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鈞


《戰神·1948》是我計劃中要創作的“追求”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戰神·1948》從最初閱讀史料直到投排公演,前后花了整整8年。
克羅齊有一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睂Υ?我深有體會。
觸發創作這個劇本的最直接起因,是我與長輩的一次聊天。有一年暑假,我去看望姑媽和姑父,他們兩人都是知識分子出身的離休干部。在聊天中,我們都對當下干部隊伍中的某些作風和風氣深為不滿,姑父聯系到他當時正在閱讀的《粟裕傳》,對我講了粟裕三次“斗膽直陳”的事情和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央城南莊會議。這段史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當時我就將這本《粟裕傳》借回家閱讀。一周以后,我萌發了寫作劇本的念頭。在以后的創作過程中,我閱讀了各類傳記、回憶錄、軍事理論、軍事史記等近30本,并在網上閱讀了包括音像資料在內的大量有關材料。
這些作為劇本的素材,有三個亮點是最吸引我的——
一是粟裕無私無畏的勇氣。在戰爭年代,粟裕有一個特點,他數次敢于對上級和中央的部署直言自己的不同意見。如果說前幾次都是局部的戰爭,牽涉到某一個方面軍的,那么這次在圍繞究竟是分兵渡江南下還是合并集聚中原決戰,則是與全局有關、與兄弟部隊有關。尤其是,粟裕在面對自己一貫敬重,威望如日中天,全黨全軍領袖和統帥毛澤東以及中央領導核心五大常委時,他仍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摻雜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就不能堅持下來。我認為,支撐粟裕的無私無畏勇氣的,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是出于對人民革命事業的絕對忠誠以及對戰友和部下生命的珍惜。
二是毛澤東的寬廣胸懷和中央最高決策層民主化的作風。讓粟裕東南兵團渡江南下原本是毛澤東十分得意的一步棋,被他視為繼劉鄧進軍大別山之后的第二個躍進。在毛澤東看來,此舉既能給處于危境中的劉鄧大軍解圍,又能令蔣介石后院起火。毛澤東的這一戰略步驟,得到中央最高決策層的支持,也得到與粟裕一起的華野最高領導人陳毅的支持。就憑這些,加上毛澤東當時的威望和地位,完全可以壓服粟裕。但毛澤東和另外四位常委最后接受了粟裕的意見,改變了戰略決策,這完全出于他們對真理的信服以及對部屬的高度信任,是民主精神的集中體現。
三是粟裕1958年蒙冤,直至去世都沒有徹底平反,但粟裕始終高風亮節。1958年與1948年僅僅相隔10年,但現狀的變化卻令人深思。陳賡生前曾對同在上海療養的粟裕說:“中國歷來有兩大忌:一忌功勞太大,能力太強;二忌不迎合,不吹拍。你老兄這兩忌都犯了,怎么會不倒霉呢!”而在影視作品中以扮演粟裕而著名的謝偉才,對于粟裕的評價是“一個偉大的悲劇人物”。
促使我創作《戰神·1948》的另一個原因,與我的專業有關。我在戲劇學院既承擔編劇理論與寫作的教學,還承擔俄蘇戲劇的研究。在前蘇聯,表現領袖或當代英雄的政論劇,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至解體前的80年代,已幾經嬗變,在藝術和內容上具有相當高的水準。從整體而言,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劇作至今還未超越前蘇聯,在有些方面的禁區與前蘇聯相比還多一些。因此,我很想將自己在研究俄蘇戲劇方面的點滴心得體會與創作結合起來,這也是我創作整個“追求”三部曲的一個動因?!稇鹕瘛?948》藝術樣式的某些方面是受到沙特羅夫《前進,前進,再前進……》的影響的。
這個劇本的創作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好事多磨。前半階段,由于我身兼教學和管理工作,因此只能在暑假(前后湊在一起大約兩個星期左右)進行創作。前兩個暑假閱讀資料和構思提綱,并寫出前半部分的初稿。而在2003年至2005年三年的時間,卻只字未寫。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寫作斷斷續續,沒了感覺;另一方面,由于我并沒有放棄閱讀資料和思考,我又想對切入的視角、結構框架以及劇情內容作一番調整,將戲搞成一個完全的時空交錯結構,以粟裕的主觀視覺來展開劇情。后來我雖放棄了這個一度使自己很興奮的想法,但卻為日后的修改打下了基礎。2006年暑假,我完成了《戰神·1948》的初稿。
在后來的兩年里,先后有三家省市級以上的劇團(包括部隊文工團)和兩家戲劇雜志對這一劇本產生興趣,卻又因種種原因而擱置下來。期間,我通過間接關系將劇本送到粟裕之子粟戎生中將和粟裕的女婿、陳毅幼子陳小魯的手里。他們很快就給我打來電話,認為劇本寫得很好,很有意義,同時希望該劇不要趕什么節,而是要成為精品。陳小魯又結合史料,就如何修改劇本的問題與我談了整整一個小時。小魯如同其父,能言善談且知識面十分開闊。這也堅定了我對這一劇本創作的信心。
去年底,劇本起死回生。上海戲劇學院的演藝中心提出要排這個劇本作為獻禮劇目,得到韓生院長的重視和支持。劇本在學院專家委員會論證時高票通過,2009年5月入選上海重大文藝題材項目。由于題材的特點,當初在我的意識里并不是為“上戲”寫這個劇本,但沒想到的是,最后還是“上戲”賦予她舞臺的生命。
