝利嗎?
陳老總的這一番話,切中時弊,很有現實的針對性。戲演到這里,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陳老總的肺腑之言,此刻也正是作者的心聲。
同樣,敗軍之將的感慨也發人深省。劇終時,蔣介石在大陸召開最后一次軍事會議,他對手下的將領們說:“本人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勞心焦思的反省和廢寢忘食的檢討,已經找出了兩年來軍事失敗的根本原因。一是高級干部對本黨的主義心理動搖,信心喪失;二是大多數高級將領精神頹廢,生活腐化,責任觀念完全消失!這樣的將領,如何領導部下?……如果仍如過去一樣因循茍且,令不行禁不止,勝不慶敗不救,腐敗墮落甘于自暴自棄,即便沒有共產黨,我們也必將遭到淘汰。”這段話也是有史實依據的。據史載,淮海戰役結束后,國民黨5大主力全部被殲。蔣介石寫下“冬天飲寒水,雪夜過斷橋”,黯然引退。吳小鈞根據這個史實,讓蔣介石在臺上作了這段痛心疾首的悲涼總結,對今人同樣不無警示意義,再次體現了編劇的良苦用心。
強調注重歷史真實,要求言必有據、事皆可證,固然必要;但這有時也妨礙了作者的創造性,造成戲劇效果不強的問題。《戰神·1948》的長處與不足也是相連的。該劇的主要不足是戲劇沖突還不夠,戲劇性不強。一出優秀的歷史題材的作品,應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戲劇性的事件,適當運用想象、虛構給予豐富和補充,從而構成戲劇沖突。編導在這方面雖然下了功夫,但依然有所不足。若能再進一步作些加工,戲可能更加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