在學院演藝中心召開的劇本修改討論會上,專家們的意見是,《戰神·1948》是“近年上海舞臺上很少見的大氣磅礴的作品。同時,這個劇本的視角也是我國這些年來寫領袖題材的作品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就此兩點,這個劇本就站住了”?!皠”颈憩F的是第二種忠誠。一種忠誠是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第二種忠誠是斗膽直陳、臨陣抗命。作者要敢于冒一點險,否則沖擊力不會強烈。要站在比較高的高度去寫這個戲,事實證明毛澤東后來走得比較遠,不全都是他個人的原因,不應由他一個人負責。他周圍的人也有責任,缺少斗膽直陳、臨陣抗命?!?“這個劇本最有價值的是,一個權威領袖作出的決策,有一個具體的指揮員提出不同意見?!边@些意見對我修改劇本極有啟發,我深受鼓舞。
我對這次劇本修改的評價是——脫胎換骨。新增加和修改的篇幅在三分之二左右,全劇的結構和敘述風格都有重大變化——將對歷史事件的正面描述與表現當事人的心理活動而產生的時空交錯結合起來,增添了敘述者。這是一個現代人,作為編導的化身與劇中人物對話,探究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突破時空局限,包括交錯跳躍出現的1948年、上世紀30至50年代、60年代的時空,甚至人物;臨終時的情境,在將斗膽直陳事件的內涵與意義延伸的同時,盡最大可能深入人物內心。另外還縮減了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歷史人物,增加了蔣介石以及相關場面。
如此大幅度的修改,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期間我還在給學生上課。之所以改得比較順利,有三個原因,從完成初稿到這次的修改,期間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我一直在關注對粟裕的評價和相關的新資料,在思考中始終與導演李建平保持溝通,他的許多意見和建議與我一拍即合;學院黨政領導的有力支持,黨委書記樓巍專門批示讓我集中精力修改劇本。
最終,這個劇本的主要情節跨度是1948年初至1948年7月初,即粟裕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發出第一封“斗膽直陳”的電報至豫東戰役獲勝。這段時間正處解放戰爭的第二階段,即由戰略防御到戰略進攻的轉折階段,也就是“起承轉合”中的“轉”。
粟裕與毛澤東的分歧,恰恰在于他認為不應該分兵,而是應該將劉鄧、陳謝、陳粟三支部隊合在一起,與蔣介石對決中原。正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另一方面,粟裕認為現在渡江南下,是得不償失之舉, 10萬人的部隊至少減員一半。而且蔣介石未必會將圍剿劉鄧的部隊分兵來對付渡江部隊。換句話說,同樣付出這樣的代價,如果用在中原對決會有更大成效,即死得其所。
這里順便介紹一下關于粟裕參加的在閩浙贛慘敗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對于這段經歷,粟裕一直耿耿于懷,直到解放之后,他還在尋求這一次行動的起因。這次失利的血的教訓,也是粟裕后來在渡江問題上“拒命”的一個原因。在劇本中,方志敏說自己對這次行動是有失敗預感的,但他還是無條件地執行了。其實粟裕當時也有同樣的預感。直到70年代年代粟裕才了解清楚,當時的中央的戰略意圖是要讓“北上抗日先遣隊”作一個引子,造成假象,轉移蔣介石的視線。實際上,當時的紅軍主力是準備從中央蘇區向西南(云貴川方向)轉移的——一個紅軍版的“集結號”。當然,我的這個劇本沒有往這一方面展開。
《戰神·1948》的主題似乎是顯而易見的,即在城南莊會議的那場戲里,當毛澤東最后采納了粟裕的意見之后,陳毅有一句臺詞:“敢于實事求是地提出與中央戰略行動方案不同意見的將領是大智大勇的,而善于實事求是地采納部屬不同意見的最高統帥更是大賢大德的。講得直白一點,就是提倡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風。”但實際上,劇本還蘊含著一個主題,這個主題與人道主義精神有關,那就是尊重人的價值、才華的價值和生命的價值以及對人的信任。這一主題在劇本一開始就涉及到了,如戰斗力不在美軍王牌之下的74師為何會被殲滅?張靈甫為何會敗于粟裕手下?陳毅有一番見解:“陳誠之輩不會有獨立的人格,更不會有什么獨到的見解。你們的一切都是蔣介石緊緊控制著。主子不放手,哪有奴才活動的余地。在你們的老頭子那里,就是人才也會成為奴才,奴才就是蠢才!這樣的統帥與下級之間的關系,就是換了我在你們的位置上,照樣也會輸?!眲”居幸鈱⑺谠Ec毛澤東的關系,和蔣介石與其部下的關系做一個對比。
劇種關于對人的生命價值的珍惜、尊重,主要體現在渡江南下問題上。粟裕持不同意見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想讓自己的部下作無謂犧牲,包括對紅軍年代先遣隊失利的教訓。粟裕在斗膽直陳的同時,也在積極做好渡江南下的準備,他緊急召見喬信明,目的其實是對將要犧牲的將士做好善后工作。我在閱讀史料時發現,粟裕對自己的部屬、士兵極有感情,因為他自己就是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起來的。在《戰爭回憶錄》中,粟裕在每一個戰役、每一個時期之后,都要提及當時犧牲的戰友以及對他們的思念之情。一位網友在觀看演出之后,在博客中寫道:“所謂神,只是一個符號而已,人性的光輝才是實實在在的。”